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笔尖在纸上顿了片刻,墨迹微微晕开。他没抬头,只是把那行字轻轻划掉,重新写下:“监督不是终点,参与才是。”屋里的风停了,窗边那张订单纸安静地压在台账下,林晓棠的手指还搭在文件夹边缘。王德发拄着拐杖,慢慢坐回老位置,算盘搁在膝上,珠子轻轻碰响了一下。
没人说话。
林晓棠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工分系统得往前走一步了。预售订单在涨,光靠现金结算,资金流撑不住。”她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我做了个模型,把工分转成信用积分,可以累计、兑换物资,年底统一结算分红。这样既能减轻现金流压力,也能让大家更愿意长期投入。 ”
王德发抬起眼,眉头拧紧:“信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当饭吃?”
“不是空头支票”林晓棠把表格推过去,“你看,每一分都对应实际工时和订单收入,系统可查,每月公示。”
“花里胡哨。”王德发一掌拍在桌上,算盘跳了一下,“想当年,大队账本上写一万工分,最后分粮时,五毛钱一斤米都兑不出。你现在跟我说信用能分红?等钱到了再说这话!”
林晓棠脸色没变,但手指收紧了些:“我们现在有监督组,有原始凭证,有电子备份,和过去不一样。”
“一样!”王德发声音陡然拔高,“账本再厚,票再多,人一换,规矩就塌。我信的是现钱落袋,是米面到手。你说的这些‘系统’,我不懂,也不信。”
陈默一直没动,这时才合上笔记本,翻开另一页。他调出过去三周的工分记录和资金到账时间差,屏幕映在脸上,光微微闪动。
“德发叔。”他开口,语气平,“你怕的不是信用,是落空。林晓棠要的也不是取代现金,是让工分变得有用。”
王德发盯着他,没接话。
“我们折中。”陈默把笔记本转向两人,“每月结算,一半发现金,实打实进账;另一半转成信用积分,存在村内系统里,可以换日用品、农具,也能留着年底分红。账目还是你盯着,红章你盖,林晓棠负责系统录入和公示。这样,即保底,又能让工分‘活过来。’”
屋里静了。
林晓棠看着陈默,眼神亮了一下,但没说话。她低头翻出U盘,插进主机,开始调试积分表格。屏幕上跳出新表头:信用工分.试运行。
王德发没看屏幕,手指在算盘上慢慢拨动,一颗珠子从下档推到上档,停住。他又推了一颗,再停。
“现金一半。”他终于问。
“对。”陈默点头,“只要工程进度验收通过,每月五号发。”
“积分呢?能换啥?”
“第一批物资凊单已经列好了。”林晓棠接过话,“盐、肥皂、灯泡、化肥,还有赵铁柱提过的安全帽,都能换。积分不作废,三年内有效。”
“三年。”王德发冷笑,,“要是三年后你走了呢?她走了呢?”
陈默没回避:“制度在,账目在,监督组在。你还在。”
王德发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转向林晓棠:“系统出问题,谁修?”
“我来。”林晓棠说,“数据每天备份,本地服务器和云端双存。要是系统崩了,手工账也能对上。”
王德发没再问。他低头翻开随身带的小本子,用红笔在空白页写下:“信用积分试运行。比例:50%。监督:王德发。期限:三年。”写完,他合上本子,拐杖轻轻敲了两下地。
“试。”他说“只试三个月,不行就停。”
林晓棠松了口气:“可以,试运行期间,每月收集反馈,随时调整。”
陈默点头,重新打开笔记本,开始预写方案初稿。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写下第一行:“双轨制实施方案——现金保底,信用激励。”
林晓棠调试完表格,轻声说:“明天可以试运行。”
王德发没应,却没走。他坐在原位,手指又落在算盘上,开始一档又一档地核算积分折算比例。珠子来回拨动,声音规律而沉稳。算到第三遍时,他停下,在本子角落添了一行小字:“若三年不烂账,此法可行。”
窗外天色渐暗,村委会的灯亮了起来。林晓棠起身去关窗,风从缝隙钻进来,吹动了桌角的订单纸。她顺手压好,顺带整理了公告栏上的发货清单。野皱菊发卡歪了,她没顾上扶。
陈默还在写。他写到“积分兑换物资清单”时,顿了顿,抬头问:“德发叔,村里最缺什么?”
王德发抬头:“水管。老张家那片,水压不够。”
“加一个。”陈默记下:“积分可兑换公共设施维修优先权。”
王德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但手指在算盘上轻轻敲了一下,像是默认。
林晓棠走回桌边,核对电子表最后一栏。她忽然说:“张婶今天来问。能不能用积分预支一个笔筒,给她闺女寄去。”
陈默笑了下:“能。积分从登记那日起就生效,只要余额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