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改革 > 第22章 张国维骗钱计

明末改革 第22章 张国维骗钱计

作者:GX2500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3:56

张国维主持疏通了整条贾鲁河故道后,却并未急着开闸放水。

在这条河即将汇入淮河的咽喉处,他指挥民夫又兴建起一个比先前两个沉沙池规模更大的水利枢纽——其宏伟程度,已不能简单称为水坑,俨然是一座初具雏形的大型水坝。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以这枢纽为核心,如同精工雕琢玉器般,在周边地势低洼处开凿出众多支流。每条支流皆用巨石为基、巨木为骨,牢牢固定河道走向,形成纵横交错的新水系。

他更借着地势高低,巧妙挖掘出数个深坑,设闸控水,造就一连串可调节的水塘群。

若单看这规划,堪称雄心勃勃的大工程。

但有熟知地理的老农细看,便会恍然大悟——那些所谓的河道,多半是早已干涸的古河床遗迹;而那些被重新利用的深坑,更是前人留下的废弃洼地。

因此,除了那座作为枢纽的大型水坝投入较大之外,整个工程后续的扩展部分,并未耗费过多的钱粮。

“治水之要义,不在凭空创造,而在于梳理与顺应,善用旧有山河之脉络。”

这是张国维在工地上,时常对李定国、刘文秀等年轻将领念叨的治水心得。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那座看似崭新的“大型水坝”,也并非完全从零开始。它同样是在前人遗留的堤坝、堰塞基础之上,进行加固、拓宽与抬升而成的。

用张国维自己的话说,其中透着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务实精神:“我等后人,才智未必胜过古人。既然前人已为我们勘定了水道,打下了根基,我们又何必另起炉灶,去干那等劳民伤财、强引黄河的蠢事呢?顺其势而导之,方为上策。”

在他的主持下,工程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修复”与“激活”,而非纯粹的“新建”。这使得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远超预期的效益。

“唉……这都挖了多少时日了……还要挖到何时才是个头啊?”

刘文秀直起酸痛的腰,将铁锹狠狠插进泥里,望着眼前仿佛永无止境的河道,发出一声长叹。

他的官袍下摆早已被泥水浸透,紧紧贴在腿上,每动一下都显得沉重无比。

“闭上嘴,挖!”

李定国头也不抬,一铲接一铲地将乌黑的淤泥甩上河岸,动作稳定而有力,仿佛不知疲倦。

“你有抱怨的力气,不如多往脚下使几分。早一刻挖通,便能早一刻引水灌溉,岸上的百姓就少受一日的旱魃之苦。”

“李兄所言极是。这治水犹如……犹如治国,”

张煌言费力地将一满铲淤泥投入独轮车中,喘着气接话,试图用圣贤道理来安抚同僚,也安抚自己,“需廓清淤塞,疏导阻滞,方能水流通畅,国泰民安……唉!”

然而,这文绉绉的道理说到一半,终究还是被身体的疲惫打败,化作一声更深的叹息。

他望着脚下那仿佛深不见底的河道,语气里带上了一丝绝望:“只是……这已然在原有的古道上往下深挖了一丈有余了……竟还不见底么?莫非真要挖到那黄泉去?”

张国维要挖的深度,经过反复勘验,最终定在了一丈半。

这个深度,是他精打细算后的结果:既能最大限度地引取黄河之水,利用水势冲刷河道,又不至于过深而破坏地下含水层,影响沿岸百姓的井水水源。在他看来,治水非是与水搏命,而是与之共舞,需懂得分寸,知所进退。

然而,在工程的“广度”上,这位钦差大人可就毫无“分寸”可言了。

自从皇帝朱由检那一百万两的追加投资如同甘霖般抵达工地,张国维整个人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底气,原本就颇为豪迈的作风,此刻更是“豪气冲天”。

整个贾鲁河故道沿线,已然看不到土地的本来面目。

目光所及,尽是乌泱泱的人群与喧嚣鼎沸的工地。民夫的数量翻了几番,从四面八方征调而来的青壮,如同蚁群般遍布在漫长的河床上,挥锹如雨,号子声震天动地。

原本需要精打细算、分批采购的石料、木材,如今被成山成海地运至工地,沿着河岸堆砌成一道道崭新的“山脉”。

巨大的夯锤被数十人合力拉起,再重重砸下,那沉闷而有力的“咚、咚”声,昼夜不息,仿佛大地的心跳,宣示着人力对自然的重新塑造。

张国维也不再局限于修复故道。他手持规划图,指点的范围扩大了数倍:这里的堤岸需要以条石重新包砌,那里的岔口应增设一道分水闸以调控流量,更远处,还要依着地势再开两条辅助的减水河,以备汛期分流……

