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27章 听圣旨得封赏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27章 听圣旨得封赏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队人马身上。

马车在镇口停下,一个护卫上前掀开了车帘,从里面走出一个身穿青色荷莲锦绶的官袍、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

他眼神锐利,扫视了一圈周围,最后落在张老爷身上。

张老爷连忙上前一步,弯腰拱手道:“草民张正堂,恭迎御史大人。”

陈小九和杨师傅也跟着行礼:“草民陈小九,杨铁信,见过御史大人。”

周围的乡绅和百姓也纷纷弯腰行礼,口呼“参见御史大人”。

那御史大人微微颔首,声音清朗:“不必多礼,皇上有旨,召张正堂,陈小九、杨铁信上前听宣。”

陈小九才知道知道“杨铁信”是杨师傅的大名,连忙和杨师傅一起上前几步,躬身弯腰站在香案前。

御史大人从身后护卫手中接过明黄色的圣旨,展开来,用带着长安口音的官话朗声道:(以下属于胡诌,圣旨不可能这么长)

“门下:

盖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欲强其兵,必善假于物。今有陈小九、张正堂、杨铁信三人,留心军旅之弊,潜究牧养之要,铸精铁为环,裹健蹄以固,名曰“马蹄铁”。试之郊野,跋山不损其蹄;用之疆场,涉险不碍其驰,实乃补军旅之阙失,利兵马之驰突,于军事实功,厥功甚伟。

夫智者创物,勇者达其行,劳者成其力。小九敏思,察战马之苦;铁信精工,锻铁石之韧;正堂笃行,验实用之效。三人协心,成此良器,更见忠国之诚。朕览之嘉叹,思所以酬其功。”

“可:

- 授陈小九“宣德郎”,“将作监主簿”,秩正八品上,隶将作监,掌督造兵器、器械之属,使其一展所长。惟其年未及冠,血气方刚,尚需时日历练心性、熟稔典章。故允其年十六后实任,在此之前,可入将作监随资深官吏习学,观造作之流程,明督管之权责,待及龄之日,即赴任理事。赐黄金百两,绢帛五十匹,锦缎十匹。毋负朕之期许与栽培。”

“民张正堂,素有慧眼,能识贤才,为朝廷举荐可用之士,厥功有劳。今授其文林郎,秩从九品下,准其参与地方教化之事,掌导民礼俗、劝课农桑之责;特赐钱二十万、绢帛三十匹、绸缎三匹,以旌其举贤之绩。又念其孝行可嘉,母教有素,特授其母为九品诰命,以示朝廷褒奖贤士、推恩亲眷之意。俾张正堂才得所用、尽其忠,其母荣沾恩渥、显其德,更使天下知荐贤举能者,不仅自身获赏,亲眷亦得荣光,朝廷赏擢之诚,莫过于此。”

“民杨铁信,技艺精湛,协陈小九铸马蹄铁,厥功可嘉。授将作监“匠人”,允其监外打造军器,俾其技艺得施,亦助军国之用。今特赐钱十万、绢帛二十匹、绸缎五匹,以旌其能;荫其一子入国子监为“监生”,习法令、明典制,待学业有成,许赴吏部铨选,量才授职。既酬铁信献艺之功,亦勉其家传忠勤之志,使天下工匠知技艺可显、功勤可荫,更怀报国之心。”

“另,着陈小九、张正堂杨铁山即刻随本御史前往长安,面圣谢恩。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贞观三年正月二十六

“谢陛下,陛下万岁!”陈小九、杨师傅和张老爷连忙躬身谢恩。

御史大人收起圣旨,递给旁边的小吏,然后对陈小九和杨师傅道:“两位起身吧。今天收拾一下,明晨随本御史进京。”

“谨遵大人吩咐。”陈小九和杨师傅站起身,老杨脸上还带着激动的红晕。

张老爷也走上前来,对着御史大人拱手道:“大人,我等还请大人到寒舍稍作歇息!”

御史大人看了看天色,快到中午,道:“也好,本官就叨扰了。”

一行人簇拥着御史大人往张府走去,留下身后一片议论声。

百姓们纷纷围着里正和其他乡绅,打听着圣旨上的内容,说着陈小九和杨师傅的好运,整个镇子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热闹之中。

回到张府,张老爷连忙让人备上最好的茶水点心招待御史大人。御史召来几人,询问马蹄铁相关事宜。

陈小九把昨晚整理的那张纸,交到御史手中。御史看了一遍,问道:“宣德郎,你那马蹄铁,还有没有需要留意之处,本官好呈报得详尽。”

