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95章 考场上的游刃有余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95章 考场上的游刃有余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清晨的阳光透过清华园物理实验楼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像张摊开的坐标纸。林栋站在考场门口深吸一口气时,实验服口袋里的军功章硌着肋骨,冰凉的金属触感混着薛老电台笔记的纸香,奇异地熨帖了他加速的心跳。

“别紧张,”江慧玲的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里面是重新沏好的雪湖绿茶,“就当在咱们学校实验室做实验,你平时拆收音机的劲头拿出来,啥题都难不倒你。”他把一张叠好的纸巾塞进林栋手里,“擦汗用,别把试卷弄湿了。”

江慧玲站在旁边,白衬衫的领口别着枚小小的星轨胸针,是吴小燕送的“说能带来好运气”。“实验器材的注意事项我写在这张纸上了,”她递过来张便签,字迹娟秀却有力,“滑动变阻器要先调到最大阻值,示波器探头要先校准,就像徐铭启动服务器前总要检查线路——细节别错。”

林栋接过便签时,指尖不小心碰到她的指甲,修剪得圆润干净,指甲缝里还沾着点蓝黑墨水——大概是昨晚整理资料时蹭的。“你也早点回去休息,”他把便签折好放进 口袋,“等考完了,咱们去看薛老说的那棵老槐树。”

考场的铃声像截断的电波,突然划破清晨的宁静。林栋跟着人流走进考场,胸前的准考证在晨光里闪着微光,照片上的自己还带着点稚气,背景是雪湖中学的红砖墙,墙角的爬山虎绿得发亮。他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实验台编号是“30”,和他的生日数字一样,心里忽然漾起阵莫名的安稳。

监考老师分发试卷时,林栋注意到她胸前的校徽——清华物理系的标志在阳光下泛着银白,和“林记电器”新做的店徽有点像,都是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的希望。“拿到试卷先填个人信息,”老师的声音温和得像雪湖的春风,“实验操作时间充足,不用慌,注意安全。”

试卷上的理论题像群熟悉的老朋友,排着队等他打招呼。第一道题考的是电磁感应,配图是个旋转的铜盘,林栋的笔尖在“涡流效应”几个字上顿了顿——忽然想起父亲修电动机时,拆开的转子上缠着的铜线圈,“说这玩意儿转起来能生电,就像摇发电机”。

他的思路像被打开的闸门,公式和生活场景在脑海里交织:电容器的充放电曲线,像“极速先锋”服务器的流量监控图;磁场中的洛伦兹力,类比成张超投篮时的手腕发力方向;甚至连最抽象的波函数,都让他想起袁姗姗朗诵的诗句——“像风穿过麦田,看不见轨迹,却留下痕迹”。

写到热学题时,窗外飘来食堂的香气,混着淡淡的桂花香,像极了母亲做的桂花糕。题目考的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林栋忽然想起薛老的电台笔记,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冬天的收音机音量小,是因为空气密度变了,声波传播慢”,原来老人早就用生活智慧,诠释了这些公式。

理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栋的草稿纸上已经画满了示意图,有像电路图的,有像篮球场的,还有像网吧服务器机柜的,被红笔圈出的重点像串醒目的路标。他放下笔时,发现手心的汗把实验服的袖口浸湿了一小块,像朵淡蓝色的云。

走出考场,江慧玲和她父亲正站在梧桐树下,薛老的拐杖斜靠在树干上,老人大概是累了,正坐在石凳上打盹,怀里还抱着那本电台笔记。“考得怎么样?”江慧玲递过来瓶矿泉水,瓶盖已经帮他拧开了,“我爸说你出来时嘴角带着笑,肯定没问题。”

“还行,”林栋喝了口水,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往下滑,“有道题考涡流,让我想起我爸修电动机的样子。”

薛老忽然醒了,揉了揉眼睛:“涡流好啊,当年我修电台,就靠涡流加热给焊点退火,手艺活里藏着大道理。走,吃饭去,我知道附近有家面馆,味道跟咱们雪湖的差不多。”

面馆的辣子香呛得人打喷嚏,林栋看着碗里的牛肉拉面,忽然想起张超塞给他的酱牛肉。“张超的友谊赛拿了冠军,”江慧玲的父亲把醋瓶推过来,“他刚才发微信,说队友都不信他的投篮秘诀是‘物理公式’,非让你回去给他们上堂课。”

林栋笑了,夹起片牛肉:“等回去再说,先让他把奖杯擦亮点,摆进‘林记电器’的荣誉角。”他忽然想起什么,“吴小燕的服务器调试得怎么样了?没再出故障吧?”

