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63章 设计水车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63章 设计水车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从太平村出来,又跑了几里地到了草堂村村口,看了看情况。草堂村离终南山更近,村后多半都是丘陵山地,平地不如太平村多。

如果修水渠,最好就从草堂村开始围堰,一直修到太平村,这样落差大,覆盖范围广。

但是工程量不小,需要从山边到太平村口,有十来里地,需要的人力物力也要做大量准备,不是短时间能修好的。

所以修水渠的事暂时还只能搁置。

最主要的一点,手里的钱不够。

看来,还得想办法多开发些赚钱的法子才行。

马车又在回程跑了两个多时辰。

回到怀德坊的院子时,暮色已漫过了墙头。

陈睿刚推开院门,就见刘伯正蹲在廊下翻晒草药。

惠婶端着个陶碗从灶房出来,见了陈睿,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小郎君回来啦?知道你这几天忙,特意留了小米粥,灶上温着呢,快趁热吃。”

“先不吃了,伯,您过来。”陈睿摆摆手,径直走进书房。

案上还摊着曲辕犁的图,他从旁边抽出几张裁好的宣纸,上面早已用炭笔勾好了轮廓,“这是曲辕犁的图样,您明天一早去杨铁信的铁匠铺和张家木工坊那里,各订十套。跟他们说,用料拣好的来,工钱加倍,让他们尽快赶出来,做好了直接送到太平村,交给村正刘老汉就行。”

刘伯接过图纸:“十套?这俩村子加起来也就百来户,怕是够多了。”他种过地,知道一具好犁能传三代,十套确实不算少。

“没事,多备着。”陈睿点了点头,走到窗边望着渐暗的天色,“春耕不等人,多一套犁,就能多耕几亩地。太平草堂两个村子去年旱得厉害,地里的土怕是板结了,有这曲辕犁,至少能让他们省些力气。”

“还有,村里的耕牛恐怕也不够,去西市看看买几头赶过去。就村子里那几个老汉,拉曲辕犁恐怕也拉不太动。”

刘伯应着把图纸折好揣进怀里,转身去办事情去了。

陈睿也没歇着,立马从柜里翻出厚厚的宣纸——这种纸韧度不算好,但目前最适合画工图。

他又拿起炭笔,提笔就在纸上画了起来。

前世在江南水乡见过的竹筒水车,再兰州黄河边也见过大木水车,此刻在脑海里渐渐清晰:青灰色的轮盘立在水边,像巨大的纺车,二十几根竹筒随着轮体缓缓转动,没入水中时舀起满满一筒水,转到高处时猛地倾斜,水顺着木槽“哗啦啦”流进田垄,滋润得泥土冒出细密的水泡。

他先在纸中央画了个大大的圆形,是水车的轮盘。笔尖顿了顿,在旁边批注:“轮径三丈,需松木为骨,外刷桐油三层,耐水腐。”

又在圆外画了十六根辐射状的线条,是轮辐,“轮辐十六根,每根长一丈二,尾端削燕尾榫,深三寸,嵌轮盘。”画到轮辐与主轴的衔接处,他特意用朱笔描了个小圆圈,标注“此处用耐磨的木轴承,涂猪油保养”。

正琢磨着竹筒该绑在轮辐的哪个位置最合适,院门外忽然传来张正堂的声音,带着几分酒气:“小九,睡了没?我带了个好帮手来!”

陈睿连忙起身开门,只见张正堂扶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站在门口,汉子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手上全是老茧,指关节粗大,腰间还别着把锃亮的锛子,木柄被摩挲得油光锃亮。

“这是我家木工坊的王木匠,”张正堂拍着汉子的肩膀,笑得一脸得意,“打小跟他爹学木活,做了三十年,啥榫卯结构都难不倒他。你要做那能自己转的水车,特意拉他来给你搭个手。”

王木匠对着陈睿拱手行礼,声音瓮声瓮气的,带着蜀地口音:“郎君有啥吩咐,尽管说。俺在蜀地见过筒车,只是没您说的这么精巧。”

“来得正好,快进来看看。”陈睿把两人拉进书房,案上的图纸已经铺开大半,他指着那大大的轮盘。

“我想做竹筒水车,不靠人推,不靠牛拉,就靠水流自己推着轮子转,把河里的水提到田里去。你看这图样可行?轮径两丈会不会太大?”

