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35章 太极殿上献奇策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35章 太极殿上献奇策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天还没亮透,陈小九就被刘伯的轻唤声拽出了梦乡。窗外的启明星刚隐没在云层里,怀德坊的巷子里还飘着夜露的寒气,他迷迷糊糊地坐起身,后脑勺还带着宿醉的钝痛——昨儿在程咬金府上多喝了两杯三勒浆,此刻喉咙里干得发紧。这古代的酒不纯,头疼避免不了。

“快起来吧,宫里来人了。”刘伯手里捧着那套月白锦袍,袖口的暗纹在烛火下泛着柔光,“说让穿得齐整些,卯时三刻就得去宫门外候着。”

陈小九揉着眼睛接过衣裳,指尖触到冰凉的绸缎,脑子才算彻底清醒。

今日要面圣,这事儿压在心头两天,连做梦都梦见自己在金銮殿上摔了个跟头。

“小九,喝碗热粥暖暖身子。”杨铁信端着个粗瓷碗进来,碗里的小米粥冒着热气,上面卧着个荷包蛋,“俺今早特意多烧了把火,蛋心是流心的。”

陈小九接过粥,热气熏得眼眶发潮。

来长安这些日子,多亏了这两位照料生活,他三两口喝完粥,刚放下碗,就见张正堂带着个穿校尉服的汉子走进来,那汉子腰悬环首长刀,神情肃穆,见了陈小九,拱手道:“陈郎君,在下是内侍省的护卫校尉王威,奉陛下口谕,来领您入宫。”

王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久在宫闱的威严。

他先是仔细打量了陈小九的衣着,见合乎规制,又从怀里掏出张纸条,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面圣的礼节:“见了陛下,需行大礼;陛下问话,需等陛下说完再答,声音要洪亮,不可含混;不可随意说陛下问题以外的话......”

一条条规矩听得陈小九头皮发麻,但是还是恭恭敬敬的强迫自己记下。

王威见他认真,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道:“陛下性情虽威严,却最喜少年人坦诚,陈郎君不必过于拘谨,照实回话即可。”

卯时三刻,天色刚泛起鱼肚白,陈小九跟着王威出了怀德坊。

街道上已有了零星的行人,多是挑着担子的早市商贩,见了王威的校尉服,都纷纷侧身让路。

马车在大街上缓缓行驶,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规律的“咯吱”声,像在为他的心跳打节拍。

到了宫门外,晨曦刚漫过巍峨的城楼,朱漆大门紧闭,门楼上的鸱吻在晨光里勾勒出黑沉沉的轮廓。

宫门外已站着不少等候觐见的官员,个个身着朝服,手捧笏板,神色肃穆。

王威领着陈小九在侧门旁的廊下站定,低声道:“陛下正在太极殿朝会,需等朝会结束方能召见,陈郎君在此稍候。”

这一等,就等了近两个时辰。

春日的太阳渐渐升高,他望着宫墙上掠过的飞鸟,听着远处传来的钟鼓声,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七上八下。

从宫门内出来位白胡子老臣见他年纪轻轻,却站得笔直,忍不住低声问:“小郎君是……?”

“晚辈陈小九,忝为宣德郎。”陈小九躬身拱手回话,不敢多言。

老臣“哦”了一声,眼里闪过恍然:“原来是想出来马蹄铁的陈郎君,老夫虞世南。”

陈小九练过书法,听过他的大名,初唐时的大书法家。“见过虞夫子。”

正说着,宫门内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个穿绯色官袍的内侍快步走出,高声喊道:“宣德郎陈小九,入太极殿觐见——”

声音穿透晨雾,清晰地落在廊下。陈小九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襟,跟着那内侍往里走。

穿过一道道宫门,脚下的青石板渐渐变成了金砖铺地,光可鉴人。两旁的侍卫身着明光铠,手握长戟,目不斜视,铠甲上的寒光映得他眼睛发花。

宫殿的飞檐翘角刺破苍穹,斗拱上的彩绘历经岁月,却依旧鲜亮,龙凤纹样在阳光下流转着威严的光泽。

陈小九低着头,只敢用眼角的余光瞥一眼周遭的景致,心里暗暗咋舌——这皇宫的气派,比史书里写的还要震撼,每一砖一瓦都透着皇权的厚重。

到了甘露殿门口,内侍停下脚步。

陈小九定了定神,不一会儿听见殿内传来个尖细的声音:“宣文林郎觐见。”

内侍低声道:“进去吧,别让陛下等着。”