陈小九躬身回道:“回御史大人,除了形状与材质,确有几处关键需格外留意,我都大致在材料中写了。”他指着纸上绘制的马蹄铁图样,细细解释,“其一,马蹄铁的弧度必须与马蹄严丝合缝。每匹马的蹄形都有差异,需先将马蹄修削平整,再依其轮廓打造铁掌,若弧度不合,轻则磨伤马蹄,重则导致马匹行走不便。”

御史大人捻着胡须,听得认真,不时点头:“有理,就像人穿鞋,需合脚才行。”

“大人所言极是。”陈小九续道,“其二,钉子的选用与钉制手法至关重要。钉子需用熟铁锻造,顶端要钝圆,不可锋利,长度以穿透马蹄角质层却不伤及内里血肉为度。钉制时需斜向入钉,既保证铁掌牢固,又避免钉子松动脱落。张大人对此颇有心得,他已掌握精准的钉制手法。”

张正堂闻言,连忙拱手道:“回大人,钉制方法确是试过多次才摸透窍门。钉子入得太深,马会疼痛受惊;太浅,跑不了几里地就掉了。需得挂好才行。”

御史眼中带着赞许:“虽是马用,但技艺贵在精细。”

“其三,”陈小九继续说道,“马蹄铁需定期检查更换。马匹行走日久,铁掌难免磨损,若不及时更换,磨损的铁掌边缘会翻卷,反而会割伤马蹄。尤其是战马,出征前必须逐匹检查,确保铁掌完好,这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张正堂在一旁补充:“大人,昨日回家时,就发现边缘已有少许磨损。可见小九说的定期更换,确是必要。”

御史将那张纸折好,收入袖中,笑道:“宣德郎考虑得这般周全,难怪皇上会赞你‘少年英才’。这些注意事项,本官会如实上奏,让将作监和兵部照着执行。看来皇上让你入将作监习学,确是慧眼识珠。”

他又转向杨铁信:“杨匠人,你这打铁手艺是家传的?还是自己琢磨的?”

杨铁信憨厚一笑:“回大人,小的祖辈就是铁匠,打了一辈子农具。只是这马蹄铁的活儿,是受小九指点,才打磨出来的。”

“能从农具到军器,可见你悟性不低。”御史道,“到了长安,将作监里能人众多,你可去多跟他们交流,说不定还能琢磨出更多好东西。”

杨铁信连连应诺,脸上的红得更甚,双手又不知该往哪儿放了。

御史又问起张正堂:“你举荐有功,皇上特授你文林郎,掌镇上教化。你可有什么打算?”

张正堂躬身道:“草民……不,下官定当不负皇恩。回乡后,便着手联合镇上读书人,教孩童们识文断字,更要宣扬忠孝礼义,让乡亲们知国法、明事理。至于劝课农桑,下官已打算引进几种新的物种,试着在镇上推广,若能增产,再向周边村镇普及。”

御史点头道:“好,有这份心就好。地方安定,百姓富足,才是朝廷的根基。”

正说着,仆役来报,宴席已备好。张正堂连忙请御史入席,陈小九、杨铁信作陪。

萧丰端着最后一盘“爆炒腰花”上桌时,御史的在桌上扫视。翠绿的葱段裹着琥珀色的肉片,热气腾腾中飘来一股不同于炖煮的焦香,与他往常吃的蒸肉、炖菜截然不同。

“这菜……倒是新奇。”御史伸手捻起银箸,却没立刻下筷,看向张正堂,“瞧着油亮鲜活,不似寻常炖煮那般软烂,是用了什么法子做的?”

张正堂笑着起身,指着桌上几道菜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叫‘炒菜’,是近来镇上才有的新吃法,用的正是小九先前琢磨出的铁锅,以旺火快炒,锁住食材本味,吃起来格外鲜香。”

“哦?又是宣德郎发明的?”御史看向身旁的少年,眼中添了几分探究,“宣德郎不仅懂军械,还精于饮食之道?”

陈小九起身拱手道:“大人谬赞,不过是偶然得之。先前见镇上饮食多炖煮,食材鲜味易失,便想着用铁锅旺火快炒,让菜色更鲜活些。没想到试了几次,竟成了气候,如今镇上酒肆学着做,倒让大家多了些口腹之欢。”

御史夹起一块葱爆羊肉,肉片入口鲜嫩,带着葱段的辛香与铁锅的烟火气,与他常吃的清蒸羊肉相比,少了几分腥膻,多了几分利落的鲜香。

“嗯?这滋味……确实不同凡响。”御史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又尝了口旁边的“清炒时蔬”,脆嫩的菜叶裹着薄薄一层油光,带着清甜,“旺火快炒,竟能让菜有这般灵动感,倒是个巧思。”

张正堂在一旁补充:“大人有所不知,这炒菜不仅味鲜,还省时节。寻常炖菜要煨上半个时辰,这炒菜一盏茶功夫就能出锅,能节省些柴火时间呢。”

