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139章 宝贵的书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第139章 宝贵的书

作者:已是暮冬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10:31:45

将作监的匠人队来得很快,今年这些人都在关中各地跑,指导水车的建设。得知是陈睿又要建与水车相关的水力磨坊,都积极踊跃的报名过来学习。

天气越来越冷,几个领头的大师傅跟着陈睿、陈东沿太平河上行,河风卷着寒风扑面而来,众人呵出的白气在风里瞬间被吹散了。

魏匠头是个干瘦的汉子,手里那根铁头杖磨得锃亮,他拄着杖在河滩上敲了半晌,铁头戳进土的声音沉闷有力,最终在下山口那处河段停下——此处河道突然收窄,水流猛地加急,两岸是厚实的硬土层,河底露出的青石嶙峋却平整。

“就这儿了。”魏匠头把铁头杖往水里一插,杖身稳稳立住,“水流稳得很,测了三次,落差在三米到四米之间,正合‘顺势而为,不逆水性’。”

他蹲下身扒开岸边的土,露出下面青灰色的土,“这土叫‘胶泥’,攥在手里能成团,打桩稳得很,开春化雪涨水也冲不垮根基。”

陈睿蹲下身,接过魏师傅手里的图册:“魏师傅说得是,您看这水车选址图示,‘凡建水车,先察水势,次验地基’,跟您选的这处正好对上。”

他指着河湾左侧的缓坡,“引水渠就从这儿开口,沿山根挖;而且这地势往山坳里斜,正好借坡度让水流自然加速,冲击水轮时力道更足。”

“引水渠宽得够两辆车并排走,深三尺,渠底铺石板,石板缝用黄泥勾缝。”魏匠头接过抄本翻了两页,“渠边得垒矮墙,高半尺,免得山水冲进来混了泥沙,磨面时硌坏石磨。”

陈睿补充道:“进水口得装闸门,用松木做门板,外包铁皮防蛀,闸门上安个摇柄,能调水流大小——天旱时开小点,保着水轮转得匀;雨季水大了就开大点,别让水漫出渠来。”

第二天又深入太平河山口,照葫芦画瓢,又找了个差不多的地方。

选好地址,众人商定施工步骤,将作监的师傅们分为两队,预计工期一个半月。

需要的杂工力夫从两个村子抽调,工钱从优。

接下来就是魏师傅他们根据图纸施工。陈睿要做的就是时不时的过来看看施工情况,至于陈东,还得继续在百工学堂学习。

陈睿觉得身边可用的人还是太少,自己要做的事情又太多。

等百工学堂第一期结业,得去要几个机灵的学徒在自己身边。

匠人队领了吩咐,立刻挥起钎镐凿土撬石头。

按照设计,水渠往山坳拐个弯,到了中段地势稍微平缓处,正好能容下磨坊的石基。

让陈东预支了一百两材料费和工钱,又给了二十贯给秦老汉当施工队的伙食费,不够再通知陈睿拨款。

让魏师傅他们抓紧施工,又叮嘱秦老汉把饭菜吃食按时送到,务必让工人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干活。

和陈东一起回了怀德坊都是快天黑了,这个天骑马有点遭罪,等下马的时候腿都感觉不是自己的了,惠婶赶紧给两人准备了姜汤,生了炭炉。

刘磊刘淼和两个小混世魔王见他俩回来了,蓉娘布置的作业都不管了,要陈睿给讲讲这几天做的事。

听到草堂村要建磨坊和水锤,一个个心生向往,问陈睿啥时候能带他们去看看。

陈睿说等开春了带他们去看看,现在山边出了石头,没多大看头。等春天到了,漫山遍野的到处开满了野花,那才好看。

几个小家伙也没纠缠,反而更高兴了,小孩子凡是有个盼头就感觉稳当了。

连续好多天,都没啥重要的事情要做,中间太子来了两趟,给陈睿说了说精盐售卖的情况和马车行的运营情况。

陈东出了去百工学堂学习,就是自己在专研纺车的事,偶尔找陈睿讨论讨论。

陈睿没其他事可以做,就在家教小孩,给他们讲故事。

三国演义讲到了陶谦让徐州,吕布败退入驻小沛。

蓉娘记性好,用细炭笔又熟练,每次陈睿讲故事,都用细炭笔给记在纸上。然后自己有空的时候,就用她那精致的小楷抄成册。

现在都抄了好几本册子了。

陈睿佩服这小娘的心思和毅力,换成自己抄这么多字,怕是想都不愿意去想。

“睿哥哥等你故事讲完了,我就给你抄成一套了,到时候,就让我爹在书坊找人给你抄成话本,拿给说话人去酒肆茶楼说。”蓉娘说。

“话本不是印的吗?干嘛叫人抄?”陈睿有点迷茫。

“印?睿哥哥你是说刻板吗?那个刻出来怕是没几个人买得起。”蓉娘答道。

“噢?怎么说?”

