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 第193章 系统再临

重生之学神的黑科技系统 第193章 系统再临

作者:独孤浪子天涯客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8 19:37:28

回到北京京郊的别墅住所,与西安科研基地那种充满工业化紧张感和集体攻关氛围的环境不同,这里是他独自面对浩瀚数学宇宙的私人港口。连续数月高强度的应用型研究,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远足”和“拓展”。如今,“远足”归来,他需要沉静下来,回归到那最本质、最纯粹的理论思考之中。

生活助理李静早已将别墅收拾得一尘不染,温暖的中央空调驱散了冬日的寒意,窗台上的几盆绿植在充足的光照下舒展着翠绿的叶片,显得生机勃勃。张诚脱下外套,递给李静,习惯性地走向二楼的书房。

书房依旧是他最熟悉的样子。靠墙的巨大书架上,各类数学专着、期刊、手稿排列得井然有序,却又隐隐透露出经常被翻阅的痕迹。宽大的实木书桌上,除了电脑和必要的文具,依旧干净整洁,仿佛在等待着主人下一次思维的挥洒。他走到书桌前,并未立刻坐下,而是目光沉静地扫过窗外那片在冬季略显萧瑟,却别具一种苍劲之美的庭院景致。从秦岭脚下的集体攻坚,回到这方独属于自己的思维天地,环境的转换让他心中一片宁澈。

他知道,是时候重新梳理“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在纯数学领域的更深层次内涵,并认真考虑和孙所长提及的、关于千禧难题的下一步探索方向了。那些难题,如同数学星空中最遥远、也最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所有具备足够勇气和智慧的探索者。

然而,就在他的意识刚刚沉静下来,准备深入思考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与“层积”概念可能存在的某种隐秘联系时,一种极其熟悉、却又许久未曾感受到的奇异波动,自他意识的最深处悄然泛起。

那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声音或震动,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他认知核心的、“存在感”的降临。紧接着,一道泛着微蓝色冷光、只有他能够感知的全息屏幕,无声无息地在他视界中展开,其设计简洁而充满科技感,与他记忆中毫无二致。

【系统检测到宿主回归核心研究环境……】

【环境判定:稳定。】

【心智状态判定:沉静,专注,具备接受新挑战的潜力。】

【正在生成阶段性终极任务……】

冰冷的、不带任何感**彩的提示音(更确切地说,是直接映入意识的信息流)在他“脑海”中响起。张诚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甚至连眼神都未曾波动,仿佛对这突如其来的“造访”早已习以为常。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悬浮在意识中的屏幕,等待着后续内容。相较于第一次接触系统时的些微惊异,此刻的他,已然能够以绝对的平静来面对这超越常理的存在。

屏幕上,字符如同受到无形之手的操控,逐行浮现,清晰而稳定:

【阶段性终极任务发布:真理之冠冕】

【任务内容:于六年之内(自本任务发布之日起计算),独立完成并经由国际数学界认可,解决剩余的五大“千禧大奖难题”。】

屏幕上的文字微微闪烁,似乎在进行着重强调。随即,下方列出了五个清晰的名目:

1. p versus Np 问题 (p对Np问题)

2. 霍奇猜想 (hodge conjecture)

3. 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 (Yang-mills Existence and mass Gap)

4.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Navier-Stokes Equation Existence and Smoothness)

5. 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 (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

【已知情报:千禧年七大难题中,黎曼猜想(Riemann hypothesis)已由宿主完成证明;庞加莱猜想(poincaré conjecture)已由格里高利·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解决。剩余五道难题,为本任务目标。】

看着这五个代表着当今数学界最深邃、最棘手挑战的名字,即便是以张诚那古井无波的心境,其意识深处也泛起了一丝极细微的涟漪。这并非畏惧,而是一种面对宏大挑战时,自然而生的肃穆与……兴奋。六年,五个难题,看似时间多,但这五个问题每一个都不比黎曼猜想差,甚至要更难,现在要在限定时间内连续解决这些人类认知疆域边界的理论难题,其中的难度,远超之前任何一次任务。这几乎是要以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强行推动多个核心数学领域实现跨越式的突破。

系统的提示并未结束,任务奖励紧随其后:

【任务完成奖励:】

· 系统积分: 1亿点。

· 任意经验值: 1亿点。

一亿积分!一亿任意经验值!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奖励。张诚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足以将他的知识科技树推向一个目前难以想象的崭新高度,甚至可能解锁系统更深层次的、他尚未知晓的功能。这奖励本身,就昭示着此次任务的极端艰巨性与极端重要性。

