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40章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缺技术和人才

陈小九听着他琢磨,忍不住笑:“杨师傅别急,先把精钢锻出来再说。明日我去铁作找些上乘的镔铁,你试试用‘百炼钢’的法子锻打,或许能成。”

“百炼钢?”杨铁信眼睛一亮,“那可是费时费力的活儿,一块铁得锻打百次以上,不过锻出来的钢确实韧得很!行,俺明日就试试。”

回到怀德坊的宅院,院子这两天已经收拾妥当,刘伯早已备好了晚饭。

饭桌上,杨铁信还在说弹簧的事,刘伯听得直点头:“若是这弹簧真能成,往后风箱、甚至弓箭、军械、工程上都能用,可是个大本事。”

吃过晚饭,陈小九回到房里,借着油灯的光画弹簧的细样。他在纸上标注了钢条的粗细、螺旋的圈数、每圈的间距,连模子的直径都算了仔细,生怕有半点差错。

画到半夜,油灯渐暗,他才吹灯睡下,梦里都是绕得匀匀的弹簧。

第二日天刚亮,杨铁信就揣着草图去了铁作。陈小九则因为无事,睡了个懒觉。

这几日到了长安不是喝酒就是干事,还真有些疲惫。

日头升到窗棂时,陈小九才慢悠悠起身。刘伯端来温热的豆浆,笑着说:“杨师傅天不亮就去铁作了,临走前还念叨,说等打出弹簧,要给您的椅子装个弹性坐垫。”

陈小九喝着豆浆,想起杨铁信那股子认真劲儿,忍不住笑了。

正琢磨着今日该做些什么,院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伴着丫鬟的声音:“陈郎君在家吗?我家小姐让送些新做的点心来。”

开门一看,是蓉娘身边的丫鬟春桃,手里提着个食盒,见了他便笑道:“我家小姐说,前几日听老爷说您在忙正事,定是没好好吃饭,让我送些芙蓉糕来。”

食盒打开,雪白的芙蓉糕上撒着碎杏仁,香气扑鼻。

陈小九谢过春桃,问道:“你家小姐今日有空吗?我正好无事,倒想同去逛逛西市。”

春桃眼睛一亮:“小姐正说一个人在家闷呢!想去买绣线!”

吃过早饭,陈小九换了那件月白长衫,揣上些银饼铜钱,去等蓉娘出门。

长安的西市向来热闹,此刻刚过巳时,街道两旁的铺子已尽数开了门,绸缎庄的伙计在门口抖着新到的蜀锦,香料铺的异域香气飘出半条街,还有卖胡饼的、弹琵琶的、耍杂耍的,人声鼎沸,比皇城根下多了不知多少烟火气。

蓉娘今日穿了件水绿色的襦裙,裙摆绣着细碎的兰草纹,头上梳着双环髻,插着支珍珠钗,见了他便笑着招手。

陈小九笑道,“听说你要采买绣线?正好我也想看看西市的新奇物件。”

两人并肩往绸缎庄走,春桃提着空食盒跟在后面。

蓉娘边走边指着两旁的铺子说:“这家的胭脂是江南运来的,用花瓣做的,不呛人;那家的胡琴是波斯来的,声音比咱们的琵琶亮……”她声音清脆,像檐角的风铃,配上街边的叫卖声,倒成了一曲鲜活的市井小调。

到了绸缎庄,老板连忙引着去看新到的绣线。五颜六色的丝线绕在竹轴上,像把彩虹捆成了束。

蓉娘拿起一支月白色的丝线,对着光看了看:“这线细得很,正好绣帕子上的云纹。”她又挑了支水红色的。

陈小九在一旁看着,见她挑线时眼神专注,指尖轻轻捻着丝线比量,忽然想起她上次送的个香囊,针脚细密,配色清雅,想来定是费了不少心思。

“你在看什么?”蓉娘回头,见他盯着自己手里的丝线发呆,脸颊微红。

“没什么。”陈小九回过神,指着角落里一堆粗麻线,“这线是做什么用的?这么粗。”

老板笑道:“这是补帐篷搓麻绳用的,结实得很。陈郎君若要做些粗活,用这个准没错。”

陈小九记下了。

两人说着话,走到一家卖新奇玩意儿的铺子前。

抬头一看,是家不起眼的木工铺子,门楣上挂着“巧木坊”的木牌,门口摆着些榫卯结构的小玩意儿,做工倒颇为精巧,门口还有只木鸟被牵着绳子在飞。

蓉娘看得稀奇,伸手摸了摸另一只鸟的翅膀:“这木头鸟儿竟能飞!”