蓉娘放下炭笔,指尖轻轻点着桌上的抄本边缘:“睿哥哥有所不知,如今虽有匠人用梨木刻板印书,可一块板才刻得下两页字,一套《论语》就得刻几十块板。梨木金贵,一块好板要五贯钱,刻工更是按字算,一个字就得三文钱。这么算下来,一套书印出来,成本要百贯往上,寻常百姓哪敢想?”

她拿起自己抄的《三国》册子:“可抄书就不一样了。我这一本用的上好麻纸,一刀才二十文钱,墨锭磨一磨能用半个月。找个识字的书生,一天能抄两卷,工钱不过百文。一套书抄下来,两三贯钱足够了。刻板不仅要算材料,得找书法好的先生,还得找一个好的雕刻师傅,这样下来,印制起来是快,但成本更是高得离谱。抄书虽然费工夫费时间,可便宜啊。”

陈睿默然。

他忽然想起百工学堂里,那些寒门出身的学徒捧着借来的残卷抄录时的模样,字里行间都透着珍惜。

蓉娘见他不语,又轻声道:“再说,如今的书大多在世家手里。听说博陵崔家的书房,光《礼记》的注本就有三十多种,可寻常书生想借一卷看,得托三层关系,还得立字据按时归还,生怕损了一页。”

“寒门子弟想读书,要么去寺庙借佛经抄,要么就只能听先生口授,记多少算多少。”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字迹,“我爹常说,不是百姓不爱学,是书太难求了。”

陈睿的心沉了沉。

他忽然明白,世家大族垄断的哪里只是书籍,分明是知识本身。

他们握着经卷,便握着对典籍的解释权,握着培养子弟的门路,握着朝堂上的话语权。

朝廷虽想提拔寒门,可没有书读,寒门子弟纵有天赋,又怎能与从小浸在书堆里的世家子比?

就像百工学堂里,那些匠人子弟能更快掌握图纸,不是因为更聪明,只是因为他们家里多有有祖传的《考工记》抄本。

而陈东当初琢磨纺车,若不是自己偶然提点,怕是还在对着单锭纺车犯愁。

“若是……”陈睿忽然开口,声音有些发紧,“若是能让书变得像农具一样,寻常人家也能买得起呢?

蓉娘眨眨眼:“那怎么可能?木头刻不起,抄书又慢……”

陈睿没再说话,只是望着炭炉里跳动的火苗。

他想起前世的活字印刷,想起泥坯做的字模,想起可以反复排列的字盘。

若是用胶泥刻字,烧硬了做成字块,一套字模能印百套书,成本岂不是能降下来?

只是,这想法要实现,得有好的胶泥,得有懂烧制的匠人,还得有能让字模平整排列的木盘……千头万绪,却像炭炉里的火星,一旦燃起,就灭不了了。

蓉娘见他盯着火苗出神,以为他在愁书价,便笑道:“其实也不急,我慢慢抄,先让说话人把故事传开也好。

等将来……等将来睿哥哥的酒坊、磨坊都成了规模,说不定就能捐些钱给学堂,让先生多抄些书出来。”

陈睿回过神,看着她眼里的光,忽然笑了:“好啊,那咱们就先从抄故事开始。等开春了,太平河的磨坊转起来,咱们就把《三国》的故事讲完,让那些听书的百姓,也知道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另外,寒门子弟无书可读,咱们自己可以想办法创造一些浅显易懂,易学有用的书。”

“我师父以前教我学字,教了我一套三字诀,咱们不妨也抄出来。还可以根据三字诀进行改编,编一些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的故事进去,成为孩童的启蒙书。”

陈睿继续说。

“不过,这事情我们来做,不合适,得请帮手。”

“请谁呢?”

“你家不是有现成的吗?你哥和你大堂哥二堂哥就很合适做这个事情。他们现在都在国子监读书,不说饱读诗书,该有的经史子集见识都有了,正式需要实践的时候,再说,这启蒙教材一旦编出来,可是给他们扬名的好机会。”

“睿哥哥你是说,借三个哥哥的嘴把你想说的内容说出来吧?”蓉娘笑着说。

“嘿嘿,看破不说破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