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28章 老柳,你这手艺要得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28章 老柳,你这手艺要得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御史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张正堂连忙道:“大人若有兴致,离这不远便是杨匠人的铁匠铺,风箱就摆在那里,咱们这便过去瞧瞧?”

御史点头:“也好,这饭也吃得差不多了,左右无事,去看看这新风箱有何妙处。”

一行人当即离了张府,往镇中心的铁匠铺走去。此时天已过午,镇上的街市渐渐热闹起来,不少百姓见御史大人与张老爷一行人同行,都好奇地驻足观望,却不敢上前喧哗。

到了铁匠铺门口,杨铁信快步上前推开虚掩的木门。

铺内虽已歇工,却仍能闻到淡淡的铁屑与炭火气息。

靠墙的位置,一口风箱静静躺在地上。

“大人您看,就是这个。”杨铁信指着风箱,脸上带着几分自豪,“先前的旧风囊,得两人轮流拉拽,风力还时强时弱,烧火总烧不旺。自从小九帮我改了这风箱,只需一人便能拉动,风力足得很,炉膛里的火能烧得通红,打铁时省了不少力气,效率也高了一倍!”

御史走上前,伸手摸了摸风箱的木头,看不出里面都构造:“这不需要用风囊吗?”

“正是。”陈小九上前解释道,“寻常风囊多用碎皮拼接,容易漏气。这风箱用的是木板蒙的皮做的活门,不漏风,储气量也大。”他边说边示范,伸手握住风箱的拉杆,轻轻一拉一推。

“呼——呼——”风箱发出沉稳有力的声响,风从出风口喷出,带着明显的劲道。

御史凑近出风口,能感觉到一股强劲的气流扑面而来,比他印象中那些旧风囊的风力确实强了不少。

“这拉杆的设计也有讲究。”陈小九继续道,“旧风箱的拉杆短,发力时费劲。这拉杆加长了半尺,还在末端装了个木柄,握着省力,推拉起来也更顺畅。内里的活门用了鸡毛与桐油混合的密封垫,开合时严丝合缝,不会回风,风力自然更足。”

御史点点头:“看似简单的改动,却处处透着巧思。风力足了,炉膛温度能提上来,打铁时铁器更容易锻打成型,确是能省不少功夫。”

杨铁信在一旁补充:“可不是嘛!如今这新风箱,差不多成了附近铁匠铺的标配了!”

“能让同行都效仿,可见这风箱确有过人之处。”御史看向陈小九,眼中的赞许更浓,“宣德郎年纪轻轻,连风箱这种日常器物都能改良得如此精妙,当真是心思缜密。”

他转过身,对随行的小吏道:“把这风箱的样式与妙处记下,回去后也呈报给将作监。军中打铁造器,正需这般省力高效的家伙事,若能推广开来,亦是一桩助益。”

陈小九顺势说到:“镇上的柳师傅打造风箱技术娴熟,木匠手艺很好。”

御史御史闻言,目光转向陈小九,笑道:“哦?还有这般巧匠?看来你这小镇倒是藏龙卧虎。”

陈小九躬身道:“柳师傅是镇上的老木匠,做了一辈子木活,手艺扎实得很。这风箱的木架,便是他按我画的图样打造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用的木料也是反复挑选过的硬木,经久耐用。他不仅会做风箱,寻常的桌椅、农具,乃至精巧的木匣、独轮车,做得都极为周正。”

杨铁信在一旁附和:“可不是嘛!柳老哥的手艺,镇上没人不佩服的。”

御史点点头,若有所思道:“匠人手艺,关乎民生器物,能有这般娴熟的木匠,也是地方之幸。将作监如今正缺各类巧匠,尤其是擅长打造器械木架的好手。军中的许多器械,如投石机的木架、战车的轮轴,都需坚实耐用的木料结构,若手艺不精,很容易在战事中损坏。”

他看向张正堂:“文林郎,这位柳师傅既然手艺出众,品性如何?可愿为朝廷效力?”

