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64章 水车下桩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64章 水车下桩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陈睿、张正堂和王木匠一起,和水工约定今早卯时在太平河和沣河的河口口汇合,他得赶在那之前到。

马车驶出坊门从安化门出城,然后一路向南。

官道旁的田埂上,已有农人扛着锄头赶路,裤脚沾着露水,却走得急匆匆。

马车下了官道,进入小道。

陈睿掀开车帘,望着那些在晨雾里晃动的身影,忽然想起刘老汉说的“连种子都煮着吃了”,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

“郎君,前面就是沣河桥了,过了桥再走三里,就是太平河。”车夫吆喝着勒住马,远处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像铺了层碎银。

陈睿跳下马车,刚走到桥头,一个穿蓑衣的老汉等在那里。穿蓑衣的便是老水工,姓秦,脸上沟壑纵横,手里总攥着根长杆,杆头绑着个铁尺,说是丈量水深用的。

“秦师傅,辛苦您跑一趟。”陈睿拱手笑道。

秦老汉摆了摆手,声音沙哑得像磨过砂纸:“小郎君多礼了,先去河边看看再说。水这东西,看着温顺,急起来能把石头冲跑,得选个好地方安轮子。”

四人沿着河岸往前走,太平河的水确实清亮,河底的卵石看得清清楚楚,水流却不急,缓缓地淌着,像条碧绿的绸带。

秦老汉时不时用长杆探探水深,又弯腰摸了摸河底的泥沙,眉头渐渐舒展:“这里好,这里好。”

他指着一处河湾:“你看,这地方水流不急不缓,河底是硬土,能埋支架;岸边比田地低两尺,正好让水往田里流。”

他用铁尺在地上划了个圈,“轮子就安在这儿,浸入水里三分之一,水流推着刚好转得动,还不费劲。”

王木匠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土是黏土,埋支架稳当。就是得先把这河湾的淤泥清一清,不然支架扎不深。”

“清淤的事我来安排。”陈睿立刻道,“我让太平村的村民来帮忙,管早饭,再给每人记两文钱工钱,他们肯定乐意。”

“我已经让人去城里招二十个过来,他们一会儿应该到了,半天就能清完。”他拍着陈睿的肩,“你刚封地,正是用钱的时候,这点活计,我还能帮衬。”

陈睿心里一暖,正想道谢,却见秦老汉用长杆在水面划了个弧线:“导流渠得从上游挖,顺着水流的方向,正好对着轮子的左侧,这样水撞在竹筒上才有力道。渠宽三尺,深一尺五,够了。”

王木匠已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起了草图:“支架得打四个桩,埋进土里三尺,用松木的,再浇上石灰浆,虫蛀不动,水泡不烂。主轴就架在桩上,离水面三尺高,轮体转起来才碰不到河底。”

陈睿蹲在旁边,看着树枝勾勒出的轮廓,忽然觉得那转动的水车仿佛就在眼前:巨大的轮盘缓缓转动,竹筒没入水中时“咕嘟”一声盛满水,转到高处又“哗啦”倾泻进木槽,水流顺着渠沟淌进田里,干裂的土地渐渐泛出湿润的黑……

“郎君,你看这轮辐的间距,”王木匠忽然指着草图,“十六根轮辐,每根之间差二十四寸,绑竹筒正好。只是这竹筒得先晾半个月,不然湿竹子容易变形。”

“我让人今天就去终南山砍竹子。”陈睿道,“选最粗最直的,截成三尺长,打通竹节,劈开了晾在太阳底下,多翻几次,半个月应该够了。”

秦老汉又沿着河岸走了几十步,指着岸边的一块平地:“这里可以搭个棚子,放些工具,以后维护水车也方便。”

他忽然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活了一辈子,就盼着水能自己往田里跑,没想到老了还能见到这新鲜事。”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陈睿抬头望去,只见十几个村民扛着锄头往这边走,领头的正是刘老汉,身后还跟着太平村的村正。

“陈郎君!陈郎君!”刘老汉老远就喊,脸上带着愧色,“听说您要在河边做水车,俺们村里的人都想来搭把手。昨天您救了俺孙子,俺们还没谢您呢,这太平是俺们的家,不能只让你出钱出力!”

村民们也纷纷附和,有个年轻后生嗓门亮:“郎君,俺们有的是力气,清淤、挖坑,啥活都能干!管顿饭就行,不要工钱!”

陈睿看着那些布满老茧的手和带着期盼的眼,心里忽然热烘烘的。

他刚要说话,张正堂已笑着摆手:“也好,人多力量大。王师傅,你给他们分分活,清淤的清淤,挖坑的挖坑,中午会有馒头过来,管够!”

刘老汉顿时笑开了:“那敢情好!都听王师傅的!”

