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1章 收徒授艺,顺便做点好事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1章 收徒授艺,顺便做点好事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卯时三刻的天刚蒙蒙亮,东边天际只晕开一抹极淡的鱼肚白。陈小九背着手站在张家后院的青砖地上,青色的砖面蒙着层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六个半人高的瓦瓮并排摆在墙根下,瓮口朝下斜斜放着,像被精心校准过角度的陶制漏斗,在熹微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哑光,瓮身上还凝着点点白霜,顺着瓮壁缓缓往下淌,在青砖上积成小小的水洼。

张威和张福缩着脖子站在瓦瓮旁,棉袄的领口紧裹着下巴,呼出的白气一出来就散在冷空气中。两人手里都攥着把边缘磨损的木勺,勺柄被磨得发亮,指节因为用力攥着而泛出青白,指缝里还沾着昨晚没洗干净的泥屑 —— 这是他们头一回跟着陈小九学黄泥淘洗,连木勺都攥得比平时紧了三分。

“记清楚了,” 陈小九的声音清冽得像刚融的雪水,在冷空气中格外清楚,“黄泥,得选色正、质细的,摸起来得像筛过三遍的面粉,一点糙感都不能有。” 他弯腰从墙角的陶缸里撮起一捧黄泥,指尖轻轻捻动,金黄的粉末簌簌落在青砖上,遇着霜气便凝在砖缝里,“要是掺了沙粒,就得再淘三遍,直到缸底沉淀的泥浆平得像镜面,能照见人影才算合格。”其实哪有这么多精细的讲究,陈小九要了人家二百贯的技术费,总得把这门技艺往高深精细了说才值。

张威是张万堂的本家侄子,生得敦实,肩膀比同龄的后生宽出一截,干活却带着股憨劲儿。他捧着半袋黄泥往陶水盆里倒,动作不紧不慢,黄泥遇水的瞬间就搅出浑浊的浪,溅了满裤腿。冰冷的泥水渗进棉裤,冻得他身子一哆嗦,却顾不上拍,只盯着水盆里翻涌的泥浪,眼神里满是认真。陈小九看在眼里,暗暗点头:这小伙子虽慢,却是个踏实的。

张福是张家管家的独子,脑子活络,眼珠子总滴溜溜转,一会儿瞟瞟陈小九的神色,一会儿又看看日头。瞅见陈小九转身去检查瓦瓮的缝隙,他悄悄把淘了两遍的黄泥往细布里倒,手指飞快地攥紧布角,心里打着小算盘:多淘一遍少淘一遍也差不了多少,早点完工还能回屋烤烤火。

“倒回去。”

陈小九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不高,却像块冰疙瘩砸在张福脚边。张福的脖子 “腾” 地红了,手忙脚乱地把布兜里的黄泥倒回陶盆,重新掺了清水。这次他不敢偷懒,胳膊抡得像架小风车,木勺在盆里搅得 “哗啦” 响,只是眼神总往旁边躲,不敢再看陈小九的脸。

刘伯蹲在院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杆是用老竹根做的,油亮油亮的。烟锅里的火星子明明灭灭,映得他满脸沟壑都柔和了些,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清晨的霜花。他看着两个后生的模样,朝他们挤了挤眼,声音压得低低的:“师父教得严,是好事。当年我学淘洗黄泥,师父罚我连着淘了七天,后来才知道,没淘好的泥做出的糖颜色味道差着千里呢。”陈小九嘴一歪,刘伯你可真上道啊。

从辰时到午时,日头慢慢爬上天际,寒气渐渐散了些,可后院的青砖地上还是凉得扎脚。陈小九把淘洗的步骤拆解得毫厘分明:选土时要挑土层下三尺的黄泥,那里的土没掺杂质;浸泡得用井水,泡足两个时辰,让泥块全化开;搅拌时得顺着一个方向,直到泥浆里没有半点疙瘩;沉淀要等四个时辰,让沙粒全沉在缸底;撇渣得用细竹篾编的筛子,一点粗渣都不能留;过滤要铺三层细布,布得用开水煮过,防止有杂色;晾晒得放在通风的棚下,不能晒得太干,要保持七分湿软。

每一步,他都盯着张威和张福重做了三遍。张威学得慢,却肯下功夫,第一遍没淘干净,他不恼,默默倒了水重新来,直到第三遍,缸底的泥浆平得能照见他自己的脸,连眉毛都清晰可见。张福起初还想偷懒,被陈小九盯了两回,也不敢耍滑了,老老实实地按步骤来,最后滤出的水清亮得像山泉水,连一点浑浊都没有。陈小九这才松了松紧扣的眉头,指了指院角的石凳:“歇着吧,下午自己练,吃完饭我去镇上转转。”

厨子很快送来午饭,一碗葱油面饼卧着两个荷包蛋,油花浮在汤面上,像碎金片,香气顺着碗沿飘出来,勾得人肚子直叫。陈小九坐在石凳上,三下五除二就吸溜完了,热乎的面饼下肚,浑身都暖和起来。