他赶紧弯腰,迈过门槛,进入大殿的瞬间,一股淡淡的龙涎香扑面而来。

走到中间,他不敢抬头,却忘了王威教的礼节,一紧张“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响头,声音洪亮:“臣陈小九,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能清晰地感受到砖石的纹路。

殿内静悄悄的,只有香炉里的青烟在缓缓缭绕,他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擂鼓一般。

过了片刻,才听见清朗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笑意:“嗯?这谁教你的?起来吧,抬头让朕瞧瞧。”

陈小九依言起身,依旧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飞快地扫了一眼——只见大殿中央的龙椅上,坐着位身着明黄常服的中年男子,面容刚毅,鼻梁高挺,眼神深邃如潭,虽未穿朝服,却自带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当今世上最强王者。

龙椅旁站着两位大臣,都身着紫袍。

李世民打量着陈小九,见他虽身形尚显单薄,却站得笔直,眼神清澈,现在已经没有寻常少年人的怯懦,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笑意,对其中一人道:“克明,你看这娃娃,倒不像山里来的,站有站相,颇有规矩。”

原来是杜如晦,那另一位估计就是房玄龄。杜如晦拱手笑道:“陛下识人善用,这孩子能想出马蹄铁这般利国利民的物件,可见心思沉稳,非同常人。”

陈小九赶紧再次躬身:“陛下谬赞,臣不敢当。”

“不必过谦。你刚才进来做的那些规矩,是谁教你说的?咱可没兴这规矩。”李世民摆了摆手,语气轻松了些。

“回陛下,小臣进来觐见天颜,为陛下气势所折服,自然就说出来了,非他人教我。”

李世民见他眼神坚定,知道所言非虚。继续说道:

“朕听说,你昨晚去了宿国公府?还带去了一桌好菜,把程知节那老饕哄得眉开眼笑,连说比御膳房的菜强。”

这话带着明显的打趣,陈小九的脸颊微微发烫,心想定是程咬金那大嘴巴说漏了嘴。

他定了定神,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双手捧着上前,再次跪倒:“臣无甚好礼敬献陛下,唯有亲手抄录的菜谱一卷,里面记载了些家乡的炒菜法子,或可为御膳房添些新味,望陛下笑纳。”

内侍接过蓝布包,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打开一看,见里面是厚厚一叠宣纸,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几十道菜谱,从家常的番茄炒蛋,到稍复杂的酸菜鱼,步骤清晰,连火候的大小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有心了。”李世民翻了几页,笑着对旁边的内侍道,“拿去给御膳房的总管,让他照着做几道,改日给朕换换口味。”

他虽口中称赞,眼里却并无太多波澜——帝王之家,山珍海味早已尝遍,几道新菜式,还不足以让他太过动容。

“你那马蹄铁想得不错,很有用。朕已经着将作监全力打造,以后还有什么有利军国之物,尽管呈上来,朕定当不吝赏赐!”

陈小九看在眼里,心下有了计较,不过心里早有准备。

他知道,仅凭菜谱,难以真正打动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

他深吸一口气,既然老李你这么说,我就不藏拙了,决定抛出真正的“杀手锏”。

“陛下,”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李世民,虽仍带着敬畏,却多了几分笃定,“小臣斗胆,敢问陛下一句——您……缺钱吗?”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杜如晦的脸色微微一变,似乎想呵斥他失言,却被李世民抬手制止了。

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缓缓道:“朕富有四海,天下所出,皆为朕所用。你说,朕会缺钱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这一问,就足以让寻常人吓得魂飞魄散。

陈小九却没有退缩,他再次躬身,声音却越发清晰:“陛下富有四海,自然不缺金银。可臣听说,近年来突厥连年袭扰我大唐,军饷耗费巨大;又逢关中大旱,赈灾粮草动用甚多;陛下为节省开支,不仅未曾重修宫殿,还遣散了不少宫女——由此可见,朝廷的用度,其实并不宽裕。”

他顿了顿,见李世民神色未变,继续道:“臣以为,陛下是‘有钱’,却也是‘没钱’。有钱,是因天下物产皆归陛下;没钱,是因未能将物产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哦?”李世民的眼神彻底亮了,身体微微前倾,“你倒说说,如何能让物产发挥极致?”

杜如晦也露出惊讶之色,显然没料到这个少年竟能说出这般话来,看向陈小九的目光多了几分凝重。

殿内几人作为朝廷重臣,自然知清楚近几年,天灾不断,加上边疆不稳,内忧外患,国库所剩无几。但一时也没有太多好办法,只能内修勤俭,外拓商贸,静静等待时日方可起效。

陈小九知道,李世民对自己说的已经感兴趣了。

他定了定神,缓缓道:“臣有一法,可让朝廷的收入倍增,且不增百姓赋税。”

“!!!”

