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40章 科技展的灯光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40章 科技展的灯光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雪湖市的礼堂被红灯笼装点得格外热闹。林栋踩着梯子往墙上挂传感器演示海报时,能闻到空气中混着的爆米花甜香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海报上的“雪湖·桂”传感器图像旁,袁姗姗用荧光笔写了行艺术字:“让科技读懂家乡的温度”,笔画里还藏着小小的桂花图案。

“左边再高两厘米,”袁姗姗站在下面指挥,手里举着个水平仪,屏幕上的气泡在正中间微微晃动,“和旁边的展板对齐,不然看着别扭。”她今天穿了件红色的毛衣,领口别着林栋送的桃木吊坠,15c的刻痕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林栋调整海报位置时,梯子忽然晃了一下,他下意识地伸手扶住墙,却带下来一串灯笼,红色的光晕在地上滚成一片。袁姗姗慌忙跑过来扶梯子,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慢点,梯子腿在雪地里泡过,滑得很。”她仰头时,发梢扫过他的手腕,像有电流顺着骨骼窜上去。

“没事,”林栋稳住身形,目光落在她冻得发红的鼻尖上,“去喝杯热可可吧,姜小龙刚才说后勤组煮了一大锅。”他记得她总在低温环境下手脚发凉,实验室的恒温箱旁总放着个暖手宝,上面印着只举着温度计的小熊。

袁姗姗却摇头,从口袋里掏出块抹布擦海报边缘的雪渍:“等挂好再说。你看薛爷爷带的孩子们都来了,总不能让他们看到歪歪扭扭的展板。”礼堂门口果然涌进来一群穿校服的孩子,薛爷爷举着个“雪湖科技小分队”的牌子,笑得满脸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姜小龙背着个巨大的工具箱冲过来时,差点被地上的灯笼绊倒:“搞定!演示台的电源接好了,抗干扰磁环也装上了,保证王组长他们就算带十台对讲机来捣乱,咱们的传感器数据也稳如泰山!”他打开箱子,露出里面整整齐齐的备用模块,每个上面都贴着袁姗姗写的标签,“姗姗姐,你写的‘紧急备用’四个字,比栋哥的代码注释清楚多了。”

袁姗姗的脸颊微微发烫,把工具箱推给他:“快去把传感器样机摆好,记得在展示台铺块红绒布,和评审会那次一样,显得正式。”她转向林栋时,眼里带着点笑意,“你要不要去看看代码运行情况?别等下演示时突然弹出个错误窗口,那可就闹笑话了。”

林栋假装生气地敲了敲她的额头:“我的代码什么时候掉过链子?倒是你,等下给孩子们讲解时,别又把‘磁导率’说成‘磁导力’,上次在酒厂就被薛爷爷笑话了。”他嘴上吐槽着,脚步却很诚实地走向演示台,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上滑动,调出实时监测界面——雪湖的温度、湿度、桂花残留浓度,还有一行隐藏的参数:“距离她的讲解还有30分钟”。

科技展正式开始时,礼堂的灯光忽然暗了下来,只有演示台的射灯亮着,把“雪湖·桂”传感器照得像块发光的宝石。袁姗姗站在台前,手里举着个拆解模型,声音清亮地讲解:“大家看,这个银色的圆环叫磁环,能帮传感器挡住讨厌的电磁干扰,就像给它戴了顶防噪声的帽子……”

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薛爷爷坐在第一排,手里的旱烟杆都忘了点。林栋站在侧台,看着她用卡通贴纸在黑板上贴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忽然觉得那些枯燥的参数在她嘴里都变成了会跳舞的精灵——就像她总在实验记录里画的小图标,让冰冷的数据有了温度。

“林哥哥!”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手,“传感器能闻到桂花的香味,是不是因为它也长了鼻子呀?”

袁姗姗笑着看向林栋,眼里的光比射灯还亮。林栋走上台,从演示台拿起个放大后的嗅觉模块模型:“它的‘鼻子’在这里,”他指着模型上的金属探针,“这些细小的孔能捕捉空气中的桂花分子,就像我们的鼻子闻到香味会告诉大脑一样,它会把信号传给芯片,变成大家看到的数字。”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指着屏幕上的曲线:“那这条跳起来的线是什么?是不是传感器在跳舞?”屏幕上的桂花浓度曲线确实在刚才袁姗姗靠近时跳了个小小的峰值,像个害羞的心跳。

袁姗姗的耳尖瞬间红了,慌忙解释:“是……是刚才有风从门口吹进来,带了些桂花香气。”她悄悄瞪了林栋一眼,却没发现他正低头调整参数,把那个峰值点用金色标了出来,旁边加了行注释:“干扰源:红色毛衣”。