“刘伯,我想去趟街上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工具,您在院里歇歇?” 他扒完最后一口面饼,用袖子擦了擦嘴,跟刘伯打声招呼。刘伯把烟锅在鞋底磕了磕,烟灰簌簌落在地上,他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你等我一会儿,在屋里也闲得慌,跟你去街上瞧瞧热闹。”

镇上的主街在午时最是热闹,两旁的铺子都开了门,卖包子的蒸笼冒着白气,包子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飘得老远;布庄的伙计站在门口,手里举着匹蓝布,大声吆喝着;还有挑着担子的货郎,手里摇着拨浪鼓,“咚咚锵” 的声音引得孩子们围着转。陈小九东瞧瞧西看看,眼睛里满是好奇,走到街中间时,听到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便径直往镇西头走。

铁匠铺的烟囱正冒着黑烟,烟柱歪歪扭扭的,像条打蔫的黑龙,慢悠悠地飘上天。铺子里,一个络腮胡的师傅正抡着八棱手锤,锤子重重砸在铁坯上,“叮” 的一声脆响,火星子溅在青砖地上,瞬间就灭了,只留下点点黑褐色的灼痕。他脚边堆着七八个锄头坯子,坯子的颜色发暗,边缘还带着些毛刺。

“师傅,忙呢?” 陈小九往炉膛里瞅了眼,火苗是懒洋洋的橘黄色,火苗头软软的,舔着铁坯时一点劲都没有,这火怕是连铁块都烧不红透,更别说炼成钢了。

打铁师傅抡锤的手顿了顿,把锤子搁在铁砧上,抹了把脸上的汗,汗水顺着下巴滴在铁砧上,“滋” 地化成一缕白烟。“这不是陈小师父吗?您怎么到我这小铺子里来瞧热闹了?” 他说着,把烧得半红不黑的铁坯扔进冷水桶,“嗞啦” 一声,桶里腾起一团白雾,雾气裹着股铁腥味,飘得满铺子都是。

陈小九拿起一个锄头胚子,用手指敲了敲,声音发闷,不像好铁那样清脆。他放下锄头,问了句:“师父您贵姓?”

“哎呀呀,我可沾不上‘贵’字。咱姓杨,你叫我老杨就行。” 杨师傅搓了搓手上的铁屑,笑容里带着点局促。

陈小九笑了笑:“杨家可是大姓,镇上不少人都姓杨呢。”

杨师傅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小师傅就别说笑了,姓杨的多,我这打铁的却挨不上边。小师傅,您看我这锄头,最近真是邪门了,别人买了去没几天就崩了口,有的还断了把,我都赔了好几回钱,再这么下去,家底都要赔光了。我听街坊说小师傅是有本事的人,您给我点化点化,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陈小九捡起块崩口的锄头坯,断口处黑乎乎的,还嵌着不少细密的砂眼,像撒了把细沙子。他用指甲抠了抠砂眼,能抠下点铁屑来。“这炭烧得不透,火劲不够,铁里的杂质没去干净,打出来的农具自然脆,一用就崩。”

杨师傅只听了这句,眼睛就亮了 —— 这小师父是真懂行!他赶紧拉了把木凳过来:“小师父您坐,您说得太对了!我也觉得是火的问题,可就是不知道咋解决。”

“谁说不是呢!” 杨师傅往那架老旧的风橐上啐了口唾沫,唾沫落在牛皮上,很快就干了。那风橐是镇上最常见的样式,木架已经有些变形,架上绷着块磨得发亮的旧牛皮,边缘的线都开了,露出里面的棉絮。他用脚踢了踢风橐的木杆,“这破风箱,我一天拉下来,肩膀都肿了,风还像憋着口气,时大时小的。炉膛里总像少点啥,炭烧不旺,铁就炼不净,打出的锄头能经用才怪。”

陈小九蹲在风橐旁,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铁管,铁管上锈迹斑斑,管口还有些堵塞。这风橐是单囊式的,只有一个风囊,拉木杆的时候,风囊一鼓一瘪,气流断断续续的。他脑子里突然闪过物理课上学的双动式风箱 —— 两个风囊交替鼓风,就能让气流持续不断地冲进炉膛,火自然就旺了。

“问题出在风上。” 陈小九敲了敲风橐的铁管,声音很笃定,“风断断续续的,火刚要起来就被憋回去了,炭自然烧不透。”

“那咋办?” 杨师傅急得直挠头,粗糙的手指把铁砧上的铁锈都蹭了下来,“我总不能雇两个人专门拉风箱吧?那成本也太高了,我这小铺子根本扛不住。”

“改改风箱就行。” 陈小九转身,在铺子里找了块没烧透的木炭,蹲在落满铁屑的木板上,飞快地画起来。木炭在木板上划过,留下黑色的线条,很清晰。“您看,” 他笔尖游走,风箱的木架、双风囊的形状、连杆的角度、出风口的位置渐渐在木板上成形,“做两个出风口,一前一后,中间用连杆连着。拉杆往前推的时候,前边的风囊鼓风;往后拉的时候,后边的风囊鼓风,这样风就不会断了,炉膛里的火能一直旺着。”