“她昨天发朋友圈,说把服务器的电磁屏蔽做好了,”江慧玲翻着手机,“还配了张照片,机房墙上贴满了你的物理笔记复印件,说‘这是最好的屏蔽材料’。晓雅评论说,现在战队训练时,延迟稳定得像秒表。”

下午的实验操作考试开始前,林栋在候考室遇到了那位调试光谱仪的老师。“紧张吗?”老师笑着递过来颗薄荷糖,“我当年考博士时,手都在抖,后来想起导师说的‘把仪器当朋友’,就不慌了。”

林栋剥开糖纸,清凉的味道在舌尖炸开:“我们那儿有个开网吧的,总说‘服务器跟人一样,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尽心’。”

“这话在理,”老师指着窗外,“科学研究说到底,就是跟自然规律交朋友,得有耐心,还得懂方法。”他忽然想起什么,“你们雪湖的香榧很有名吧?我前几年去出差,买过两斤,味道特别好。”

实验操作的题目是“测量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关系”,用到的仪器林栋在学校都见过,只是更精密些。他连接电路时,动作稳得像在拆父亲最宝贝的收音机,先接主线,再连分支,最后检查接地——薛老的电台笔记里写着“接地是电路的根,根不稳,啥都白搭”。

电流计的指针缓缓偏转时,林栋的心跳也跟着平稳下来。他调整滑动变阻器,看着指针在刻度盘上移动,像在画条平滑的曲线。忽然想起吴小燕的服务器线路图,那些红色的火线、蓝色的零线、黄绿的地线,在她的笔下变成了流动的河,原来严谨和美感,从来都不矛盾。

测量数据时,林栋发现其中组数值有点偏差,像颗偏离轨道的星。他没有急着记录,而是检查了接线柱——果然有根导线接触不良,像徐铭说的“网线接头没插紧”。重新接好后,数据立刻变得平滑,像被熨过的纸。

实验结束时,林栋整理器材的动作被监考老师看在眼里——他把导线绕回线圈架,把螺丝刀放回工具箱,连桌面上的水渍都用纸巾擦干净了,像在完成场庄重的告别。“好习惯,”老师在评分表上写下评语,“尊重仪器的人,才能读懂自然的语言。”

走出实验楼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蜜色。清华园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晃,叶子沙沙作响,像无数只小手在鼓掌。薛老举着相机拍照,镜头里的林栋和江慧玲站在树下,背景是红砖墙和飞翘的檐角,像幅跨越时空的画。

“这张照片得洗出来,”老人举着相机嘿嘿笑,“放你爸的电器店里,就跟我当年的军功章并排挂着,都是雪湖的骄傲。”

江慧玲的父亲在旁边给省城分店的施工队打电话:“……电路改造等林栋回来再说,不差这几天……对,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个孩子,现在在清华考试呢……”他的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自豪,像在炫耀件最珍贵的电器。

回宾馆的路上,林栋收到条群消息,是袁姗姗发起的视频通话请求。接通后,屏幕上挤满了文科班同学的脸,袁姗姗举着个写着“加油”的牌子,背景是教室的黑板报,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林栋,我们等你凯旋”,旁边画着个拿着物理公式的卡通小人。

“栋哥!我们给你编了加油歌!”袁姗姗的声音清亮得像风铃,领着大家唱起来,“雪湖少年,勇闯清华,物理难题,统统拿下……”歌声里夹杂着笑声和拍手声,像股温暖的水流,漫过林栋的心田。

挂了电话,林栋望着车窗外掠过的街景,忽然觉得这场考试像场漫长的接力——从父亲修电器的工作台,到薛老的电台机房,从“极速先锋”的服务器机柜,到张超奔跑的篮球场,无数双手把他推向这里,又用目光牵引着他回去。

回到宾馆,林栋把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忽然发现曲线的形状像极了雪湖的海岸线,曲折却坚定。他想起母亲说的“省城分店的电路图纸”,父亲写的“营养计划”,徐铭的“服务器口诀”,吴小燕的“屏蔽原理”,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其实都在为他铺就条通往未来的路。

薛老把军功章重新挂回脖子上,对着镜子整理中山装:“明天咱们去**看升旗,让你感受感受,啥叫‘国家的力量’。当年我在部队,每次升旗都觉得浑身是劲,现在看你们年轻人有出息,比自己得奖还高兴。”

江慧玲在收拾行李,把决赛手册和实验数据分类放好。“物理老师说,等你回去,要请你给学弟学妹做讲座,”她把航天模型放进包里,“题目都想好了,就叫‘从雪湖到清华,物理在生活里’。”

林栋靠在窗边,看着清华园的夜色漫上来,路灯次第亮起,像串落地的星。他知道,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奔赴都已经有了意义——那些藏在公式里的故土记忆,那些托举着他的温暖手掌,那些跨越千里的牵挂,都让他明白:所谓远方,从来不是脱离故土的漂泊,而是带着根须的生长。

明天,就要离开清华园了。但林栋清楚,这里的公式和雪湖的风,早已在他心里交织成网,既能捕捉星辰,也能锚定故土。而属于他的故事,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书写下去,带着物理的严谨,更带着人间的温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