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94章 桑梓巨变,亲情绵长

窗外,北京的冬夜静谧而深沉,书房里只亮着一盏台灯,在堆积如山的书稿和专着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在初步规划了应对系统那艰巨任务的宏大思路后,张诚并未立刻沉浸到那些深邃的数学符号之中。一种更为质朴和深沉的情感牵引着他——他想听听家的声音。

他拿起书桌上那部红色的固定电话,熟练地拨通了远在数千里之外,那个西北小村庄——半山村的号码。听筒里传来的等待音,伴随着细微的电流声,仿佛一条无形的线,瞬间将他与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紧密相连。

电话很快被接起,传来的是母亲王秀兰那带着浓重乡音、却中气十足,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亮堂的声音。

“喂!!”

“妈,是我,小诚。”张诚的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下来,脸上也露出了回到这私密空间后第一个真正放松的、带着暖意的笑容。

“哎呀!是诚娃子!”母亲的声音瞬间提高了八度,充满了惊喜和难以抑制的激动,“你可算打电话回来了!我和你爸前两天还在念叨呢,说你这孩子,一忙起来就啥都忘了!在那边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北京冷了吧?你可得多穿点,要多吃饭……”

母亲连珠炮似的问候扑面而来,带着天下母亲共有的、琐碎却无比真切的关怀。张诚耐心地听着,不时轻声应着“嗯,都好”、“知道了,妈”,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妈,家里都好吧?爷爷奶奶身体怎么样?小磊呢?”他等母亲的话头稍缓,才温声问道。

“好!都好!家里现在可是太好了!”母亲的语气变得兴奋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家里和村里这一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诚娃子啊,你是不知道,你现在可是了不得了大人物了!”母亲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你那个啥……非尔兹奖(她努力模仿着这个拗口的词)的事儿,还有国家给你发大奖,上电视,上外国大报纸……咱们这儿,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就没有不知道的!”

她详细地描述起来:

“你是没看见那个阵仗!省里的大领导、市里的领导、县里书记,县长……来咱们半山村家里,都不知道多少趟了!一开始你爸和我还紧张得不行,话都不会说,后来次数多了,领导们都和气得很,说是来慰问‘功臣家属’,感谢我们培养了你这么个好娃子,给国家争了大光!”

母亲的叙述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素的荣耀感:“领导们说,半山村出了你这个金凤凰,是咱们整个县、市、整个省的骄傲!省里专门开了会,特批了资金,说要‘建设新时代的科技模范乡’,就从咱们乡开始!”

接着,她兴奋地说起了村子的变化:

“咱们村啊,现在可是大变样了!省里派来了最好的建筑公司,把村里从头到脚都给‘翻修’了一遍!以前的硬化路现在全变成了又宽又平的柏油马路,一直通到县里!路灯也安上了,晚上亮堂堂的,再也不怕走夜路了。”

“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全部翻新重建,外墙都给统一粉刷了,白墙红瓦,可好看了!每家每户都修了厕所和洗澡间,接通了自来水,还建了新的村民活动中心,里头有图书室、棋牌室,还有给娃娃们玩的滑梯秋千。连咱们村头那口老井,都给修葺了,打了漂亮的石头围栏。”

最让张诚感到欣慰的,是生产条件的改善,

“咱们这边的地,以前东一块西一块,大小不一,农机都进不去。现在好了,政府出钱,把全乡的土地都给重新平整了,小块并大块,修了机耕道。现在播种、收割,全是机器,省了多少力气!村里那些老把式,现在都咧着嘴笑,说托了咱诚娃子的福,这辈子还能赶上这种好光景!”

母亲动情地说:“村里人现在见了我们,没有不夸你,不感激你的。都说你是文曲星下凡,带着福气回来的,让咱们整个村子都沾了光。”

张诚静静地听着,脑海中能够想象出那个曾经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如今焕然一新的景象。他能感受到母亲话语中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这并非因为他个人获得了多大的荣誉,而是他的努力,实实在在地惠及了生养他的土地和乡亲。这种反馈,比任何奖项都更让他感到踏实和温暖。

随后,母亲又说起了自家的情况,语气中带着一丝以前从未有过的底气和规划:

“家里现在也好了。乡里、县里、市里有好多外地老板,听说咱们家的情况,都抢着来合作。咱家在市里开的那个五金建材店,你爸盘算着扩大,在政府支持下。现在啊,已经变成了好几家连着的‘连锁超市’了!招牌可大了,叫‘诚磊建材连锁’,用了你和小磊的名字。”

