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五章 院试三日展经纶 寒窗苦读见真章
沉重的考场大门在身后缓缓合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一股混合着陈年墨香、旧木气息和肃穆氛围的味道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眼前是一个极其宽敞的院落,青砖铺地,庄重无比。院落被整齐地划分成数百个如同鸽子笼般的独立号舍,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每个号舍仅容一人,三面砖墙,一面敞开,内有简陋的木板充当书案和坐凳。此时,号舍内已坐了不少考生,整个考场内鸦雀无声,只有巡考官吏沉重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咳嗽声,在空旷的院落中回荡,更添几分压抑。
陈彦按照考牌指引,找到了自己的号舍。位置不算好,靠近角落,有些阴暗潮湿。他走进这方狭小的天地,将考篮放好,轻轻坐下。木板又硬又凉,空间逼仄,给人一种强烈的束缚感。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有些加速的心跳,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文具,研磨墨汁。这个熟悉的过程,有助于他集中精神,排除杂念。
辰时正,一阵清脆的云板声响起,标志着院试正式开考!数名书吏捧着厚厚的试卷,在巡考衙役的护卫下,开始按排分发试卷。当那份带着墨香的院试试卷放在陈彦面前的书板上时,他凝神屏息,仔细审阅起来。
试卷展开,题目赫然在目:
? 经义:“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自《论语·子罕》)
? 策问:“问:近年湖广之地,水旱频仍,民生多艰。当以何策备灾荒、纾民困、固国本?”
? 诗赋:“以‘咏炭’为题,作五言律诗一首,限‘寒’韵。...........”
快速浏览完所有题目,陈彦心中微微一动。这题目果然如传闻般,重实务,厌虚文!尤其是策问题,直指湖广地区的现实问题,绝非泛泛而谈可应对。他注意到周围号舍里已经传来一些细微的骚动和叹息声,显然有不少考生对这出乎意料的题目感到棘手。
“水旱频仍…备灾荒…纾民困…” 陈彦心中默念着策问题的关键词,脑中飞速运转。他想起前世所学的历史知识,古代应对自然灾害,无外乎“预防”与“救济”两大方面。结合今世所读的《救荒活民书》、《农政全书》等典籍,以及赵文渊先生平日的教导,一个清晰的答题框架逐渐在脑海中形成。
他首先破题,点明“天灾难免,人事可修”的核心观点。 随即,他将对策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济”、“灾后恢复”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 灾前预防:强调“修水利以防水旱”(兴修堤坝、疏通河道)、“建仓廪以实储备”(完善常平仓、义仓制度,丰年储粮,荒年放赈)、“重农桑以厚民生”(推广抗旱作物、改进耕作技术)。
? 灾中救济:提出“急赈贷以救燃眉”(开仓放粮、施粥设厂)、“严稽查以防中饱”(加强监管,确保救灾物资落到实处)、“抚流移以安民心”(妥善安置流民,防止生变)。
? 灾后恢复:建议“减赋税以苏民力”(酌情减免灾区税负)、“给籽种以助耕垦”(提供种子、农具,帮助恢复生产)、“兴工役以活穷黎”(以工代赈,修建公共设施)。
每一策都力求言之有物,引经据典(如引用《周礼》荒政、历代名臣奏议),并结合湖广地理民情提出具体建议,避免空泛。最后,他总结道:“救灾如救火,贵在神速;防灾如防川,重在未然。为政者当存仁民爱物之心,行未雨绸缪之政,则天灾虽厉,而民生可保无虞。”
构思已定,陈彦便在草稿纸上列出详细提纲,反复推敲修改,确保逻辑严密,论述充分。然后,他才在正式试卷上奋笔疾书。一时间,号舍中只闻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他全神贯注,将所思所想,化作一行行工整的小楷,力求立意高远,论证严密,文气贯通。
第一场考试在紧张中度过。 午时前后,陈彦感到腹中饥饿,便停下笔,从考篮中取出母亲准备的烙饼和腊肉,就着清水简单进食。他吃得很快,不敢耽搁太多时间,同时也在脑中继续构思经义题的破题角度。吃完后,用清水漱口,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手腕,便再次投入答题。
经义题“论智、仁、勇三达德”,他抓住“不惑”、“不忧”、“不惧”这三个关键,阐述智者明理故不惑于外物,仁者无私故不忧于得失,勇者持正故不惧于危难,三者相辅相成,是君子修身的至高境界。引证《大学》、《中庸》,论述层层递进。
诗赋题“咏炭”限“寒”韵,他望着号舍外一角天空,想象炭在严寒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形象,酝酿片刻,一首托物言志的五律便跃然纸上:
“爝火微光暖,深山炼骨寒。
丹心焚欲尽,陋室热犹残。
不求人见赏,唯愿世无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