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39章 雪湖冬韵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39章 雪湖冬韵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23:03:29

雪湖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了半月。林栋踩着薄雪往气象站走时,靴底碾过积雪的声音格外清脆,像传感器校准数据时的提示音。他怀里揣着个保温箱,里面是新调试好的“雪湖·桂”双参数传感器——按照袁姗姗的想法,加了桂花浓度检测模块,此刻正安静地记录着空气里的雪粒子密度。

气象站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时,袁姗姗正踮着脚往墙上贴温度曲线海报。她穿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帽子边缘沾着细碎的雪粒,像落了圈星星。“你来得正好,”她回头时,睫毛上的雪瞬间化成了小水珠,“薛爷爷说今早的雪水最干净,让咱们取些回来做传感器的校准液。”

林栋把保温箱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她贴歪了的海报上——那条代表今年的红色曲线,尾巴悄悄翘了起来,正好和去年的蓝色曲线在12c处交叠。“这里歪了,”他伸手把海报扶平,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像传感器突然捕捉到异常信号,“新算法运行稳定吗?桂花浓度模块没出乱码吧?”

“放心,比你写的抗干扰代码靠谱多了。”袁姗姗笑着转身,从铁架上拎下只空水桶,“走吧,去溪边取雪水。对了,姜小龙刚才发消息说,他和薛爷爷在酒厂煮了姜茶,让咱们取完水就过去。”

溪边的雪薄得像层糖霜,踩上去咯吱作响。袁姗姗蹲下身,用铲子轻轻刮着冰层表面的新雪,动作轻柔得像在处理精密的芯片。“得取表层的雪,杂质少,”她抬头时,呼出的白气正好撞上林栋探过来的脸,两人的距离瞬间缩到只有半掌,“去年做校准液时,你就是因为图省事舀了融雪水,结果传感器漂移了0.3c。”

林栋的耳尖有些发烫,慌忙转身去搬保温箱里的传感器:“这次不会了。”他把传感器固定在岸边的木桩上,屏幕立刻亮起——雪粒密度:85粒\/立方厘米;桂花残留浓度:0.2mg\/m3。“你看,桂花的香气还没完全被雪盖住。”

袁姗姗凑过去看屏幕,头发上的雪落在他的手背上,冰凉的触感像那年在东莞车间里,她指尖划过他手背的温度。“薛爷爷说,雪湖的桂花根扎得深,就算冬天,根须里也藏着香气,”她指着传感器的检测探头,“这个浓度,正好能触发‘冬藏模式’,自动调低功耗。”

取完雪水往回走时,袁姗姗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坳:“你看,那片松林里的雾凇,像不像传感器的散热片?”林栋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挂满冰棱的松枝果然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冷光。“等开春,咱们在那儿装个监测点吧,测测林间湿度对松树生长的影响。”她的声音裹在雪里,听起来格外清亮。

酒厂的烟囱正冒着滚滚白烟,姜小龙的大嗓门隔着老远就传了过来:“栋哥!晴姐!姜茶熬好了,再不来就要被薛爷爷喝光啦!”推开门,暖烘烘的热气混着姜糖的香气扑面而来,薛爷爷正坐在火塘边,用竹筛晒着些褐色的粉末。

“这是桂花炭,”薛爷爷指了指竹筛,“把去年的桂花枝烧成炭,混在传感器的防潮层里,比硅胶耐用三倍。姗姗丫头说的天然防潮剂,爷爷给你们备着呢。”

袁姗姗眼睛一亮,抓起一把桂花炭凑到鼻尖闻:“真的有淡淡的桂花香!林栋,咱们把这个加到传感器的外壳夹层里吧?既防潮又能当香料源,一举两得。”

林栋接过桂花炭捻了捻,炭粒的质感粗糙却带着暖意,像她留在他实验记录本上的批注,看似随意却藏着细心。“我回去改下外壳设计图,”他点头时,目光扫过墙上的日历——离春节只剩半月,上面用红笔圈着个日期,是他们约定去镇上参加科技展的日子,“科技展的展品准备好了吗?我把双参数传感器的演示视频剪好了。”

