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 第303章 廷议风暴,京城震动

杨凌传之逆袭家主 第303章 廷议风暴,京城震动

作者:小悬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8 00:00:10

皇帝将杨昭的文书交给内侍,命令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几位尚书传阅,三日后听取他们的看法。这道旨意,让殿内原本喧哗的议论声,瞬间低沉下来,最终化为一种不安的静默。官员们彼此交换着复杂的表情,有困惑,有不解,更多的则是隐隐的抵触。

杨昭没有再多言,只是恭敬地向皇帝行礼,随后在内侍的引领下,从容走出大殿。当他步出宫门,京城午后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带来一丝暖意。李沐风和三十名护卫依然伫立在宫门外,如同一排坚实的青松。见到杨昭出来,他们齐齐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引得宫门守卫的禁军都多看几眼。

“家主。”李沐风上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有力。

杨昭点点头,上了马车。马车缓缓启动,驶离了皇宫。车厢内,杨昭闭上眼,在脑海中回溯方才殿中的一幕幕。皇帝的反应,重臣们的表情,尤其是御史大夫的激烈言辞,都印刻在他心中。

“苏墨应该等急了。”杨昭心里想。

果然,当马车抵达大乾钱庄在京城的宅院时,苏墨已在门口踱步。见杨昭下车,他快步迎了上来。

“家主,一切可顺利?”苏墨问。

杨昭进了院子,边走边说:“还算顺利,至少陛下没有当场驳回。我向他呈上了国债的详细章程,他让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四部尚书传阅,三日后听取他们的意见。”

苏墨闻言,眉头微皱。他清楚,这三日,将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四部尚书……”苏墨沉吟片刻,“户部尚书张大人,素来谨慎,行事保守。吏部尚书王大人,出身清流,看重规矩。兵部尚书赵大人,武将出身,但与朝中旧党关系复杂。刑部尚书陈大人,则较为中立,但不会轻易打破平衡。”

杨昭在书房落座,示意苏墨也坐下。

“我今日在殿上,提到了国债、优化税收结构和生产力提升计划。”杨昭说,“那些老臣,对国债闻所未闻,反应极大。”

苏墨点点头:“这是意料之中。国债之说,超脱了他们对治国的认知。他们会认为这是奇技淫巧,甚至会上升到动摇国本的高度。而且,一旦国债推行,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依靠传统税赋和土地兼并积累财富的豪门望族。”

“所以,他们不会坐以待毙。”杨昭说。

“没错。”苏墨肯定,“他们会从各个方面对家主施压。言官会继续上奏弹劾,质疑家主的动机和手段。朝中大臣会联手抵制,试图说服陛下收回成命。京城的皇商和豪门,则会暗中散布流言,甚至可能在商业上制造一些麻烦,企图证明家主的方案是异想天开。”

“我需要知道,这四部尚书,与哪些势力关联最深,他们各自的立场偏好,以及他们家族在京城有哪些主要的产业和人脉。”杨昭吩咐。

苏墨立刻明白杨昭的用意:“家主是想知己知彼,提前布局。”

“不仅要知己知彼。”杨昭手指轻敲桌面,“还要让他们知道,杨氏的银票,不是只有在泉州才能掀起风浪。”

苏墨心头一凛。他知道,家主这是要亮剑了。

“我已派人,暗中探查了京城几大豪门和皇商的产业布局。明日,我便将详细资料整理出来,呈给家主。”苏墨说。

“很好。”杨昭满意地颔首,“另外,去联络京城几位有名的寒门清流。我明日想亲自拜访。他们虽无实权,但在士林中却有声望,他们的态度,有时能影响舆论风向。”

“是。”苏墨应下。

杨昭又问:“柳小姐那边,可有消息?”

“柳小姐已在京城安顿下来。她得知家主入京,曾派人来询问何时方便拜访。”苏墨说。

“让她再等几日。”杨昭说,“京城风云变幻,眼下还不是她出面的时候。不过,你可以将我今日在朝堂上的提议,以及皇商和豪门可能的反应,透露给她。柳家在江南势力庞大,他们的消息渠道和商业网络,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苏墨领命离开。

书房内只剩下杨昭一人。他起身走到窗边,京城的夜色已深,万家灯火闪烁。他清楚,明日起,京城这盘棋局,将不再平静。那些自诩高贵,盘踞京城数百年,依靠特权和垄断吸血的豪门望族,很快就会感受到,何为颠覆。

他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在现代金融和经济理论面前,是多么脆弱。

第二天一早,杨昭便在苏墨的陪同下,乘坐马车前往京城东郊的一处宅院。这是他拜访的第一位寒门清流——周老先生的府邸。周老先生曾是国子监祭酒,因看不惯朝中腐朽,辞官归隐,但其学识和品德在士林中广受尊敬。