王木匠凑到案前,眯着眼看了半晌,粗黑的手指点在轮盘与主轴的衔接处:“这里得用活榫,加个铁箍,不然转久了木头松了,轮子容易晃。还有这轮辐,不能直着安,得斜着往外撇半寸,跟车轮子似的,这样才能兜住水的力道,不然容易断。”

“我也是这么想的。”陈睿眼睛一亮,指着轮辐外侧的位置,“用终南山的竹子做提水筒,选三尺长、五寸粗的老竹,一节节绑在轮辐上,入水时开口朝前,能舀满水,转到顶上时开口朝下,正好倒进槽里。你看这角度合适不?”

王木匠捏着下巴琢磨,手指在纸上虚画着转动的轨迹:“竹子得选三年以上的老竹,内壁刮光,不然存不住水。每根竹筒靠近开口的地方得留个小豁口,对着水流的方向,这样才能兜住水。底部再钻个小眼,比手指头细点就行,转到底下时好把水倒干净,省得带着空筒沉,白费力气。”

张正堂在一旁听得直点头:“终南山有的是竹子,明天就让人去砍,专挑粗的、直的,截成两尺长的段,劈开了晾干,里面的竹节打通,保准合用。松木的话,我库房里还有几根还放着没用,够做主轴和轮盘了。”

三人越说越投机,陈睿索性把前世记下的工艺流程细细讲了一遍,王木匠听得专注,时不时用炭笔在纸上画些小记号:

“材料得用松木或杉木,这两种木头泡水不腐。支架要搭成三角形,底下埋进土里三尺深,灌上石灰浆,稳当。主轴得是整根的硬木,至少一尺粗,两端用耐磨的木块当轴承,木块中间挖圆槽,槽里垫上麻布,浸过蜡的那种,不然转不了几天就磨坏了。轮盘边缘要钻眼,轮辐插进去,再用竹篾捆紧,刷三层桐油……”

“导流渠要挖多深?”王木匠忽然打断他,眉头皱着,“太平河的水流急不急?要是太急,会不会把轮子冲垮?”

“导流渠不用太深,两尺宽、一尺深就行,能让水流正对着竹筒底部就行。”陈睿在纸上画了条弧线,标出水流的方向,“在轮子旁边安个木闸,就是根横木,不用的时候把轮子别住,就不怕被冲走了。真要遇上汛期,还能把轮子拆下来,等水退了再装上。”

张正堂摸着胡子笑:“这法子好!比靠人推的翻车省劲多了,一个水车能顶十个壮劳力。别说太平村那几百亩地,就是再多几百亩,也能浇得过来。”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要不要请个水工?我认识个老水工,专会看水脉,让他去太平河选个好位置,水流不急不缓,正好能推着轮子转。”

“那太好了。”陈睿连忙应下,“就请他明天一起去,选好位置就动工,先打地基,支架得结实。”

一直忙到月上中天,窗纸都映着白晃晃的月光,王木匠才拿着抄好的图样告辞,临走时拍着胸脯:“郎君放心,最多半个月,保证做出第一架来!用料我亲自盯着,保准结实。要是好用,咱们再接着做,哪个村要买,每个村都安上,让河里的水自己往地里跑!”

送走两人,书房里只剩下陈睿一人。案上的图纸摊了满满一桌,有轮盘的尺寸,有竹筒的绑法,有支架的榫卯结构,还有导流渠的走向,墨迹未干,透着股新鲜的劲儿。

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走到窗边。月光洒在院里的菜畦上,刘伯白天翻好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几株刚冒芽的菠菜顶着露珠,在月下透着嫩生生的绿。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笃笃笃,敲了三下,已是三更天了。

他转身回到案前,又拿起笔,在图纸角落添了一行小字:“竹筒底部钻孔,直径半寸,利水尽。轮辐与竹筒之间用麻绳捆三道,浸桐油。”写完又觉得不够,再添一句“支架埋入地下部分,需用火烧焦,防白蚁”可不能让这些小东西坏了大事。

天快亮时,东方泛起鱼肚白,陈睿才趴在案上打了个盹。梦里全是转动的水车,巨大的轮盘在太平河上缓缓转动,竹筒里的水哗啦啦地流进田里,干裂的土地像渴极了的人,贪婪地吮吸着清水,不多时就冒出绿油油的嫩芽。

“小郎君,醒醒,该起身了。”惠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关切,“早饭做好了,是你爱吃的菜包。”

陈睿猛地睁开眼,窗外已是晨光熹微?

“伯,”他对着廊下喊,“让杨铁信和王木匠再加把劲,曲辕犁越早送到越好。我吃完早饭就去太平河,跟王师傅他们汇合。”

今天,该给太平村的土地,找条喝水的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