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清晨,泥土蒸腾着湿热的气息,田埂上还浮着一层薄雾。
早稻抽穗在即,青绿的稻浪随风起伏,像是大地终于舒展了久压的眉头。
沟渠里水流清亮,顺着新开的主道缓缓流淌,映出天光云影。
沈清禾站在井台边,手中握着一袋刚发下去的米,指尖轻轻捻开谷壳,目光却一点点冷了下来。
“这不是新米。”她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像一块石头投入静水。
陆时砚正蹲在石阶旁查看昨日雨水冲刷后的地基,闻言抬头,见她眉心微蹙,立刻起身走来。
他接过那粒米,在指腹间碾碎,一抹暗红渗出——是陈年旧米染色冒充的痕迹。
更糟的是,米中混杂着砂砾和秕谷,分明不是筛选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李婶领回去后才发现的。”小豆子气喘吁吁地从村尾跑来,脸上沾着露水,“她说不敢声张,怕得罪人……可小泉看见她在屋后筛粮,就赶紧告诉了我。”
沈清禾没说话,只将米袋轻轻放在井沿上,目光扫过不远处那口隐蔽的仓井。
那是共耕会专设的“活种粮仓”,位于村北偏僻角落,由三名轮值农户每日值守分装,按户发放保种粮。
每户三斤,不多不少,为的是灾荒时节能及时补种续命。
如今,这救命的粮,竟被人动了手脚。
她转身望向陆时砚,眼神清明如水:“转运环节出了问题。”
陆时砚点头,已会其意。
他迅速回屋取来一张新绘的流程图,摊在案上。
墨线勾勒出粮道走向:粮从大仓经暗道运至井台仓,再由轮值农户拆袋分装、登记造册、签字画押。
看似严密,实则漏洞藏于交接之间——暗道无巡,分装无人监,封口火漆易仿。
“有人趁夜调包。”陆时砚低声道,“或是中途换袋,或是分装时偷梁换柱。”
沈清禾沉默片刻,忽然抬手,从袖中取出一只小巧玉瓶。
这是她空间灵泉所凝的精华,滴入水中可活死木、养枯土,而今她只蘸了一丝,在指尖轻抹,随即悄然涂于今日待发的米袋封口处。
灵泉水粉无色无味,遇潮则显银丝纹路,肉眼难察,却逃不过特定角度的日光。
“今晚开始,每一袋米都会‘记住’它经过谁的手。”她眸光微闪,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当夜,月黑风高。
仓库外守着两名村民,皆是信得过的老农。
可就在子时三刻,一道黑影鬼祟靠近,趁着换岗间隙,迅速撬开侧窗,将一整袋“活种”米拖出,又塞进一袋掺沙的劣米,动作熟练得仿佛演练多次。
那人刚欲撤离,忽觉肩头一沉。
“你背上的纹,比米还亮。”
声音清冷,却如惊雷炸响耳畔。
他猛地回头,只见沈清禾立于月下,手中灯笼照出他衣袍后背一道若隐若现的银丝纹路——正是搬运那袋被抹过灵泉水粉的米时沾上的痕迹。
那人脸色瞬间惨白,双腿一软,扑通跪地,抖如筛糠。
审问不过半个时辰,真相便浮出水面。
幕后竟是县衙一名管仓小吏,勾结本地牙行,打着“低价收购余粮”的幌子,实则想垄断种子来源,待灾年抬价牟利。
而参与调包的三名轮值农户中,竟有一人是李婶亲侄——因欠赌债被胁迫,不得已沦为帮凶。
翌日清晨,全村齐聚井台。
沈清禾立于石阶之上,身后摆着十袋带纹米、账册残页、染色陈米样本,一一陈列。
她不疾不徐,逐条对照发放记录与实物差异,最后举起一袋封口泛着微光的米:“米不会说话,但它记得谁碰过。它记得哪一双手,在夜里偷走了百姓的希望。”
人群哗然。
李婶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是我教养无方,是我家出了败类啊!求您饶他一命……”
沈清禾快步上前,亲自将她扶起,声音温和却不容动摇:“错的是人,不是这家。”
她当众宣判:涉案帮工交官府治罪,小吏贪腐证据已由陆时砚密报州府;李婶之侄念其初犯、受胁迫,免于刑责,但须服劳役一月,退还全部赃米,并每日清晨在讲台前扫地诵读《共耕约》,以儆效尤。
话音落下,阳光正好穿过云隙,洒在井台斑驳的石面上。
那一瞬,许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印,仿佛第一次意识到,脚下这片土地,也开始有了规矩的重量。
而沈清禾站在光中,目光缓缓扫过人群,最终落在那口静静伫立的老井上。
她没有说接下来要做什么,可每个人心里都隐隐升起一种预感——有些事,不能再靠信任撑着了。
第七日黄昏,风穿村巷,吹得井台边新立的铜镜叮当作响。
沈清禾坐在讲堂后的矮案前,指尖缓缓抚过那叠从“匿名投书箱”中取出的纸条。
纸已泛黄,墨迹深浅不一,有的字歪斜颤抖,有的则笔锋凌厉如刀刻。
她一张张翻看,神情平静,唯有眼底沉着冷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