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23章 辽东日常

明末改革 第23章 辽东日常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辽南,

营口,耀州一线。

山东总兵杨御蕃驻马高坡,望着远处扬起的烟尘,目眦欲裂。他猛地一挥马鞭,声嘶力竭地怒吼:“追!给老子追!他娘的,这帮畜生!”

这位总兵大人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满洲骑兵破口大骂:“狗鞑子!刚修好的水渠全让你们毁了!有种别跑!”

这样的一幕,在辽南营口至耀州一线几乎日日上演。

自开春以来,满洲方面改变了策略,将精锐骑兵化整为零,分成数十股小队,月月不停地袭扰这片刚刚恢复生机的土地。他们来去如风,专挑要害下手:

刚修好的水渠被掘开堤坝,青翠的禾苗被铁蹄践踏,若遇落单的百姓便掳掠而去。

辽东,

大凌河防线。

“狗日的鞑子!老子让你跑!让你跑!”

山东总兵刘源清伏在马背上,手中马鞭几乎要抽断,粗犷的怒吼在旷野上回荡。他瞪着一双赤红的眼睛,死死盯着前方那些若隐若现的满洲骑兵背影。

就在半刻钟前,这支建奴马队突然从河湾处杀出,直扑正在明军护送下南迁的辽东百姓。

幸亏哨骑发现得早,刘源清当即分兵——一队继续护送惊魂未定的百姓,自己则亲率骑兵咬住敌军尾巴,一路追杀至此。

“总爷,前面快到河岔子了!”亲兵高声提醒。

刘源清啐出一口带沙的唾沫,扯着嗓子吼道:“管他娘什么河岔子!今天不剁了这几个杂碎,老子跟他们姓!”

他回头望了一眼远处缓缓移动的百姓队伍,那些蹒跚的身影让他心头火起。这些刚从建奴铁蹄下逃出来的辽民,好不容易看见生的希望,绝不能再被拖回地狱。

“弟兄们!”刘源清猛地抽出腰刀,“让这群畜生见识见识,什么叫山东儿郎的血性!”

大凌河城,辽东总督衙门。

堂内的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袁崇焕端坐在主位,正细细打量着站在堂下的沈世魁。

沈世魁则微微垂首,但腰背挺得笔直,目光不闪不避地回望着袁崇焕。

这两人,是老熟人了。

一段刀光血影、足以改变东江镇命运的旧事,横亘在二人之间——崇祯二年,袁崇焕手持尚方宝剑,于双岛帐中,以十二条大罪,当场诛杀了东江镇总兵毛文龙。

而当时,作为毛文龙心腹妻舅的沈世魁,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旧主从头落地的全过程。

那一刻的惊悸、愤怒与无力感,想必至今仍深深刻在沈世魁的骨子里。

此刻,时光仿佛在两人的对视中倒流。

袁崇焕的眼神仿佛在审视,这个当年的“余孽”,如今被陛下特赦,究竟成了怎样的材质。而沈世魁的目光里,则混杂着过往的恩怨、如今的处境,以及一丝不得不低头、却又想保住最后尊严的倔强。

袁崇焕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沈总兵,别来无恙。”

沈世魁深吸一口气,抱拳行礼,姿态放得极低,声音却是不卑不亢:“罪将沈世魁,参见督师。蒙陛下天恩,戴罪之身,特来督师麾下听用。”

袁崇焕微微颔首,“皮岛之事,本督已有耳闻。你能在城破之际率众死战,保全部分军民,尚有可取之处。陛下宽仁,给你一条生路,你当知恩。”

“督师教诲的是。” 沈世魁低下头,“罪将往日……确有许多不堪。如今唯愿洗心革面,在督师麾下效犬马之劳,以赎前愆。”

“过往之事,暂且不提。”

袁崇焕一摆手,显然不愿多谈旧日恩怨,话锋直接转入正题,“陛下有旨,辽南正值用人之际。你对沿海水文、辽民情状颇为熟悉,眼下正有一事,需你出力。”

他走到悬挂的辽南地图前,手指点向旅顺至鸭绿江口一带广阔的海岸线:“建奴近来频频以小股骑兵,沿海南下,袭扰我屯田百姓,毁我庄禾水渠,其行如同疥癣之疾,虽不致命,却烦不胜烦。杨御蕃、刘源清等将擅长陆战,对此亦颇感棘手。”

袁崇焕转过身,看向沈世魁:“你曾在海上经营多年,熟知风信潮汐,沿岸港湾暗礁。本督欲命你组建一支快速反应的沿海游弋舟师,不拘泥于大舰,以轻舟快船为主,配以精锐铳手。一旦发现建奴小队抵近海岸,或试图从海上渗透,便予以迎头痛击,或迅速通报岸上兵马合围。”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此事关乎辽南民生根基,亦是陛下所望。你可能胜任?”