最后,屏幕上浮现出一段不同于冰冷任务描述的、带着某种独特韵律和哲学意味的文字,那是系统的【任务寄语】:

【寄语:求知者,当你于繁星中刻下第一枚印记,便应知晓,宇宙的广袤远超你目力所及。】

【真理并非静待采摘的果实,而是隐匿于维度迷宫深处的活性之火。】

【你所构建的‘层积之梯’,或可触及时空的弦音,亦可丈量无限的交错。】

【然,法则的终极和谐,藏于Np的樊笼,隐于量子的涟漪,流淌在不可压缩的湍流之中。】

【此五道枷锁,乃旧纪元认知之边界。打破它们,非为奖赏与虚名,】

【而是为文明的航船,锻造驶向下一片‘真实之海’的舵与帆。】

【时间,是唯一的刻度,亦是最终的试炼。去吧,维度之眼的继承者。】

这段寄语,语言晦涩而充满隐喻,仿佛来自某个遥远文明的古老箴言。它没有激昂的鼓励,也没有严厉的催促,只有一种冷静的陈述和对使命本质的揭示。它暗示着,解决这些难题,其意义远超出数学本身,关乎到对宇宙更深层次规律的理解,甚至可能影响到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维度之眼的继承者”这个称呼,确乎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宿命感。

蓝色的全息屏幕在显示完所有信息后,缓缓淡化,最终如同融入虚空般消失不见。但任务的详细内容、苛刻的时限、巨额的奖励以及那充满哲思的寄语,已深深地烙印在张诚的意识深处。

书房里,重新恢复了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以及暖气系统低沉的运行声。

张诚缓缓在书桌前的椅子上坐下,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闭上了双眼。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接到如此艰巨任务时应有的紧张、焦虑或是兴奋过度。只有一种极致的专注和冷静,如同一位即将指挥一场决定性战役的统帅,在战前进行着最缜密的推演。

他的大脑,那台远超时代理解的“生物计算机”,已经开始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p对Np,计算复杂性的基石,关乎一切可计算问题的本质极限;

霍奇猜想,代数几何与拓扑学交织的皇冠,揭示形状与方程之间最深层的联系;

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统一宏观力与微观力的关键数学桥梁,触及物质本质与时空结构;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描述流体运动的核心,其解的性质关乎从气象到航空的无数应用背后的数学确定性;

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数论与几何的又一次深刻对话,关乎椭圆曲线背后隐藏的算术规律……

这五个难题,横跨逻辑、几何、物理、分析、数论等几乎整个现代数学的核心疆域,彼此看似独立,却又在某种极深的层面上相互关联。它们代表了人类理性在探索世界时,在不同方向上遇到的、看似不可逾越的壁垒。

六年……

五个壁垒……

张诚的意识中,没有时间去感叹任务的艰难。他迅速开始调动自己已有的所有知识储备,尤其是“历史层积动力学”框架,尝试将其作为一个统一的“探针”或“透镜”,去初步扫描这五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寻找它们内在的、可能被现有理论忽略的共通结构或深层联系。

他知道,像以前那样逐个击破,时间上恐怕来不及。他必须找到一种更宏大、更本质的切入点,一种能够同时照亮这多个黑暗区域的“超级光源”。而这光源,很可能就隐藏在他已经构建的框架之中,或者,需要他以这个框架为基础,去构建一个更加恢弘的理论体系。

时间,在沉思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渐渐由明亮的午后,转为柔和的黄昏。

当张诚再次睁开眼时,他的眼神已然不同。那里面,没有了刚刚回归时的宁澈,也没有了面对系统任务时的纯粹冷静,而是燃烧起了一种内敛的、却无比炽热的火焰——那是发现了值得倾尽所有智慧去征服的宏伟目标后,所迸发出的绝对专注与无穷斗志。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拿起桌面上的一支铅笔,在一张空白的A4纸顶端,用力地写下了五个缩写:

p vs Np

hodge

Yang-mills

Navier-Stokes

bSd

随后,在这五个名词的下方,他画了一个巨大的、将他们都笼罩在内的括号,在旁边写下了四个字:

“统一视角”

笔尖在纸上停顿,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已然降临的夜色,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五座耸立在数学世界尽头的、等待他去征服的巍峨雪山。

系统再临,征程万里。一场与时间赛跑,向人类认知极限发起的终极挑战,就在这北京冬日的黄昏中,无声地拉开了序幕。前路漫漫,唯智慧与毅力,可作舟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