左边的中年大臣沉不住气了,发话问道:“是何良策?”

“臣有一法,可把粗盐提纯为精盐!”

“精盐?”李世民皱眉,“盐乃国之命脉,如今官盐由朝廷专营,价虽高,却也稳定,何来提纯一说?”

“陛下”陈小九道,“如今百姓使用的的官盐,多是粗盐,更甚者,咱们军士使用的还是醋布。粗盐里面混着泥沙、苦味的杂物,不仅味道苦涩,久吃还伤脾胃。臣的法子,可将粗盐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雪白纯净的精盐。比寻常盐湖盐池的盐更加纯正!”

他伸出手指,在地上比划着:“精盐味纯,用量少而味足,百姓定然乐于购买;且精盐不易潮解,便于运输储存,可远销至西域、岭南等地,换取胡商的金银、香料;更重要的是,精盐可按品级定价,上等精盐售予富贵人家,中等售予寻常百姓,既不影响民生,又能为朝廷增收。”

李世民的呼吸急促,他盯着陈小九,眼神锐利如鹰:“你说的法子,当真可行?”

“臣不敢欺瞒陛下。”陈小九肯定道,摸出小本子,“只要熬臣记录方法按步骤操作,就可以得到精盐!”

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火星爆开的声音。甘露殿内的檀香还在袅袅升腾,陈小九站在殿中,看着李世民将那画着滤盐之法的纸反复翻看,指尖划过图样上的木架与麻布,呼吸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忽然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笑道:“好!好一个陈小九!若你所言属实,这可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功!”

他起身走到陈小九面前,这位身高八尺的帝王,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激动:“朕问你,一石粗盐,能提纯出多少精盐?”

“若是粗盐纯度尚可,一石粗盐,至少可提约摸六斗精盐。”陈小九道,“且精盐味道更足,看似少了四斗,实则价值远超一石粗盐。寻常人家做菜,放往日一半的量就够味,实则更经用。”

“六斗……”李世民喃喃道,眼里闪过精光。他清楚,朝廷每年产盐百万石,若真能一石粗盐提纯出六斗精盐,仅此一项,就能为国库增收多少?更别说远销草原西域的利润了。

指尖在案几上叩出轻响,“朝廷每年产盐八十万石,若都提纯成精盐,算下来就多了……”他转头看向左边,“玄龄,你算算,这中间能多出多少利?”

房玄龄早就在心里默算,闻言躬身道:“陛下,如今粗盐市价每石五百文,盐池精盐每斤市价一百文,但是不能这么算,若是就按每石两贯算,八十万石粗盐可出近五十万石精盐,仅此一项,就能多增六十万贯。何况精盐用途更广,卖给染坊、药铺的价钱能更高,长远来看,岁入估计能翻两倍。足够给边军添十万副甲胄,或是修百座粮仓!不过,陛下,此事关乎国本,需谨慎行事。可先让陈小郎君试验一番,若真能成功,再想办法售卖不迟。且此事需严格保密,一旦消息泄露,恐被盐商、世家钻了空子。

“翻两倍……”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猛地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金砖,带起一阵微风,“好!好个陈小九!你这法子,若是成了,比打一场大胜仗功劳大!”

李世民目光再次落在陈小九身上,语气郑重,“陈小九,朕命你负责此事,先在宫中安排一院落试验。所需器具、人手,任凭你调动,朕要亲眼看着,这粗盐如何变成你说的精盐!另外,调一队玄甲军去附近守着。”

“臣遵旨!”陈小九叩首领命,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后背的冷汗浸透了锦袍,却觉得浑身轻快。

李世民又道:“此事关乎朝廷钱袋子,绝不可外传。从今日起,你暂住宫中偏殿,待试验成功,朕另有封赏!”

“谢陛下!”

看着陈小九跟着内侍退出大殿的背影,杜如晦忍不住道:“陛下,这孩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胆识,实属难得。”

李世民望着窗外的晨光,嘴角笑意渐浓:“是啊,少年英才,少年英才啊!朕原以为他只懂些奇技淫巧,没想到竟有这般经世济民的想法。若精盐之法真能推行,这孩子,可比打一场大胜仗的功劳还大!”

他转身回到案边上,提笔在纸上写下“陈小九”三个飞白大字,笔力遒劲,他仿佛已看到雪白的精盐堆满国库,看到西域的驼队载着丝绸、精盐,将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方。

而此刻的陈小九,正跟着内侍穿过宫道,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

他回头望了一眼甘露殿的飞檐,心里忽然生出无限豪情。

提纯精盐,只是第一步。他的脑子里,还装着无数个能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的点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