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年的秋天,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气氛中到来。成都的市井依旧繁华,炒菜的香气和隐约的麻将声点缀着日常生活,但高层核心圈子里,所有人都明白,决定国运的时刻正在一步步逼近。
司马懿坐镇长安后,果然采取了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的策略。他大力加固祁山、陈仓、郿城等要塞的防御,派遣精锐巡逻陇山道,同时严厉整肃雍凉军纪,清除可能存在的隐患,摆出了一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架势。
这给季汉的北伐筹备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原本计划在秋高马肥之时发动奇袭,但面对司马懿这只缩进硬壳的老乌龟,强行进攻必然损失惨重。
丞相府内,灯火常常彻夜不熄。诸葛亮与诸葛光对着巨大的陇西地图(由系统出身的地理人才和细作共同绘制,精度超过这个时代),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
“司马懿用兵,最善忍耐,不露破绽。”诸葛亮眉头紧锁,羽扇轻摇的速度都比平时慢了些,“若其始终坚守不出,我军粮道漫长,久则生变。”
诸葛光指着地图上陇西一带的羌胡聚居区:“强攻难下,或可再行‘攻心’之策。陇西羌胡,素与魏国不睦,受其压迫。若我能遣能言善辩之士,携重金厚礼,联络羌豪,许以好处,使其扰魏后方,或可为内应,则司马懿首尾难顾,或可迫其出战。”
“此计甚好!”诸葛亮眼睛一亮,“然司马懿非孟获,其心思缜密,对羌胡定然也有所防范。遣何人前往,如何联络,需慎之又慎。”
“臣愿亲自挑选人手,制定详细方略。”诸葛光主动请缨。他麾下那些系统出身的辩士和三流将领,经过南征磨练,对此类任务已是轻车熟路。
“可。”诸葛亮点头同意,“此事便交由孔亮全权负责。切记,安全第一,若事不可为,及时撤回。”
就在两位“卧龙”为如何撬开司马懿的乌龟壳而殚精竭虑时,我们的躺平老板刘禅,却在后宫开辟了新的“科研项目”——尝试制作豆腐。
起因是他某天吃腻了各种肉食,无比怀念清爽的豆制品。于是,他又一次搬出了“仙翁梦授”的万能借口,召集了几个信得过的太监和工匠,开始折腾泡豆、磨浆、过滤、点卤……
过程自然是曲折的,失败是常态。不是豆浆磨得太粗,就是点卤不成形,搞得御厨房一片狼藉,豆腥味弥漫。负责此事的太监看着浪费的豆子,心疼得直抽抽,又不敢说什么。
这天,刘禅正围着一个小石磨(他让人按他描述做的)研究磨浆的粗细,费祎拿着一份密封的军情急报,匆匆赶来。
“陛下,陇西密报!”
刘禅拍了拍手上的豆渣,接过情报打开一看,是诸葛光派人送来的,关于联络羌胡进展的汇报。进展不算顺利,司马懿对边境管控极严,派去的几波人要么无法深入,要么传递消息困难,效果甚微。
“果然没那么容易啊。”刘禅叹了口气,倒也不觉得意外。司马懿要真是那么好对付,也不会成为诸葛亮一生的劲敌了。
他看着情报,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模糊的念头。上辈子好像看过什么科普或者地理论文,提到过陇西那边有个什么地方,地质结构特殊,好像…好像跟盐有关?还是跟什么矿有关?记不清了。
他努力回忆着,嘴里无意识地嘀咕:“陇西…狄道?襄武?还是哪里来着…好像有个地方,地底下有卤水?还是硝土?”
他这话声音不大,像是自言自语。但一旁的费祎却听得真切!陛下又在无意识地“泄露天机”了!
费祎如今对刘禅这种时不时冒出的“神异”早已见怪不怪,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但凡陛下念叨的,必定事关重大!他立刻竖起耳朵,牢牢记住“陇西”、“卤水”、“硝土”这几个关键词。
刘禅自己并没把这随口嘀咕当回事,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回他的豆腐大业上,指挥着太监调整磨盘转速去了。
然而,费祎却不敢怠慢。他立刻退出,找到正在丞相府与诸葛亮议事的诸葛光,将刘禅的“无心之言”原封不动地禀报。
“陇西?卤水?硝土?”诸葛光闻言,先是疑惑,随即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猛地看向地图上的陇西郡!
“陛下此言…莫非是指…”诸葛光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最终定格在陇西郡的一个点上,“……此地产盐?!”
诸葛亮也是身躯一震!盐,在这个时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税收来源!陇西若真有大型盐产地,而魏国并未有效控制或者开采不力…
“立刻加派细作,重点查探陇西,尤其是…羌胡活跃区域,是否有卤水泉眼或易于开采的硝盐矿!”诸葛亮当机立断,“若真有,此乃天赐良机!”
盐,对于生活困苦、资源匮乏的羌胡部落而言,其吸引力远超金银!若能掌握一处盐源,以此为筹码,联络、拉拢甚至控制羌胡部落,将容易十倍!百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