中场休息时,王组长带着他的团队凑到演示台前,阴阳怪气地说:“林工这传感器看着挺花哨,就是不知道实际用起来怎么样,别又是实验室里的‘娇小姐’,到了野外就罢工。”

林栋还没开口,袁姗姗已经拿起份测试报告:“王组长可以看看这个,我们在雪湖的-25c环境下连续运行了72小时,数据漂移不超过0.03%,比您上次在评审会上展示的项目稳定度高两个数量级。”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像传感器输出的精准信号。

王组长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悻悻地带着人走了。姜小龙凑过来低声笑:“姗姗姐气场全开啊!刚才那气势,比栋哥写的抗干扰算法还厉害!”

林栋看着袁姗姗整理报告的侧脸,忽然觉得那些曾经针锋相对的日子都变成了珍贵的注脚。从雪湖的初次合作到实验室的熬夜调试,从东莞工厂的技术对接再到此刻的并肩作战,他们像传感器的两个核心模块,看似独立,却早已通过无数条隐形的线路紧紧相连。

闭展前的互动环节,孩子们围着演示台叽叽喳喳地提问。袁姗姗耐心地给每个孩子分发印有传感器图案的书签,林栋则在旁边帮他们操作简易测温仪,教大家如何读取教室的温度。当最后一个孩子举着书签跑向薛爷爷时,礼堂里只剩下他们三人,还有满地的彩带和气球。

“收拾东西吧,”林栋关掉演示台的电源,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他忽然说,“刚才那个桂花浓度峰值,不是因为风。”

袁姗姗的动作顿住了,背对着他的肩膀微微发颤。“我知道,”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代码里的注释我看到了。”

林栋走到她面前,发现她手里攥着张被捏皱的书签,正是他在南方工厂时,她夹在参数手册里的那片新鲜桂花,此刻已经干透,却依然留着淡淡的香气。“其实从雪湖第一次测水温开始,”他深吸一口气,指尖有些发颤,“我的数据里,一直有个干扰源。”

袁姗姗抬起头,眼里的光比射灯还亮。“我知道,”她重复道,嘴角却忍不住上扬,“我的实验记录里,也有个无法消除的误差。”

姜小龙识趣地拖着工具箱往门口走,临走前回头看了一眼——林栋正低头看着袁姗姗手里的书签,两人的影子在地上被灯光拉得很长,像两条终于交汇的曲线。他悄悄关上门,把空间留给他们,门外的雪不知何时又下了起来,落在“雪湖科技展”的横幅上,像撒了把温柔的盐。

礼堂里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声。林栋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金属盒,里面是片压平的桂花,夹在两张透明的塑封膜中间,边缘刻着串日期:从他们第一次合作的那天,到科技展的今天。“这是……”他的声音有些发紧,“我的误差补偿曲线。”

袁姗姗接过金属盒,指尖抚过那些凹凸的日期,忽然从笔记本里抽出张纸,上面是她画的温度曲线,每一个波峰都标注着一个地点:雪湖、实验室、东莞工厂、科技展现场。“这是我的校准系数,”她把纸塞进他手里,“你看,它们其实是同一条线。”

林栋展开纸张的瞬间,曲线的终点正好落在金属盒的桂花上,像个完美的闭环。他忽然想起在东莞车间里,显微镜下那0.02毫米的焊点误差,原来有些距离,从来都不是误差,而是为了精准对接的预留空间。

雪还在下,礼堂的灯光透过窗户,在雪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林栋轻轻握住袁姗姗的手,她的指尖依然微凉,却在他的掌心慢慢暖了起来。“回去吧,”他说,“姜小龙和薛爷爷该等急了。”

“嗯,”袁姗姗点头,却没有松开他的手,“还要去取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呢,雪湖的温度,还等着咱们一起记录。”

两人并肩走出礼堂时,雪花落在他们的发梢上,像撒了把碎钻。林栋看着手里的温度曲线和金属盒里的桂花,忽然明白,最好的传感器,从来都不是那些精准到小数点后六位的仪器,而是能捕捉到彼此眼里的光,能记录下每一个心动瞬间的——他们共同走过的,那些藏在数据里的时光。

远处的雪湖在夜色里泛着微光,气象站的“雪湖·桂”传感器依然在安静工作,屏幕上跳动的数字里,多了一行新的参数:“当前状态:校准完成”。就像他们的故事,历经无数次调试与校准,终于在这个飘雪的冬夜,找到了最完美的频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