每一项都是吞金的巨兽,但他眼睛都不眨一下。

用他的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陛下既信我,我必为陛下、为天下百姓,打造一个百年无忧的工程!” 这口气,仿佛他掌管的不是治河款项,而是自家取之不尽的私库。

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看着每日如流水般花出去的银子,虽知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心头仍不免阵阵发紧。唯有张国维,站在高处俯瞰这片由他主导的、热火朝天的巨大工地,脸上尽是“钱就得这么花才痛快”的笃定与豪情。

这不,埋头苦干了整整两个月。

朱由检那笔令人振奋的百万两追加投资,便在仿佛无底洞般的工程需求中消耗殆尽。原本气势如虹的工地,如同被骤然抽去了筋骨,进度不可避免地缓慢下来,最终停滞在约莫七成完工的状态。

未包砌石块的土堤、尚未安装闸门的枢纽、只开挖了一半的减水河……诸多细节处都留下了资金的缺口,使得这浩大工程虽具骨架,却未能尽善尽美。

然而,在张国维看来,这已足够。毕竟,最核心的主体工程已然完工,贾鲁河故道全线贯通,沉沙池、灌溉池与核心闸坝皆已具备功能。开闸放水,让黄河按照他设计的路径奔流,在技术上已毫无障碍。

于是,那位与河南官场和士绅们熟悉的张国维,又带着他那套屡试不爽的策略回来了。

他广发请帖,筹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竣工观礼”,意图再次用那“黄河变清,旱地得溉”的震撼景象,撬开所有人的钱袋,为那剩下的三成工程筹集最后的款项。

这一回,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反应却格外迅速且坚决。

他既不想再被当众“绑架”,也实在无力再从干瘪的藩库里挤出油水,更不愿看着这位钦差继续在自己的地界上“挥霍无度”。

于是,在收到请柬的当天,巡抚衙门便传出消息:高抚台因“积劳成疾,偶感风寒”,需静养数日,实在无法亲临盛典,唯有遥祝工程顺利。

这生病的时机,可谓是恰到好处。

不出众人所料,这场被张国维寄予厚望的“竣工观礼”,场面可谓冷清至极。

除了被引水希望吸引而来的周边百姓,以及职责所在、不得不陪同的刘文秀、李定国等将领外,那些曾被“盛情邀请”的地方官员、士绅名流,几乎是集体缺席。

谁也不傻,岂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他张国维架在“利国利民”的火上烤,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袋子被掏空?上次集资的“肉痛”尚在,这次任凭张国维把工程前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回应他的也只有一片默契的沉默。

眼见“化缘”本地无望,张国维倒也不甚气馁,他掸了掸官袍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转身便又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数据详实的奏本,快马加鞭,直送京城,再次稳稳地落在了朱由检的龙案之上。

“什么玩意儿………”

朱由检展开奏本,才读了几行,便忍不住气笑了。

这张国维,胆子是越来越肥了,奏本里不仅照例陈述工程伟大、资金告罄,末了竟还委婉地提出,希望“陛下能圣驾亲临,一观成效,便知臣所言非虚”,看完了,再决定是否追加投资。

这简直是把皇帝当成了可以随意请去为工程“站台”的乡绅富户!

朱由检内心吐槽:“朕是你说让来一下就能来的?天子出巡,銮仪扈从,一路耗费,估计都能赶上你这次要的追加投资了!这张国维,算盘珠子都快崩到朕脸上了!”

无奈归无奈,吐槽归吐槽。朱由检看着地图上那条已被重新激活的贾鲁故道,想着那初现雏形的灌溉体系,深知此事功在千秋,绝不能半途而废。他长叹一声,终究还是提起了朱笔。

“准奏。着户部再拨银五十万两,助其完功。然,此乃最后一笔,着张国维慎用之,若再有不济,朕亦无能为矣。钦此。”

批复完毕,朱由检将朱笔一搁,对着空荡的大殿半是告诫半是自嘲地低语道:“张国维啊张国维,朕这最后一笔‘天使投资’可算是给你了,你可千万别让朕……成了那‘接盘侠’才好。”