母亲的声音压低了一些,带着点神秘的喜悦:“现在店里请了专业的经理管着,我和你爸就偶尔去看看账,你爸算了下,“一个月能有个五十万哩!这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张诚微微有些惊讶,他知道家里的店经营得不错,却没想到发展如此迅速。他由衷地为父母感到高兴。

“钱够用就好,您和爸别太累着。”他叮嘱道。

“不累不累!”母亲连忙说,“现在轻松多了。我们在省城也看了房子,买了一栋小别墅,带个小院子,想着以后年纪大了,或者小磊去省城上学,也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说到这里,母亲语气又变了变:“就是你爷你奶,死活不愿意去城里住。说在村里住了一辈子,习惯了,街坊邻居都在,扯个闲篇都方便。没办法,不过老家的四合院又重新翻修了,里外弄得很是舒服,装了暖气,卫生间也改成了城里那样的,他们住着也方便。村里现在啥都有,卫生所也升级了,有常驻的医生护士,我们也放心。”

这时,电话那头传来了父亲张建军沉稳些的声音,接过了话筒:

“小诚,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你在外面,干的是大事,是国家的事,不用总惦记家里。现在条件好了,啥都不缺。你爷你奶身体硬朗着呢,村里环境好了,他们心情也好。你只管安心做你的研究。”

父亲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透着坚实的支持和深沉的父爱。张诚能感觉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巨大提升,让父亲变得更加自信和豁达,但那份属于西北汉子的质朴和坚韧并未改变。

“爸,我知道。家里好,我就放心了。”张诚说道。

接着,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迫不及待的、清脆的童声,是弟弟张磊抢过了电话:

“哥!哥!你太厉害了!我们老师天天在班上夸你!说你是我们全校、全省、全中国最聪明的人!我们班的同学都可羡慕我了!”十岁的张磊正处于最崇拜英雄的年纪,而他的哥哥,就是他心目中活生生的、最伟大的英雄。

张诚笑了,问道:“小磊,学习怎么样?课程难不难?”

“不难!我这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满分呢!我也要像哥一样,学好多好多数学!”张磊的语气充满了骄傲和向往,“哥,你什么时候回来?我给你看我得的奖状!”

听到弟弟的话,张诚心中满是欣慰。他鼓励道:“考得不错,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满分,是为了真正理解知识,知道吗?”

“知道啦!”张磊大声回答,然后又叽叽喳喳地说起了学校里的趣事,哪个同学怎么了,老师又说了什么笑话,充满了童真和活力。

和家人聊了将近两个小时,听着电话那头热闹而充满生机的声音,张诚仿佛也汲取到了某种温暖而坚实的力量。最后,他语气平和地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决定:

“爸,妈,今年过年,我这边研究任务比较重,时间很紧,可能就不回家过年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随即母亲的声音响起,带着理解,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不回来啊……工作要紧,工作要紧。你在那边一个人,要记得吃饺子,照顾好自己。”

父亲也说道:“嗯,以工作为重。家里你不用操心,我们都好。”

张诚能感受到家人的思念,但他肩上的任务,让他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享受阖家团圆的温馨。他只能将这份愧疚埋在心底。

“你们也多保重身体,替我跟爷爷奶奶说一声。等忙过这一阵,我再找时间回去看你们。”

又嘱咐了弟弟张磊要听话、好好学习之后,这场跨越千里的通话才在互道珍重中结束。

放下电话,书房里重新恢复了寂静。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张诚坐在椅子上,久久未动。家人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家乡巨变的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那宽阔的柏油路,崭新的村舍,父母舒展的眉头,弟弟崇拜的眼神,乡亲们感激的笑容……这一切,都与他此刻正在面对的、关乎人类认知边疆的终极挑战,形成了奇妙的映照。

他的根,深植于那片因他而改变的黄土地;他的目光,却必须投向那星辰大海般浩瀚的数学宇宙。这份沉甸甸的亲情与乡情,化为了他内心深处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慰藉。

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目光投向了书桌上那张写着五个千禧难题和“统一视角”的草稿纸。家的温暖已然汲取,前路的挑战依然严峻。他必须争分夺秒,为了那系统寄语中所言的“文明的航船”,去锻造那驶向“真实之海”的舵与帆。

夜色深沉,书房里的灯光,将这位年轻探索者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