“早准备好了!”姜小龙捧着杯姜茶,献宝似的掏出个透明展示盒,里面是传感器的核心模块,用彩色线标注着各个接口,“你看这布线,比上次在东莞工厂的样品整齐多了!我跟车间主任学了三天的捆线技巧呢。”

袁姗姗笑着接过展示盒,指尖在“温度采集区”的标签上敲了敲:“这里的线可以再短0.5厘米,能减少信号损耗。”她转向林栋,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就像你写代码时总爱多敲个空格,看着整齐,其实浪费内存。”

林栋被说得有些窘迫,拿起桌上的姜茶猛喝了一口,辛辣的暖意从喉咙直窜到心口。“那是为了可读性,”他强辩着,却忍不住看向她——她正低头调整展示盒的灯带,睫毛在眼睑下投出小小的阴影,像雪落在传感器的显示屏上,温柔得让人不忍触碰。

薛爷爷看着他们斗嘴,忽然慢悠悠地说:“镇上的小学托我问,能不能给孩子们讲讲传感器的原理。姗姗丫头不是总说,要让雪湖的孩子也懂这些新鲜玩意儿吗?”

“好啊!”袁姗姗立刻响应,从包里翻出本手绘的科普手册,封面上画着个拟人化的传感器,举着温度计站在雪湖里,“我早就准备好了!你看这插图,是不是很可爱?”

手册的内页里,每个元器件都被画成了卡通形象:电阻是举着杠铃的小人,电容是圆滚滚的储蓄罐,而核心芯片则戴着副眼镜,活脱脱是林栋的模样。林栋翻到最后一页,发现角落里藏着个小小的桂花图案,旁边写着行小字:“雪湖的温度,要靠我们一起记录呀。”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把酒厂的屋檐描成了白色的弧线。姜小龙已经趴在桌上,对着展示盒的线路图研究得入了迷;薛爷爷靠在椅背上,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手里的旱烟杆冒着袅袅青烟;袁姗姗正低头修改科普手册上的注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传感器的低鸣、火塘的噼啪声融在一起,像首温柔的冬日歌谣。

林栋端着姜茶走到窗边,看着雪花一片片落在“雪湖·桂”传感器的演示模型上。模型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雪湖的温度、湿度、桂花残留浓度,还有一行小字——“距离科技展还有15天”。他忽然想起三年前,他们第一次在雪湖溪边用简易温度计测水温时,袁姗姗的发梢也是这样沾着雪,眼里的光比溪水里的碎冰还亮。

“在想什么?”袁姗姗走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手里拿着片烤得酥脆的桂花糕,“尝尝?薛爷爷新烤的,加了桂花炭的灰烬,说是能养胃。”

林栋咬了一口,甜香里带着点炭火的微苦,像他们走过的路——有实验室的熬夜、工厂的汗水、雪湖的风霜,却终究在某个温暖的冬日,酿成了独属于他们的味道。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东西,是用桃木雕刻的传感器吊坠,上面刻着“15c”,正是他们第一次测出的最佳米酒温度。

“给你的,”他把吊坠放进她掌心,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像被传感器的电流击中,“科技展那天,戴着它。”

袁姗姗低头看着掌心的吊坠,桃木的纹路里还留着他的温度。她忽然踮起脚,飞快地在他脸颊上碰了一下,像雪花落在皮肤上,轻得几乎没有痕迹,却烫得他瞬间红了耳根。“那你也要戴我做的桂花书签,”她的声音比姜茶还暖,“就用今天取的雪水浸泡过的桂花做的,保证防潮。”

火塘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个依偎在一起的传感器图标。窗外的雪还在落,气象站的“雪湖·桂”传感器静静工作着,记录着雪湖的温度、湿度,还有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时光——从南方工厂的焊锡烟雾到雪湖的桂花雨,从代码里的注释到指尖的温度,所有的刻度都在诉说着:有些轨迹,一旦交汇,便再也不会偏离。

姜小龙忽然嚷嚷着“快看”,原来他不小心碰倒了展示盒,灯带亮起,把核心模块照得像颗发光的星星。林栋和袁姗姗相视而笑,在漫天风雪里,在温暖的酒厂中,在传感器跳动的数字间,他们知道,属于“雪湖·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