沈世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这差事正撞在他的擅长之处,更是他摆脱旧日阴影、重立战功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单膝跪地,抱拳沉声道:“罪将领命!必竭尽全力,为督师守住这千里海疆,若再有失,提头来见!”

袁崇焕看着他,缓缓道:“记住,你今日之位,系于陛下天恩,亦系于辽南万千生灵之望。望你好自为之,莫要再辜负圣心,亦莫要辜负……本督今日予你的信任。”

“末将,明白!”

大凌河城外的校场上,

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如今已归属辽南知府衙门直辖的沈世魁部,总算摆脱了往日“后娘养”的窘境,吃上了皇粮,装备自然也有了着落。

刘三站在队列最前方,看着手下那六千多号曾经衣衫褴褛、兵器参差不齐的弟兄,此刻正按着哨、队的编制,井然有序地排成长龙,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望着前方那几座临时搭起的、堆满军械的库棚。

“都他娘的给老子排好队!一个个来!”刘三吼了一嗓子,脸上却带着掩不住的笑意。

库棚下,兵部派来的主事带着吏员,正按册发放。

阳光下,崭新的棉铁复合甲泛着冷冽的光泽,一捆捆打磨精良的燧发枪散发着桐油和钢铁的气息,锁子甲抖动时发出清脆的金属摩擦声,还有那成箱的制式腰刀、长矛和圆盾,无一不彰显着朝廷武备的精良与阔气。

轮到刘三麾下的一个哨官时,那汉子小心翼翼地从吏员手中接过一套沉甸甸的棉铁甲,手指颤抖地抚过坚硬的铁札片和厚实的棉衬,又领到了一杆乌黑锃亮的燧发枪。

他咧开嘴,几乎要哭出来,转身对刘三喊道:“三爷!您摸摸!这可是正经的官造好家伙!”

刘三走上前,用力拍了拍那哨官的肩膀,又检查了一下他手中的燧发枪,重重吐出一口气,声音有些发哽:“废话!以后咱们就是正经的王师了!都给老子把招子放亮些,好好操练,别他娘的穿了新甲,拿了新家伙,还给老子打出以前那股窝囊样!对得起皇上,对得起袁督师,对得起这些好东西吗!”

“放心吧,三爷!”士兵们轰然应诺,抱着领到的新装备,爱不释手,脸上洋溢着多年未见的振奋与希望。

至于皮岛,朱由检并未因其军民内迁而完全放弃对此地的战略关注。

他下达了一道颇具弹性的旨意:命驻扎于天津卫的水师提督郑芝龙,率领其麾下舰队,定期巡弋皮岛周边海域,保持对此区域的军事存在与压力。

若发现有从辽东逃难而至的百姓抵达皮岛,水师须立即施以援手,将其安全接应至后方。

或者侦测到满清试图在岛上重新建立岗哨、派驻兵力,以及有任何船只意图将其作为前进基地,则无需请示,即刻以舰炮进行猛烈轰击,坚决将其萌芽扼杀。

如此一来,皮岛虽不再是明军常驻的堡垒,却依然是一颗卡在满清喉咙里的“软钉子”。郑芝龙的舰队游弋不定,让清军无法安然占据,同时又为逃难的辽东百姓保留了一线生机,成为大明在海上的一道灵活而有力的屏障。

崇祯十八年,六月,

青海湖畔。

经略洪承畴端坐于大帐之中,平静地接受了林丹汗最后的拥趸——绰克图台吉的归降。这位辗转流离多年的蒙古首领,终究选择了向大明王师低头。

洪承畴展现出了胜利者应有的气度,并未为难这位穷途末路的,反而好言安抚,命其部众在指定草场休养生息。

在接受了绰克图台吉的归降并弄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洪承畴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他明白,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宗教极端主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洪承畴指挥明军开始了系统性,正对性的清剿行动。大军分路推进,有步骤地摧毁那些煽动暴乱的黄教寺庙。

对负隅顽抗的喇嘛,洪承畴毫不手软。他的命令简单而冷酷:冥顽不灵者,立斩不赦

短短数月间,近百座寺庙被毁,数千喇嘛或逃或死。

当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在藏北草原接到探马急报,得知大明十万精锐正朝青藏高原开来时,这位曾经信誓旦旦要与黄教同生死、共进退的蒙古首领,顿时变了脸色。

什么?十万大军?固始汗手中的马奶酒碗地落地,洪承畴亲自带兵?

帐内一片死寂。先前那份为信仰而战的狂热,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迅速消退。固始汗在帐中踱步良久,终于长叹一声:

传令各部,立即收拾行装,三日之内开拔。

他望着拉萨方向,对心腹苦笑道:黄教的缘分到此为止。洪承畴用兵如神,我们这几万人,还不够他塞牙缝的。

就这样,固始汗带着部众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归途。这支曾经浩浩荡荡进入西藏的蒙古铁骑,如今卷起铺盖,沿着来时的路返回新疆。沿途的黄教喇嘛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的就这么离去,有人试图劝阻,却被固始汗的亲兵拦在百步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