张正堂连忙道:“柳师傅为人忠厚,做事勤勉,若说是为朝廷效力,想来他也不会推辞。”

御史笑道:“那就好,此事待我等回长安禀报之后再说,可先让他在镇上打造些新风箱。将来或许召他去长安的工坊指导匠人,将这手艺传下去。”

陈小九心中一动,连忙道:“大人思虑周全。柳师傅常说,手艺若只藏在自己手里,那就死了,能让更多人学会,才是真本事。他定然乐意的。”

御史满意颔首:“好。此事便托付给文林郎,回头你与柳师傅细说,若他应允,可先造百十个新风箱,由官府出面收购。所需木料、工钱,会相应支取,不能亏待了匠人。”

张正堂躬身应道:“下官遵命。定当妥善安排,不辜负大人嘱托。”

杨铁信听得眉开眼笑,搓着手道:“这下好了,柳老哥的手艺也能派上大用场了。”

待小吏画完,御史又在铁匠铺里转了转,看到墙角堆着不少打好的铁锅,拿起一口掂量了掂量,赞道:“杨匠人手艺确实扎实,这铁锅壁厚均匀,边缘光滑,难怪能炒出那般鲜美的菜。”

杨铁信嘿嘿一笑:“都是小九教我的法子,内里打磨光滑不易粘,外头留些纹路好握稳。”

“连铁锅的细节都考虑到了。”御史感慨道,“看来宣德郎不仅善思,也善教。”

一行人离开铁匠铺时,街上的百姓更多了。

见御史大人脸上带着笑意,大家也渐渐放开了些,有人小声议论:“看来杨铁匠的手艺,连大官都瞧上了!”“还是陈小哥厉害,年纪轻轻就有这么多本事!”

从铁匠铺出来,顺着青石板路往镇西头走,不多时便到了柳师傅的木工坊。坊门敞开着,里面堆着不少长短不一的木料,空气中弥漫着松木与桐油的清香。柳师傅正在组装一个风箱。见张正堂一行人,起身迎接。

张正堂指着御史介绍:“柳老哥,这位是京城来的御史大人,特意来瞧瞧你做的风箱。”

柳师傅一听“御史大人”四字,忙敛了笑容,规规矩矩地躬身行礼:“草民柳长青,见过大人。”

御史连忙扶起他:“柳师傅不必多礼,本官是来见识你的手艺的。杨匠人说,镇上铁匠铺用的新风箱都是你做的?”

“是,是小的做的。”柳长青引着众人往坊内走,指着墙角堆着的几个半成品风箱,“这便是还没完工的,小师父画了图样,我照着打磨木料、凿榫卯,再配上活门拉手,就成了。”

陈小九走上前,指着一个快完工的风箱道:“柳师傅做的东西最讲究‘严丝合缝’。您看这连接处的榫卯,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木料咬合,却比铁钉钉的还结实。”他伸手推了推风箱的侧板,纹丝不动。

御史俯身细看,只见风箱的木架接口处平整光滑,榫头与卯眼严丝合缝,连一丝缝隙都找不见,忍不住赞道:“好手艺!这般精细的榫卯,没有二十年功夫练不出来吧。”

柳长青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大人过奖了。做木活就像做人,得实在。这风箱要天天拉拽,若是榫卯松了,用不了几日就得散架。我选的木料都是干透的老榆木,不怕潮、耐磨损,就是多费些功夫刨光打磨,也得让它能用上个十年八年。”

说着,他拿起一把特制的木锉,在风箱的拉杆凹槽处细细打磨:“这拉杆来回动,凹槽得磨得溜光,不然拉起来费劲,还容易磨坏。小师父说,要‘省力’,我就琢磨着把凹槽打磨得像镜面一样,再擦上些桐油,滑得很。”

御史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节粗大,却异常灵活,每一下打磨都恰到好处,心里不禁生出几分敬意:“柳师傅做活如此用心,难怪这风箱好用。”

“都是小师父的图样想得周到。”柳长青不忘提陈小九,“我起先还犯嘀咕,照着做了才发现,果然比老样式好用十倍。”

