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96章 掌心的温度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96章 掌心的温度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晨光透过清华园的梧桐叶,在林栋的实验记录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坐在实验室的长椅上,指尖划过昨晚整理好的实验数据,那些平滑的曲线像极了雪湖夏季的波浪,在坐标纸上起伏着,藏着无数个日夜的沉淀。

“在想什么?”江慧玲端着两杯热豆浆走过来,把其中一杯塞进他手里,杯壁的温度透过掌心漫上来,驱散了清晨的微凉。她的白衬衫袖口沾着点蓝墨水,是昨晚帮他核对数据时不小心蹭到的,像朵绽放在布料上的小小勿忘我。

林栋接过豆浆,氤氲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在看这组数据,突然觉得像我爸店里的电流监控图。”他指着其中一段峰值,“你看这儿,和徐铭网吧服务器超载时的曲线几乎重合,都是先陡升后缓降,带着点倔强的韧性。”

江慧玲凑过来看,发梢不经意间扫过他的肩膀,带着淡淡的洗发水清香,像雪湖岸边的青草气息。“物理老师说过,自然界的规律总是相通的,”她的指尖点在曲线的拐点上,“就像你解的波动方程,既适用于声波,也能解释水波,甚至能套用到人群的流动规律上。”

林栋的指尖和她的指尖在纸面相遇,像两条相交的光线,在数据的坐标系里留下短暂的亮斑。他忽然想起出发前,父亲在“林记电器”的柜台后,拿着万用表测电阻时的样子——表盘跳动的指针,和此刻屏幕上闪烁的实验数据,竟有着某种隐秘的呼应。

“薛老醒了吗?”林栋喝了口豆浆,甜香里混着点焦味,让他想起母亲煎糊的鸡蛋,“说好今天去看那棵老槐树的。”

“早醒了,正跟管理员打听树的来历呢,”江慧玲笑着起身,“说要给树测年轮,算算是哪年种的,能不能赶上他当年在这儿读书的时候。”

林栋跟着她走出实验室,走廊里的阳光像被打碎的金箔,铺了一地。薛老果然站在一棵巨大的槐树下,手里拿着个放大镜,正对着树干上的纹路仔细研究,拐杖斜靠在树干上,顶端的铜包头在阳光下闪着光。

“这树至少有一百五十年了,”薛老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发现了稀世珍宝,“你看这圈年轮,疏密交替,跟咱们雪湖的旱涝年份能对上!民国那几年特别密,准是雨水足。”他指着其中一圈特别窄的纹路,“这年肯定大旱,跟我老家县志上记的‘民国二十三年,赤地千里’对上了。”

林栋凑近树干,粗糙的树皮像爷爷手上的老茧,带着时光打磨的温度。他伸出手,指尖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忽然觉得这棵树像本摊开的自然史书,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着风云变幻,就像父亲账本上那些歪歪扭扭的数字,藏着一个小家的柴米油盐。

“其实实验数据也一样,”江慧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每个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藏着当时的温度、湿度,甚至操作者的心情。”她指着林栋笔记本上的一个小小的涂改痕迹,“这里肯定是你当时分心了,曲线有点抖。”

林栋的脸颊微微发烫。那个时间点,他确实在想徐铭发来的微信,说网吧新换了服务器,延迟低得能听见对面玩家的呼吸声。“被你发现了,”他挠了挠头,“当时在想,这稳定度要是能用到服务器上,张超他们打比赛准能拿冠军。”

薛老哈哈大笑,拐杖在地上轻轻一顿:“这就是物理的妙处!实验室里的公式,到了生活里就是实实在在的方便。当年我修电台,调频率全靠耳朵听,现在你们用频谱仪,原理其实一样,都是跟‘波动’打交道。”

阳光穿过槐树叶,在地上织成一张流动的网。林栋忽然注意到,薛老的拐杖顶端,刻着个小小的“波”字,和他实验记录本上的符号一模一样。“薛老,您这拐杖上的字……”

“哦,这是当年物理系的老同学刻的,”老人抚摸着那个字,眼神悠远,“说我这辈子跟‘波’打交道,电台的电波,池塘的水波,还有人心里的‘波动’,都是学问。”他忽然转向林栋,眼神变得锐利,“你那道波函数的题,解法里藏着雪湖的水声吧?我看你的草稿纸,画的示意图像极了咱们村口的石桥洞,水波撞上去再弹回来,跟电子的衍射一个理。”

林栋愣住了。他确实是对着石桥洞的记忆解的题,那些小时候趴在桥栏上看水波的日子,竟成了最好的解题钥匙。“您怎么知道?”