他画得极快,还在风囊上细致地画出了活门的位置:“这活门是单向的,只能让风往炉膛里走,不会倒灌。就像河里的闸,只能让水往一个方向流,不能回头。这样风的劲儿能全用在炉膛里,不会浪费。”

杨师傅凑过来,眼睛越睁越大,粗糙的指腹在木板上的连杆处轻轻摩挲着,生怕把画蹭掉了:“两个风囊口?还能这么弄?” 他虽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学问,却打了几十年铁,一眼就看出这风箱拉起来省力,风还能一直供着,比现在这破风橐强太多了。要是真能做成,以后打铁就省事多了,火也能烧得旺,铁炼得净,打出的农具就不会再崩口了。

“镇上有好木匠吗?做这种精细活的。” 陈小九抬起头,脸上蹭了块炭灰,黑乎乎的,像只小花猫。

“有!当然有!” 杨师傅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伸手就想拽起陈小九往外走,“东头的柳木匠,手艺好得很,做的榫卯比铁还结实!他做的家具,用几十年都不坏。我这就带您去找他,这风箱要是真能成,您就是我的贵人!”

陈小九笑着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铁屑,跟着杨师傅出了铁匠铺。

柳木匠的铺子在镇东头,门口堆着长短不一的木料,有松木、柏木,还有几块珍贵的檀木,用布盖着。松木的清香混着刨花的味道,在空气里弥漫着,闻着很舒服。铺子门口的木凳上,还放着个没做完的木盒,雕着简单的花纹,很精致。柳师傅正眯着眼,用刨子刨一根檀木,刨子在木头上划过,“沙沙” 作响,刨花像卷起来的雪片,薄薄的,带着淡淡的檀香味,簌簌落在脚边,积了厚厚的一层。

“柳老哥,有事求你!” 杨师傅的大嗓门像块石头砸进安静的铺子,惊得柳师傅手里的刨子差点脱手,赶紧稳住,才没把檀木刨坏。

柳师傅看清来人是杨铁匠,放下刨子,擦了擦手上的木屑,拱手笑道:“是老杨啊,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这位是……” 他看向陈小九,很快就反应过来,“这不是张老爷家请的陈小师傅吗?我早从街坊那里听说了,您有秘法,心里正好奇得紧呢。”

陈小九打了个哈哈,不想多提张家的事:“正巧张老爷家有点事我能帮上忙,今天跟杨师傅出来,是想请柳师傅做个东西。”

他把画着风箱图的木板推过去:“柳师傅,想请您做个风箱,就按这图上的样子。您看看,能做吗?”

柳师傅凑过去,细细端详着木板上的画。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的连杆处轻轻点了点,又摸了摸出风口的位置,眉头微微皱起:“两个风**替鼓风?这活门需得做得极巧,尺寸得刚刚好,不然容易漏气,风就供不上了。” 他见过不少风箱,却从没见过这样的结构,浑浊的眼睛里渐渐透出兴味,“用料有啥讲究?”

“木架得用硬木,最好是柏木,不容易变形,还耐潮;活门用薄木板,蒙上一层软牛皮,边缘粘上布条和鸡毛,这样能密封得更好,防止漏气。” 陈小九指着图纸上的出风口,耐心地解释,“这里要把两个风口合二为一,接到一根铁管上,铁管要粗点,风的劲儿才足。”

柳师傅摸着下巴上的胡茬,沉吟片刻,心里盘算着用料和工时:“这活精细,得慢慢来。估计三五天能做好,材料工钱得要六百文,您知道,这活计费脑子,还得用好料。”

“我出!我出!” 杨师傅赶紧拍着胸脯,声音响亮,震得铺子里的刨花都抖了抖,“只要能让火旺起来,打出好农具,别说六百文,一贯我都出!柳老哥,你可得好好做,别出差错。”

陈小九却拦住他,转向柳师傅,语气很诚恳:“柳师傅,这风箱的图纸,我想交给你。以后要是有人想做这种风箱,你就按这个图做,不用问我。”

柳师傅愣了一下,随即抚掌而笑,眼神里满是敬佩:“小师父真是大方!您就不怕别人学了去,抢您的功劳?您放心,要是有人来做,我就说是您传的法子。对了,一套风箱,您要分多少钱?”

“不用分我,” 陈小九摇摇头,指了指杨师傅,“您给杨师傅做好了,便宜点就行。他这铺子最近不容易,能帮就帮一把。”

杨师傅听得眼圈都红了,粗糙的大手紧紧攥着陈小九的手腕,激动得话都说不利索了:“小师父,您这是…… 您这是帮了我的大忙啊!以后您要是有啥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我老杨要是说半个不字,就不是人!”

“举手之劳,杨师傅不用客气。” 陈小九笑着抽回手,看了看日头,“时候不早了,我还得回张家。三天后我再来瞧瞧风箱的进度。”

柳师傅却一把拉住陈小九的胳膊,眼神里满是急切:“慢着!小师父,您先别走,我有个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