不一会儿,河湾里就热闹起来。

后生们脱了鞋袜跳进河里清淤,泥浆溅了满身,却笑得欢;老汉们拿着锄头挖坑,一下下砸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声响;王木匠指挥着打桩,秦老汉则蹲在一旁,时不时用长杆量量距离,嘴里念叨着“再往左半尺,对,就这儿”。

陈睿站在岸边,看着这忙碌的景象,忽然觉得这太平河的水,仿佛已顺着还没挖好的渠道,流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他摸出怀里的图纸,——这不仅仅是一张水车图,更是两百户人家对好日子的盼头。

“郎君,你看这支架的位置,”王木匠忽然喊他,“是不是再往外挪半尺?”

陈睿走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终南山在晨光里青得发亮。他笑着点头:“就依王师傅的,挪半尺。”

眼看着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陈睿心里安稳了不少。

转头跟张正堂说:“伯父,酒楼开张的日子定了吗?”

张正堂正看着后生们在河里清淤,闻言转过身:“定了,下月初六,选了个黄道吉日。后厨的事情有萧丰领头带着徒弟,又选了几个小徒弟,前堂的伙计也招好了,过几天可以先试菜,”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我让人在酒楼后院辟了个小间,专门给你留着,往后你要是有朋友想小聚,直接去就行。”

陈睿笑着摆手:“伯父想得周到,到时候,我请太子先来尝尝味道,太子应该巴不得来蹭饭。”

“蹭饭好啊。”张正堂眼睛一亮,“太子是储君,跟他交好,对你没坏处。还有宿国公府的两个小子,那俩小子看着皮,心眼不坏,上回我去你院里,还见程处默帮刘磊修木剑呢。”

两人正说着,河湾里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第一个支架桩被夯进了土里,四个后生抬着夯石,喊着号子,“嗨哟”一声落下,桩身又往下沉了半尺。

王木匠拿着锤子敲了敲桩头,听着那沉闷的响声,满意地点头:“够结实!”

刘老汉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刚从家里带来的小米粥:“陈郎君,张郎君,喝口热的暖暖身子。俺家老婆子凌晨就起来熬的,放了点小米,稠着呢。”

张正堂接过碗,喝了一大口,咂咂嘴:“香!比城里酒楼的粥还地道。这样,每天都熬一锅送来,另外每天搞点肉食,让这些工匠们吃饱喝足。村里来上工的,刚才小郎君说了,管一顿饭,每天工钱二文。”说完又掏了两个银饼子给刘老汉。

刘老汉笑得合不拢嘴,皱纹里都盛着笑意,“多嘴小郎君!多谢小郎君!咱太平村的人这下有福了!那我叫老婆子再多熬点。郎君放心,咱一定把这伙食安排得明明白白。”

说完就赶回家安排去了。

看着刘老汉的背影,张正堂叹道:“你这封地虽偏,人心倒齐。”

“或许就是日子苦,才更懂抱团吧。”陈睿望着河湾里忙碌的身影,后生们正互相泼着水打闹,老汉们坐在田埂上说笑,阳光透过晨雾洒下来,把每个人的身影都镀上了层金边。

日头爬到头顶时,清淤的活计已近尾声。

河湾里的淤泥被清到岸边,堆成一个个小丘,散发出湿润的土腥气。

秦老汉指挥着挖导流渠,锄头起落间,渠沟的轮廓渐渐清晰,像条蜿蜒的银蛇,从上游一直通向水车的位置。

“差不多了,”张正堂看了看日头,“我得回城里看看酒楼的装修,牌匾昨天刚挂上,不知道漆干了没。”

他拍了拍陈睿的肩,“这里有王师傅和秦老汉盯着,出不了岔子。你要是得空,明天来趟酒楼,咱们合计合计试菜和开张那天请哪些客人。”

“好。”陈睿点头。

张正堂,陈睿又去看竹筒的晾晒。

村民们已从终南山砍回了几十根竹子,截成三尺长的段,劈开后摊在河岸的空地上,竹片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

王木匠正拿着刨子细细打磨竹片边缘,防止毛刺扎手:“晾上半个月,等竹片里的水分收得差不多了,就能编竹篾,绑轮辐正好。”

“秦师傅,导流渠挖得怎么样了?”陈睿走到渠边,只见渠底已露出湿润的黏土,踩上去软软的,却不陷脚。

秦老汉用长杆量了量渠深,铁尺没入泥土一尺五寸,正好达标:“再过两天就能通水。你看这坡度,一寸高,一丈远,水肯定流得欢。”他指着渠岸,“得在两边插上些柳条,既能挡土,长大了还能护岸,一举两得。”

陈睿觉得有理,立刻让村正安排人去折柳条。

午后的阳光渐渐变得暖起来,河湾里的号子声、说笑声、水流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节。

陈睿站在岸边,望着那渐渐成形的水车框架,心里忽然觉得,这太平河的水,不仅能浇活田地,更能浇活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