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49章 请辞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49章 请辞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精盐坊已经按部就班的顺利运作了多日。

陈睿今日起得极早,几乎与报晓的公鸡同步。

昨夜几乎未眠。今天,一大早就来到宫门请求觐见皇帝李世民。

这几日,太子李承乾对精盐制作的整套流程已可谓驾轻就熟。

从如何甄选上佳的粗盐原料,到掌控熬煮的火候与结晶的时机,甚至连用麻布过滤时,该绷得多紧、倾倒的角度如何影响流速和澄澈度,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内行模样。

太子天资聪颖,上手极快,加之有张正鹤这等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监正从旁协助,精盐工坊已然步入正轨,井然有序。

陈睿深知,自己最初的使命——将精盐制法带来并成功呈现——已经完成。

若再继续占据核心位置,非但无益,反而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他一个来历不明的少年,因“奇技淫巧”得蒙圣眷,已惹来诸多目光,若不知进退,长久把持这利国利民的新政要害,只怕会将自己置于炭火之上,亦会给信任他的陛下、积极学习的太子乃至务实做事的张监正带来困扰。

“陈郎君,陛下已在两仪殿内,听闻您来了,特命奴婢在此等候。”一名身着青色内侍服、面容清秀的小宦官轻手轻脚地迎上来。

陈睿收敛心神,微微颔首:“有劳中官引路。”

跟随内侍穿过重重宫门,两仪殿特有的庄重肃穆之气扑面而来。

殿内,李世民正凝神批阅着奏折,朱笔时而停顿,时而挥洒。

听到脚步声,李世民放下朱笔,抬起眼,目光温和中带着审视,指了指御案对面的矮榻:“坐。今日来得这样早,可是工坊那边有要事?”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刚处理政务后的沙哑,却并无倦意。

陈睿依礼躬身后直立,腰背自然而然地挺得笔直,这是他对面见天颜时保持的恭敬与自觉:“回陛下,工坊诸事均已顺畅,太子殿下天纵奇才,对制盐流程已是了如指掌,张监正更是老成持重,足以独当一面。微臣细细思量,觉着是时候该从这精盐事务中抽身而退了。”

李世民端起手边温热的茶盏,刚要就口,闻言手微微一顿,眼底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随即那笑意漾开,染上了唇角:“朕就知道,你迟早会来跟朕说这个。你这性子,不恋权,不贪功,见不得纠缠,只爱埋首琢磨实在东西,倒有几分像当年的房玄龄,只是他琢磨的是经国之道,你琢磨的是格物之功。”

他呷了一口茶水,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一瞬的表情,“说说看,为何一定要走?可是觉得在工坊受了委屈,或是有人说了闲话?”

“陛下明鉴,并无委屈,亦少有闲话,至少未曾传到臣耳中。”

陈睿坦诚以对,目光清澈,“臣请退,原因有二。其一,是为避嫌。臣与张监正因公务往来密切,私交亦算融洽。精盐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利益重大。臣若继续执掌核心事务,天长日久,难免惹人非议,滋生不必要的猜忌。无论是对陛下天威、对太子清誉,还是对张监正的官声,都可能造成不妥。臣希望这利国利民的好事,能清清白白地推行下去,不愿因臣一人之故,徒增波澜。”

他稍作停顿,见皇帝听得认真,指尖在紫檀木御案上无意识地轻轻叩击,便继续道:“其二,亦是臣之本心,臣志不在此。精盐制作步入正轨后,日常多是入库出库、核对账目、调配物料等庶务。这些固然需要极度细心,亦至关重要,却非臣之所长,亦非臣心之所向。臣更愿将时间精力,用在琢磨一些或许于民生更有直接助益的新物件上。比如,如何改良犁铧,让农户耕地更省力;如何打造更省柴薪的炉灶,使百姓冬日取暖、平日炊煮更能节省薪柴;甚至,能否改进纺车织机,让妇人织布效率更高……这些微末技艺,若能有所进益,或许更能帮到底层百姓,让他们日子过得稍微松快些。”

李世民静静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那轻轻叩击的指尖,显示他正在深思。

待陈睿说完,他缓缓开口,声音平稳:“你倒是实诚,句句发自肺腑,不绕弯子。避嫌……嗯,考虑得周全。志不在此……也确是实话。不过你说得对,精盐之事,如今已有章程可循,太子愿意亲自盯着,张正鹤也是个稳妥能干的,确实无需你再日日耗费心力。”

他话锋陡然一转,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意味,“不过,你既要请辞,朕却不能不赏。朕赏你锦缎、钱帛,你说朕已厚赐,已然足够;朕想给你升个散官阶品,你又说眼下无功,不敢受禄。今日,你可必须给朕说个实在的,想要什么?莫非真要学那上古隐士,功成身退,片缕不取?”

