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41章 精盐司章程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41章 精盐司章程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三日后的长安,杨铁信手中攥着半截刚冷却的钢条——这已是他连续第七次失败,指尖掐着螺旋钢条用力一压,“咔”的一声脆响,钢条断成两截,断面泛着刺眼的白,显然还是太脆。

“杨师傅,别急。”陈小九走来,手里拿着蓉娘一早蒸的粟米糕,还冒着热气,“精铁提纯本就不是一日之功,你这就泄气了?”

他将粟米糕递过去。

杨铁信接过粟米糕,苦笑一声:“你倒洒脱,这几日跟蓉姑娘把东市西市逛遍了。”

话虽如此,他还是掰了块粟米糕塞进嘴里,甜香瞬间驱散了几分疲惫,“对了,你说要给陛下献那盐焗鸡,准备得如何了?”

“正想着今日午后去看看买只仔鸡先试试,没想到……”陈小九话没说完。

门口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内侍快步走来,“陈郎君,陛下传旨,即刻随咱家去宫中觐见。”内侍语气恭敬,却难掩催促之意,显然是陛下那边等着见人。

陈小九心中一凛:“盐焗鸡的事只能往后推了,杨大哥你接着琢磨钢条,我去去就回。”说罢跟着内侍出门,月白襕衫的衣角在晨风里扫过青石板路,留下一串轻快的脚步声。

穿过朱雀大街时,热闹非凡。陈小九忍不住放慢脚步,目光掠过街角一家盐铺——铺门前挂着的“官盐”幌子早已褪色,铺内掌柜正偷偷给一名穿绸衫的商人递着油纸包,油纸包沉甸甸的,不用想也知道是私盐。

他暗自叹气,若朝廷的平价精盐能早日推行,这般偷卖私盐的景象,或许就能少些。

到了太极殿后,两仪殿的台阶下,杜如晦与房玄龄正并肩而立。

两人都穿着紫色朝服,衣料上绣着的流云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只是眼窝下泛着淡淡的青黑,连鬓角的发丝都沾着几分灰败,显然是多日未得安歇。杜如晦脸更是色有点蜡黄。

杜如晦怀中紧抱着一卷厚厚的文书,纸页边缘被反复翻阅磨得发卷,边角处还沾着些许干涸的墨迹,文书封面用朱砂写着“精盐司章程”五个大字,笔力遒劲。

“陈郎君来了。”房玄龄最先瞥见陈小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刚让咱二人进来,你来得正好,一会儿或许还要问你提纯的细节。”

陈小九连忙躬身行礼,刚要开口,殿内已传来李世民沉稳的声音:“是克明与玄龄来了?还有宣德郎,一并进来吧。”

三人踏着金砖地面走进殿内,金砖冰凉,透过靴底传来阵阵寒意。

龙案后的李世民刚批阅完一本奏折,朱笔搁在缠枝纹笔山上,笔锋残留的朱砂在宣纸上洇出一点猩红。

“都免礼吧。”李世民抬手示意,目光先落在杜如晦手中的文书上,“精盐司的章程,拟妥了?”

“回陛下,臣与玄龄反复商议,结合户部、刑部的意见,拟定了这章程,涉及生产、贩运、售卖三方面,共七十二条细则。”

杜如晦上前一步,双手将文书奉上,动作恭敬而稳定,袍角扫过金砖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其中生产环节,臣等参考了陈郎君之前提的提纯之法,做了详细规定。”

内侍将文书呈到龙案上,李世民翻开首页,宣纸上的小楷工整如刻,字字清晰。

他的目光扫过“精盐司设监正一人,由五品以上官员专任,下辖生产、贩运、售卖三署,各署设监丞二人,主簿十人”的条目,指尖在“监正”二字上轻轻一顿,墨色的字在他指腹下微微凸起:“监正之位,关乎精盐命脉,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房玄龄上前一步,袍袖轻拂,沉声道:“臣举荐吏部郎中张正鹤。此人清廉持重,去年核查江南盐税时,曾顶住地方豪强压力,揭出三州官吏与盐商勾结案,追缴欠税两万贯,可见其胆识与魄力。他祖上也是商人,对盐务颇为熟悉,且不畏世家势力,是此职的不二人选。况且,此人乃是陈小郎君的举荐人,于公于私,想必都能做好此事。”

“张正鹤……”李世民沉吟片刻,指尖在案上轻叩,发出规律的轻响,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燃烧的“噼啪”声。

他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那个面色黝黑、说话掷地有声的官员——去年江南盐案,张正鹤单枪匹马深入盐商私仓,面对持刀护卫毫无惧色,硬是凭着一道圣旨和一身正气封存了仓库。

当时盐商请来当地刺史说情,他当众摔碎了刺史递来的茶盏,厉声道“官盐乃国之重器,岂容尔等中饱私囊”,此事当时还在朝堂上引起不小震动。

“可。”李世民颔首,语气斩钉截铁,“传旨下去,让张正鹤即刻卸吏部差事,专司精盐司监正。盐业责任重大,品级定为正五品上,加授‘盐铁使’衔,方便调度各方。另赐他金鱼符一枚,可调动沿途折冲府兵丁,遇阻挠者,先斩后奏。”