“进去瞧瞧?”蓉娘眼尖,好奇的看着那木鸟,瞥见铺子里靠墙的架子上还摆着几艘精致的木船,好奇地拉了拉陈小九的衣袖。

进了铺子,光线略暗,却更显匠气。

掌柜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正坐在案前打磨一块桃木,见有人进来,抬头笑了笑:“随便看,都是小老儿琢磨的玩意儿。”

陈小九的目光瞬间被架子上的木船吸引了。那船不过尺许长,乌木为身,檀木为帆,最奇的是每艘船上都站着五个寸许高的木质小人,穿着各色袍服,神态各异——有的捧着酒壶,有的托着杯盏,有的作躬身状,细看之下,关节处竟都是活动的。

“这是……”陈小九拿起一艘木船,入手沉甸甸的,船底有细密的齿轮咬合,轨道是铜制的,刻着均匀的齿条。

老掌柜放下刨子,得意地捋着胡须:“这叫‘九曲流觞船’,是照着兰亭雅集的模样做的。能在轨道上走,这些小木人会轮流斟酒、托举,就像真人侍奉似的。”

蓉娘也凑过来看,指尖轻轻碰了碰木人的衣袖:“它们真能自己动?”

“姑娘试试便知。”老掌柜拨弄了一阵。

他把船放在铺着的轨道上,那木船果然缓缓前行,速度均匀,像在水面漂浮一般。

紧接着,船头的木人弯腰,从旁边的小瓮里“舀”起酒(实则是空动作,却做得惟妙惟肖),转身递给旁边托着杯子的木人;船尾的木人则作拱手状,仿佛在劝饮。走到轨道转弯处,木船轻轻一拐,船上的小人竟还能随着转弯微微侧身,动作流畅得不像木头做的。

“真神了!”蓉娘看得眼睛发亮,“这些小人的关节怎么做得这么灵活?”

老掌柜指着木人的手肘处:“用的是‘攒竹节’,把细木杆削成竹节状,中间穿铜轴,既能转动,又不易磨损。船底的木齿轮得算准齿数,不然走起来要么快要么慢,小人的动作就对不上了。”

陈小九仔细看着船底的木齿轮,齿牙细密,咬合精准,忍不住赞叹:“老伯这手艺,真是巧夺天工。这船不仅好看,内里的机关更是藏着大学问。”

“郎君也是懂行的?”老掌柜眼睛一亮,“寻常人只看个热闹,也就郎君能注意到齿轮的讲究。不瞒你说,这船做了三个月,光算齿轮的齿数就耗了我半盒算筹。”

他指着轨道上的凹槽:“这轨道得铺在平桌上,凹槽深一分浅一分,船都走不稳。小木人手里的酒壶、杯子,重一分就转不动,轻一分又显得飘,得反复打磨才能恰到好处。”

蓉娘拿起一个托举杯子的木人,见它脸上刻着温和的笑意,衣襟的褶皱都雕得栩栩如生,忍不住道:“老伯真是用心了。这木人看着,竟像是有灵气似的。”

“做手艺嘛,就得把心思刻进去。”老掌柜笑道,“前几日有个波斯商人来,想用十两金子买一套,我没卖。这玩意儿是给懂行的人看的,卖了钱,倒不如留在铺子里,遇着郎君这样能瞧出门道的,说上几句,心里更舒坦。”

陈小九放下木船,心里却动了心思。

这齿轮传动的道理,若是用在农具上,比如播种的耧车,或许能让间距更均匀;用在汲水上,说不定能省力不少。他指着齿轮道:“老伯,这齿轮的大小若是变一变,转速是不是也能跟着变?比如大齿轮带小齿轮,转得快些?”

老掌柜愣了愣,随即抚掌道:“郎君说得是!我只想着让船走得稳,倒没琢磨过变速的道理。若是大齿轮带小齿轮,小木人的动作岂不是能变快?这倒是个新主意!”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齿轮的齿数聊到木轴的打磨。陈小九叹服这设计制作的精巧,自古以来华夏不缺技术和人才。

蓉娘在一旁听着,虽有些地方不懂,却看着陈小九专注的神情,嘴角不自觉地带着笑意。

临走时,陈小九买下了一只鸟。

出了铺子,蓉娘捧着那只木鸟问“你买这鸟做什么?”。

陈小九说:“见你喜欢,送给你玩!”

蓉娘接过木鸟,轻声说了句谢谢。

“我还以为你只懂做桌椅打铁呢!”

出门一看,张正堂正站在铺子门口,手里拿着个账本,见了他们便笑道:“可算找着你们了!醉仙楼的刘掌柜又派人来催桌椅,说要再加二十套,我来问问王木匠能不能赶得及。”

“王师傅说慢工出细活,”陈小九道,“不过加二十套的话,多派几个个徒弟,应该能赶在约定的日子前做完。”

张正堂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蓉娘见他们说正事,便笑道:“阿耶,你们聊,我去前面买些花钿,一会儿在街口的等你们。”

看着蓉娘的身影消失在人群里,小九望了一眼,张正堂望了小九一眼。

两人没事闲聊,都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

往街口过去。

不一会儿,蓉娘提着个小匣子回来,里面装着几支银花钿,见了他们便笑道:“这家的花钿是用真银打的,才二十文一支,比东市里的便宜多了。”

她拿起一支递给陈小九,“你看这个,上面镶的珍珠是江南来的,亮不亮?”

陈小九接过花钿,指尖触到冰凉的银托,又瞥见她鬓边的珍珠钗,他笑了笑:“亮得很,像……像雪地里的星星。”

蓉娘被他形容得愣了愣,随即脸颊绯红,耳尖却红得像熟透的樱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