陈睿被皇帝最后这句略带调侃的话说得有些窘,连忙拱手,语气恳切:“陛下恕罪,臣绝非此意。臣的心思,从一开始便很纯粹——就是亲眼见到这天下百姓,都能吃上洁白、干净、无异味的好盐,不再受那苦涩粗盐乃至毒盐之苦。如今,托陛下洪福,倚仗太子殿下与张监正之力,这个念头眼见就要成为现实,臣心中已是无比满足,欣喜不胜。至于钱帛赏赐,确是身外之物,陛下前次所赐,已让臣衣食无忧,实在不敢再贪求更多。”

“你这小子……”李世民被他这番实心眼的回答逗得笑了起来,摇了摇头。

“哪有臣子为朝廷立下大功,面对君王赏赐,却一推再推,说什么都不要的?须知,赏功罚过,乃是朝廷法度,亦是激励天下人的表率。此事一码归一码,精盐之利,惠及当下,泽被千秋,你是首功之人,这赏赐断然不能少。”

他忽然收敛了笑意,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异常郑重,“朕另外便许你一件事:从今往后,凡是你想做的那些‘微末技艺’,无论是改良农具,还是琢磨省柴灶,亦或是其他奇思妙想,只要于国于民有利,你需要匠人,朕便调拨匠人;需要物料,朕便供应物料;需要场地,朕便划拨场地。工部、将作监、少府监,一应资源,任你调遣使用!你看如何?”

陈睿闻言,心中猛地一热,如同被一股暖流击中,瞬间站起身,深深躬身下去,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颤抖:“臣……谢陛下天恩!陛下如此信任,微臣……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他原以为,最好的结果不过是皇帝允他离开工坊,最多再赏些财帛,却万万没想到,陛下竟给了他如此巨大的信任和自由!

这不仅仅是赏赐,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授权和期许。

陛下这是真正把他当成了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看待,而非仅仅是一个幸运地进献了精盐方子的临时宠臣。

这份知遇之恩,重于千钧。

“起来吧,不必行此大礼。”李世民摆了摆手,语气恢复了平常。

“朕知道,你胸中有沟壑,手上有巧思。如今的大唐,表面海晏河清,实则内里有世家大族盘踞地方、与国争利,外有突厥铁骑屡屡寇边、窥伺中原,百废待兴,朕本不该让你一个半大孩子过早操心这些军国重事。可你既然有这份远超常人的能耐,心怀百姓,朕便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埋没了你这块璞玉。你尽管放手去做,按你的想法去尝试,去捣鼓。成了,是百姓之福,大唐之幸;即便一时不成,或出了什么差错,自有朕替你担着!”

这番话,说得并不如何激昂,却字字千钧,蕴含着一位帝王对人才的极大珍惜与庇护。

陈睿听得眼眶发热,鼻尖发酸,他张了张嘴,只觉得喉头哽咽,满腹的感激与承诺竟不知该如何用言语表达,最终只能再次重重叩首,将所有的情绪都凝聚在这一个动作里:“微臣……遵旨!必不负陛下!”

李世民看着他微微泛红的眼角和激动的神情,知道这少年是将自己的话真真切切听进了心里。

便放缓了语气,如同闲话家常般说道:“再过五日,便是东西两市官铺正式发售精盐的日子。到时候,你陪太子一同去市井间看看,瞧瞧长安城的百姓们,第一次拿到那雪白晶莹的精盐时,会是何等模样。这可是你一手促成的大事,理当亲眼去见见那场面。”

“臣遵旨。”陈睿压下心潮,恭敬应道。

“对了,”李世民像是忽然想起一事,问道,“朕思忖着,百姓们吃惯了颜色发黄、味道苦涩的粗盐,甚至是一些劣盐,突然见到这般洁白如雪、毫无异味的‘精盐’,价格虽定得公道,只怕心中也会疑虑重重,担心是假的,或是加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你可有什么巧法子,能让他们一眼就信得过,放心购买?”

这个问题,陈睿早已思量过,当即回道:“陛下所虑极是。臣有个拙见,或可一试。开售那日,可在官铺门前显眼处,支起几口干净的大锅,当场用清水熬煮一锅寻常的菜汤, 不放盐。然后,当着所有围观百姓的面,将我们官售的精盐,大大方方地撒进去,用长勺搅得明明白白,让所有人都看清这盐的纯净溶解。再将这些加了精盐的菜汤,先咱们自己的人品尝,再分给排队的百姓们品尝。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口尝为真’,只要让他们亲眼见了精盐的洁净无暇,亲口尝到了那纯粹的咸鲜滋味,去除对比之下,自然就能打消疑虑,信得过这新盐了。”

“好!好主意!”李世民闻言,抚掌赞叹,眼中满是激赏,“此法简单易行,却直指人心,胜过千言万语的鼓吹!就这么办!朕这就让人传话给张正鹤,让他提前备好锅灶、新鲜菜蔬,务必要让百姓们看得真真切切,吃得明明白白,买得安安心心。”

他随即唤来贴身内侍,低声仔细吩咐了一遍,待内侍领命快步离去,才又看向陈睿,语气轻松地问道:“时间还早,你今日除了禀报此事,可还有别的安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