宅院简朴,却透着一股书卷气。周老先生年近古稀,须发皆白,身着一袭青衫,坐在院中石桌旁,手捧一卷书。

见到杨昭,周老先生放下书,细细打量了他一番。

“杨家主年少有为,泉州之事老夫有所耳闻。请坐。”周老先生声音温和,不带一丝倨傲。

杨昭落座,开门见山:“晚辈今日前来,是想请教周老先生,关于国债之说,以及朝廷当前困境的看法。”

周老先生捋了捋胡须:“国债……老夫昨日也听说了。朝中对此,争议颇大。杨家主,以商贾之身,提出此等闻所未闻之策,勇气可嘉。然,国家大事,岂能儿戏?以国家信用借贷于民,古往今来,未有先例。”

“晚辈明白周老先生的顾虑。但凡事总有第一次。”杨昭说,“大乾王朝如今面临的困境,单靠传统之法,已是杯水车薪。国库空虚,边境告急,百姓流离。若不另辟蹊径,恐有倾覆之危。”

他停顿一下,接着说:“国债,并非单纯的借贷。它是将民间闲散的财富,汇聚到国家建设中。百姓购买国债,既能获得利息,又能为国出力,一举两得。而且,这种方式,能让百姓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周老先生听着,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思索。

“杨家主所言,有几分道理。但老夫担心,一旦国债推行,若国家无力偿还,岂非失信于民?动摇国本?”周老先生问出了核心问题。

“所以,发行国债,必须有严密的章程和充足的保障。”杨昭说,“晚辈在呈给陛下的文书中,已详细列明了偿还机制、利息计算、以及风险控制。国家信用,是发行国债的基石,绝不能有失。同时,国债的发行,也要与生产力提升计划相结合,从根本上壮大国力,增加税源,确保偿还能力。”

杨昭详细解释了生产力提升计划,从农业技术的改良、新型工坊的兴建、到商业流通的刺激,每一个环节,都描绘出一番国富民强的景象。他没有使用任何比喻,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

周老先生越听,表情越是动容。他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一个不拘泥于陈规,却又心系天下的才俊。

“杨家主之才,老夫佩服。”周老先生站起身,向杨昭深深一躬,“老夫虽已归隐,但家国天下,匹夫有责。若杨家主需要,老夫愿为杨家主摇旗呐喊,向士林阐明此中利害。”

杨昭连忙起身回礼:“周老先生高义,晚辈感激不尽。”

从周老先生府邸出来,杨昭又陆续拜访了几位寒门清流。他们有的谨慎,有的激进,但无一例外,都被杨昭的真诚和超前的治国理念所折服。这些拜访,为杨昭在京城士林中赢得了最初的声望和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一股暗流也在京城悄然涌动。

朝堂之上,四部尚书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迅速召集各自幕僚,研究杨昭的国债方案。户部尚书张大人,看着文书上“期货”、“期权”等闻所未闻的名词,只觉得一头雾水。

“荒谬!这杨昭,简直是痴心妄想!”张大人将文书重重拍在桌上,花白的胡子气得乱颤。

吏部尚书王大人则更为担忧:“此举一旦推行,势必会打破京城现有的利益格局。那些豪门望族,岂会善罢甘休?这哪里是为国解忧,分明是引火烧身!”

兵部尚书赵大人则显得更为冷静,他虽然不理解这些金融概念,但看到杨昭在泉州平抑粮价的手段,心头却隐隐觉得此人非同一般。他更关心的是,杨昭所说的“生产力提升计划”中,关于兵器改良的部分。

刑部尚书陈大人则只是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但他心中,也在衡量着杨昭此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

三日之期,转瞬即到。

这期间,京城中关于杨昭的流言蜚语也开始甚嚣尘上。有人说他妖言惑众,意图扰乱朝纲;有人说他商贾出身,不配干预国政;甚至有人将泉州王陈两家的覆灭,渲染成杨昭借机吞并,巧取豪夺。

这些流言,无一例外,都在试图将杨昭的形象妖魔化,为他即将面临的朝堂辩论,制造舆论压力。

杨昭对此一清二楚。他没有理会这些,只是在苏墨的协助下,继续完善他的方案,并准备好应对一切质疑的答案。

第三日清晨,杨昭再次来到皇宫。这一次,他没有随内侍直接入殿,而是被带到了一处偏殿。

殿内,四部尚书已然齐聚。他们的表情各异,但每个人眼中,都带着一种审视和压迫。

皇帝,坐在主位上,面容平静,却蕴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威严。

“杨昭,四位尚书已将你的章程研读完毕,今日召你前来,就是要听听你们双方的看法。”皇帝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一场决定大乾王朝未来走向的辩论,即将拉开序幕。

杨昭平静地看着四位尚书,心中已然准备好,要将他们那些陈腐的观念,彻底撕碎。

他将以他的现代智慧,让这个古老的王朝,见识到真正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