五十万两皇银的到来,让本已停滞的工地重新沸腾起来。张国维捧着那份带着朱批的谕令,脸上露出了“果不其然”的笑容。

他就知道,陛下终究是舍不得这功在千秋的工程烂尾。

这一回,张大人花钱花得更“精”了。

他没有再铺开新的摊子,而是将每一文钱都精准地砸在了那未完成的三成工程上。

采买的石料、招募的工匠,目标明确,直指那些关键的收尾部分:最后一段堤岸的巨石包砌,几处核心闸口的精加工,以及那条作为保险的减水河的彻底疏通。

整个工程仿佛一架即将组装完成的精密器械,正在被注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活力。

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三人,如今也早已不复当初的迷茫与抱怨。

数月与泥土、民夫为伍的经历,磨去了他们身上不少属于年轻将领的毛躁,多了几分沉稳与坚毅。他们指挥着兵士协助工程,调度物资,维持秩序,一切井井有条,俨然已成了半个水利行家。

当最后一块条石被夯入堤岸,当最后一道闸门的绞盘被调试顺畅,张国维站在那巍然耸立的主水闸之上,俯瞰着脚下被他一手重塑的山河脉络,心中豪情激荡。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平生最大的力气,吼出了那道等待已久的命令:“开——闸——引——水——!”

沉重的闸门在数十名壮汉的推动下,伴随着巨大的嘎吱声,缓缓提升。

早已蓄势待发的黄河之水,如同被驯服的巨龙,发出一声沉闷的咆哮,挣脱了束缚,沿着宽阔平整的贾鲁河故道奔涌而下!

浑浊的激流首先冲入巨大的沉沙池,水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展开来,流速骤减,那浓稠的黄色开始沉淀。紧接着,经过初步澄清的水流通过一道道设计精巧的闸口,被有序地分流进入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如同血脉般,流向广袤而饥渴的平原。

沿岸成千上万的百姓发出了震天的欢呼,许多人跪倒在地,对着流水磕头,称颂着皇恩浩荡,也感念着这位近乎偏执的钦差大臣。

张国维这就打道回京了?

不,不,不。这位治水钦差的行程,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

他带着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驾着那辆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下车辙吱呀作响的马车,竟是一路向西,朝着关中方向而行。

“大人!”

刘文秀望着道路两旁愈发陌生的黄土沟壑,终于按捺不住,凑到马车窗边,对着车内一脸闲适、仿佛在游览风光的上司问道,“这……这水不是治完了吗?咱们不是该回京向陛下复命吗?再往前,可就是陕西地界了!”

张国维闻言,从车窗探出头来,脸上带着一种意犹未尽的兴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刘百户,此言差矣!咱们的治水大业,还未竟全功呢!”

“………………”

李定国、刘文秀、张煌言三人闻言,顿时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同样的茫然与难以置信,齐刷刷地望向张国维,仿佛在看一个说着天外奇谈的方士。

只见张国维伸出手指,指向西方,语气变得深沉而富有洞察力:“尔等可知,这黄河之水为何裹挟如此巨量的泥沙,成为‘浊河’?其根源,大半在这关中之地!

历经数千年耕种砍伐,水土流失,这八百里秦川的表土已然流失殆尽,裸露出大片黄土。每至雨季,泾、渭诸河便将这些宝贵的泥土冲入黄河,一路东去,淤塞河道,抬高河床,这才是黄河为患的根源之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位年轻将领震惊的脸庞,继续说道:“只在河南下游疏浚,犹如扬汤止沸,虽能解一时之困,却难除百年之患。若要黄河长久安澜,须得正本清源,从这关中的水土保持做起!”

“可……可是大人!”

张煌言最先从这宏大的构想中惊醒,想到了最现实的问题,声音都带着一丝颤抖,“咱们……咱们没钱了啊!陛下的拨款已经用完,河南那边也……也实在榨不出油水了!”

“无妨,无妨……”

张国维却只是笑呵呵地摆了摆手,那神情轻松得像是要去赴一场老友的茶会,而非开启一项可能比治理贾鲁河更加艰巨的工程,“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钱嘛,总归是会有的。”

“………………”

三位年轻将领看着自家上司那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乐观模样,再一次陷入了长久的、无言的沉默之中。

唯有那辆空马车,载着一位满怀治水宏图的钦差和三位内心充满“前途未卜”之感的下属,以及一个“钱从何来”的巨大问号,晃晃悠悠地,坚定地,驶向那片广袤的、被认为是黄河泥沙源头的黄土高原。

他们仿佛能听到,关中地区的官员和乡绅们的钱袋子,正在远方发出瑟瑟的哀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