“因为我也这么干过,”薛老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当年考大学,解光学题时,满脑子都是晒谷场上的阳光,透过草帽的缝隙在地上投的光斑。学问这东西,扎在生活里才长得牢。”

江慧玲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是林栋的实验草稿纸复印件,上面用红笔标着密密麻麻的注释。“你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处,“计算折射率的时候,你用了家乡的玻璃厂数据,比标准值略低,老师说‘接地气’,给了附加分。”

林栋看着那些熟悉的数据,想起父亲每次进货都要测玻璃的透光率,说“雪湖的沙子做的玻璃,透着股暖光,跟别处的不一样”。原来那些被他视为“常识”的生活细节,早已悄悄融进了他的思维方式,成了最独特的解题密码。

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时,林栋发现打饭的阿姨居然是雪湖人。“听口音就知道是老乡,”阿姨往他碗里多舀了勺雪菜,“我儿子也在这儿念书,说物理系有个雪湖来的小伙子特别厉害,实验报告写得跟讲故事似的。”

林栋的脸一下子红了。他的实验报告里,确实写了不少“故事”:用奶奶腌咸菜的陶罐解释渗透压,用张超投篮的角度分析抛物线,甚至用网吧键盘的按键弹力类比分子间作用力。当时只是觉得好理解,没想到竟成了老师口中的“特色”。

“其实你写的那些,才是物理最本真的样子,”江慧玲的父亲不知何时坐到了对面,手里拿着本泛黄的书,“这是我当年的课本,上面画满了工厂的机器草图,老师批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不是飘在天上的公式,是踩在地上的工具,能修机器,能种庄稼,能让日子过得更舒坦。”他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个简易的水泵,旁边写着“雪湖抗旱用,效率75%”,字迹苍劲有力。

林栋看着那幅图,忽然想起家里井边的抽水机,父亲总说“这玩意儿就是个大号的活塞,跟注射器一个理”。原来从祖辈开始,他们就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那些看似高深的原理。

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林栋跟着江慧玲去了学校的档案馆。在泛黄的学籍档案里,他们找到了薛老当年的照片——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胸前别着校徽,背景就是这棵老槐树,只是那时的树干还没这么粗壮。

“你看他手里的书,”江慧玲指着照片,“是《电磁学》,跟你现在学的版本不一样,但封面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是一样的。”

林栋看着那个年轻的薛老,忽然觉得时间变得很奇妙。那些公式像条无形的线,把不同时代的人串在了一起,从雪湖的老槐树到清华的实验室,从电台的电波到服务器的数据流,从未断裂。

傍晚的时候,徐铭发来视频通话,背景是网吧焕然一新的机房,墙上挂着块新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栋哥,你看这波动曲线,跟你发我的实验数据像不像?”徐铭把镜头对准屏幕,“我按你说的原理改了散热系统,现在温度稳定得很,张超他们打比赛再也没掉过线!”

屏幕里忽然挤进来好多张脸,张超举着个篮球,袁姗姗挥着她的诗集,吴小燕抱着她的服务器日志,齐声喊:“林栋,加油!我们等你回来!”

林栋笑着挥手,眼眶却有点发热。他忽然明白,这场考试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那些看似遥远的牵挂,那些融入骨血的生活印记,都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夜幕降临时,他们又回到了那棵老槐树下。薛老用拐杖在地上画着圈,给林栋讲波动理论:“你看这树影,月光照过来,树叶的缝隙就是小孔,地上的光斑其实是月亮的像,这就是泊松亮斑的原理。当年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在雪湖的老槐树下,看着光斑想通了这道题。”

林栋抬头望着透过树叶缝隙洒下的月光,像无数个小小的月亮落在地上,忽然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变得无比亲切。它们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前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智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工具。

江慧玲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递过来一块桂花糕,是她妈妈寄来的。“明天就要出成绩了,别紧张。”

林栋咬了一口,熟悉的甜香在舌尖散开,像雪湖的秋天。他摇了摇头,心里忽然无比平静。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把故土的温度,融进冰冷的公式;让生活的智慧,照亮解题的思路。

“我不紧张,”他看着地上跳动的光斑,笑了,“因为我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带着好多人的期待和祝福,带着雪湖的风,在往前走。”

晚风拂过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无数个声音在说:是的,往前走,带着根,带着爱,带着生活赋予的一切智慧,勇敢地往前走。

林栋握紧了手中的实验记录本,封面上的“林栋”两个字,在月光下闪着淡淡的光,像枚小小的勋章,刻着一个少年从雪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第一步,也刻着那些藏在公式背后的,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夜色渐深,清华园的灯光次第亮起,像片星星的海洋。林栋知道,无论明天的成绩如何,这场旅程都已经给了他最宝贵的礼物——让他明白,所有的学问,最终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所有的远行,都离不开故土的滋养。而那些写在试卷上的公式,那些记在心里的温暖,终将陪着他,走向更远的地方,成为他人生坐标系里,最坚实的原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