“臣遵旨。”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声应道,两人心中都清楚,这“先斩后奏”四字,既是陛下对张正鹤的绝对信任,更是对精盐之事势在必行的决心——毕竟那些盘踞在山东、河北的世家盐商,绝不会轻易让出这块肥肉。

李世民继续翻阅文书,目光落在生产条例上。

“凡精盐作坊,皆由朝廷直辖,设监作官二人,工匠需登记造册,家眷住址报备,不得私传提纯之法。每月需向精盐司递交产盐量报表,误差不得超过十石。”

旁边用朱笔批注着一行小字:“西作坊为总坊,关中先设十处分坊,月产精盐不得少于四万石,其中下等盐需占六成。”

“四万石?”他抬眼看向杜如晦,眸中带着几分考量,“这个数目,能满足关中所需吗?可别到时候百姓买不到盐,又要去买私盐。”

杜如晦早有准备,从容回道:“臣已让户部反复核算。关中百姓约四十万户,一户按五口,每月用盐最多不过两斤,总共四百万斤,折合四万石,实际应该用不了这么多,可作他用。且分坊可逐步增设,待工匠技艺纯熟,月产十万石亦非难事。”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账册,双手呈上,账册封皮上“关中民户用盐细账”几个字已有些模糊,“这是臣让户部主事逐县核对的细账,每户用盐量、各州县人口数都记在上面,连长安周边的村镇都一一标注,陛下可过目。”

李世民接过账册,翻开几页,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不由得点头道:“你们考虑得周全,比朕预想的还要细致。”他又翻到下一页,见“至于提纯之法,臣已让工部将过滤、熬煮的步骤刻成木版,工匠只需按图操作,核心技艺只传监作官与提举二人,每月需立下保密文书,若泄密,株连三族”的条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株连三族虽严,却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这提纯之法若是泄露,精盐便失了优势。”

说罢,他继续翻阅文书,目光落在贩运条目上。

“官车押运,每车配护卫五人,皆从玄甲军抽调,身家清白者。沿途州县需设盐仓,仓门用铜锁,钥匙由盐仓令与押运官各执一把,凭文书交接,文书需加盖精盐司与州县官双印……”

他指尖在“文书交接”四字上点了点,纸页被按出轻微的褶皱,“这点考虑得好。盐商私贩最擅勾结沿途官吏,有军士护卫看管、双印文书核验,算是给精盐加了双保险,或可断其私通之路。”

房玄龄接口道:“臣还在条例中加了一条‘贩运损耗不得过一成半’。从前官盐运输,损耗常过半,多是官吏与押运兵丁中饱私囊,将损耗的盐私自售卖,最后再把账算在‘路途艰险’上。如今定死数目,损耗超者需按价赔偿,若查实是监守自盗,杖责四十,流放岭南。”他顿了顿,语气凝重,“臣已让刑部拟了配套的刑罚细则,从杖责到流放,每一条都有明确规定,保证有法可依,不会让贪官污吏钻了空子。”

李世民微微颔首,手指继续翻动文书,直到翻到最末一页的售卖条例。

上面写着的,正是前日长孙皇后提议的分等定价:“上等盐每斗两百六十百文,色白如霜,味纯正,颗粒细匀,供士族富商;中等盐一百文,色白,无苦涩味,颗粒略粗,供商户作坊;下等盐三十文,略苦涩,色微白,颗粒粗,供平民。各州县设‘精盐铺’,由精盐司直辖,铺长需每旬上报销量,不得擅自提价。”

李世民沉吟不语,这下等盐,其实也就是以前盐池精盐的品质了。

旁边还附着一张各地盐价对比表,山东私盐已炒到百五十文一斗,江南甚至高达两百文,而朝廷定下的价格,显然亲民得多。

“这定价,怕是会惹来盐商不满。”李世民指尖在对比表上轻叩,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那些盘踞山东、河北的世家,靠着私盐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朝廷要断他们的财路,怕是要跳脚了。”

“不满也得受着。”杜如晦语气坚定,袍角在晨光中微微颤动,“臣已让刑部拟了《禁私盐令》,凡私贩盐十石以上者,处绞刑,家产充公;五石至十石者,杖责八十,流放三千里;五石以下者,杖责五十,罚铜百斤。另外,臣已让京畿卫所暗中查访长安周边的私盐窝点,打算先拿几个大头祭旗,看谁还敢顶风作案。”

李世民放下文书,起身走到殿外。晨光已穿透薄雾,照在太极殿的鸱吻上,那对琉璃瓦制成的兽吻在阳光下泛着一层金辉,仿佛要腾飞而起。

他望着远处的宫墙,墙头上的琉璃瓦如同一道金色的长龙,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长安城的尽头。

“克明、玄龄,你们可知,这精盐不仅是利国,更是安民。”

他沉声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那日朕去西作坊看了,滤出的盐渣能堆成小山,里面竟有碎石、草屑,还有不知名之物。百姓吃了这么多年脏盐,是朝廷欠他们的。”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锋,扫过杜如晦、房玄龄与陈小九三人:“这定价,下等盐不仅要按三十文卖,还要保证成色,绝不能因为便宜就掺杂质、以次充好。朕要让关中的百姓都知道,朝廷出的盐,既干净又实惠,比那些私盐贩子的脏盐强百倍!往后,咱们大唐的百姓,该吃干净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