陈小九笑道:“我只是纸上谈兵,真正把想法变成实物的,还是柳师傅。您在木料上刷的这层漆,防潮又耐磨,也是巧思。”

“这是用桐油加了点松香熬的,”柳长青解释道,“镇上潮,木料不经晒,刷上这个,既能防蛀,又能让木架更挺实。都是老法子,不值一提。”

御史拿起一个做好的风箱木架,掂了掂重量,又轻轻敲了敲,声音清脆:“这木架看着厚实,却不笨重,可见你对木料的取舍极有分寸。”

张正堂在一旁道,“柳老哥做活,向来是‘该厚的地方绝不偷薄,该轻的地方绝不赘余’。就说这风箱的底板,他特意选了两层薄板粘合,既结实,又比整块厚木轻便,拉起来省劲不少。”

柳长青闻言,眼睛亮了亮,像是得到夸奖的孩子:“张老爷最懂我。做木活不能死心眼,得顺着木料的性子来,才能既好用又经用。”

正说着,他的徒弟端来一盆清水,柳长青拿起一块刚做好的风箱侧板,往水里一浸,再捞出来,木头上竟没渗进多少水迹。“您看,这就是刷了桐油的好处,不怕溅水。”

御史抚掌道:“好!从木料选材到细节打磨,再到防潮处理,处处透着匠心。柳师傅,你这手艺要得,不该只困在这小镇上。”

柳长青愣了愣:“大人的意思是……”

“方才在铁匠铺,本官已与宣德郎说过,”御史道,“打算让你多做些新风箱,由官府收购,先供将作监。若是做得好,将来还可请你去长安的工坊,教更多匠人做这手艺。”

柳长青手里的木锉“当啷”一声掉在案上,他望着御史,嘴唇动了动,半晌才道:“草民……草民也能为朝廷做事?”

“为何不能?”御史笑道,“你这手艺,能让铁匠省力气、出好活,便是在为朝廷效力。手艺不分高低,能利国利民,就是大本事。”

柳长青眼圈忽然红了,他这辈子守着木工坊,只想着把活做好,从没想过自己的手艺能“为朝廷效力”。

他郑重躬身行礼:“草民谢大人提携!定当拼尽全力,把风箱做好,绝不负大人所托!”

御史连忙让他起身:“快起来,不必如此。你只需好好做活,朝廷不会亏待你的。”

从木工坊出来时,日头已偏西。

柳长青执意要送众人到门口,手里还攥着那块没打磨完的木料,仿佛握着什么宝贝。

“柳老哥这是高兴坏了。”张正堂笑道,“他做了一辈子木活,就盼着手艺能被人瞧得起。”

御史望着木工坊的方向,若有所思道:“寻常匠人,看似平凡,却藏着改变天下的力量。一口风箱,能让铁器更精良;一块马蹄铁,能让战马更强健。若能让天下匠人都如杨师傅柳师傅这般,各展其能,何愁国家不强?”

陈小九听着这话,心里忽然敞亮起来。

他想起现代社会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想起流水线上的工人,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真正支撑起天下的,从来都是这些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人。

傍晚时分,张府又备了便饭。席间,御史不再多谈公务,只问些陈小九平日里的见闻,听他讲镇上的趣事、农桑的琐事,偶尔被少年口中新奇的比喻逗笑,气氛愈发融洽。

饭后,御史让人取来笔墨,亲自在纸上写下几行字,递给陈小九:“这是本官在将作监的一位好友的姓名与住址,你到了长安,可先去拜访他。此人专精器物营造,你有什么想法,尽可与他探讨,他定会乐于指点。”

陈小九双手接过,只见纸上字迹清隽,写着“将作监少匠阎立德”。竟然是位大牛!

连忙躬身道谢:“多谢大人提携。”

“不必谢。”御史笑道,“本官也盼着你能在长安大展拳脚,多出些利国利民的好物件。你这般人才,若被埋没了,才是朝廷的损失。”

陈小九准备回家整理了一下行囊,明日出发前往长安。

“小九,咱们明天要带点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