他看向陈小九,笑道:“宣德郎倒是个有心人,无论是马蹄铁护战马,还是这炒菜便民生,都透着一股子巧思。看来皇上说你‘少年英才’,真是半点不假。”

陈小九忙道:“大人过誉,不过是些日常琢磨的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小技?”御史摇头轻笑,“能让战马少损,能让百姓添味,便是大用场。将作监掌器物营造,本就该从这些‘小技’里见真章。你到了长安,若有余力,倒可将这炒菜的法子也说与光禄寺听听,说不定往后宫廷膳食,也能添些新滋味。”

杨铁信在一旁听得咧嘴笑,忍不住接话:“大人说得是!这铁锅还是我打的呢!小九师傅画了样子,我照着捶打,没想到不仅能炒菜,如今连御史大人都夸,真是托了小师父的福!”

御史看向杨铁信,眼中多了几分温和:“杨匠人手艺精湛,铁锅打得匀净光滑,才能让这炒菜有这般火候。可见一事之成,需得有巧思,更得有巧手,缺一不可。”

席间气氛渐渐热络起来。御史边吃边问起炒菜的火候、调料搭配,陈小九一一作答,从“热锅凉油”防粘,到“葱姜爆锅”提香,说得条理分明。

张正堂适时添上几句,说起镇上百姓如今每日盼着酒肆出新菜,连带着杂货铺的油盐都比往常卖得快了。

“寻常百姓能因一口吃食多些欢喜,也是好事。”御史放下银箸,拿起茶盏抿了一口,“民生无小事,柴米油盐里藏着的,正是天下安定的根基。宣德郎能从这些地方用心,难能可贵。”

陈小九心中微动,他原是想让自己换个口味琢磨的炒菜,没想到竟被御史上升到“民生”的层面。看来古人总结的“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已经早就根深蒂固。

宴席过半,萧丰又端上一道“糖醋排骨”,琥珀色的排骨裹着透亮的酱汁,酸甜的香气漫开来。御史尝了一块,眉头舒展:“酸甜开胃,比蜜饯更有滋味。这调味的法子,也是你想的?”

“是在熬糖的基础上试出来的。”陈小九道,“小子发现糖加热后能化成酱汁,便试着与醋调和,没想到与排骨相配,竟格外爽口。”

“从制糖到调味,一环扣一环,宣德郎这脑子,当真是转得快。”御史看向张正堂,“文林郎,你这镇上藏着如此人才,倒是福气。”

张正堂笑道:“大人说的是。小九带来的种种新奇巧思,果真是我们这小镇的福星。”

御史放下茶盏,目光扫过桌上的菜,又看向陈小九,缓缓道:“看来宣德郎到了长安,定能给将作监带去些新东西。不止是马蹄铁,便是这炒菜的铁锅,若能改良得更轻便些,说不定用在行军之上也是可以的。”

陈小九心中一凛,没想到御史竟能从一道菜想到军中行军。他起身道:“大人提醒的是,学生记下了。定当琢磨琢磨,看能否让铁锅既合用又轻便,不辜负大人期许。”

御史满意点头,举起酒杯:“好,那本官便等着你的新主意。来,共饮此杯,祝你们此去长安,一切顺遂。”

御史又问了些镇上的风土人情,陈小九等人一一作答。谈及陈小九所作的《元日》一诗,御史更是赞叹不已:“‘春风送暖入屠苏’,意境开阔,难怪杜大人会记挂。到了长安,说不定皇上还会考较你的诗文,你也要有所准备。”

陈小九汗颜,心想这只能把当抄书郎君这一条道走到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

御史见陈小九神色略显局促,倒也没多追问,只笑着换了话题:“说起来,宣德郎年纪轻轻,便有这般见识,想必平日里读了不少书?”

陈小九躬身道:“师父在时,常与我讲述经文,我也经常抄写,学了些文字。师父他老人家以前云游四方,见识广泛,他有本书记载了些杂学,专门记载新奇之事,我对此感兴趣便多留意了几分,可惜道观被毁书也烧没了。”

他不敢说自己来自异世,只能将所学归功于师父的“杂学”,这也是他早已想好的说辞。

“杂记之中藏真意,可见宣德郎并非死读书之人。”御史赞许道,“如今长安城里,不少士子只知吟诗作对,却对民生器物一窍不通。皇上常说,‘文章合为时而着’,若不能解百姓之困、助家国之兴,纵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

张正堂在一旁附和:“大人所言极是。小九虽年少,却最是务实。先前改良风箱,是帮杨师傅的铁匠铺省些力气;如今这炒菜、马蹄铁,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杨铁信接话:“小九新做的风箱,比以前我的旧风囊好用太多了。”

“哦?还有新做的风箱?能否一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