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司马老贼 > 第34章 出师表后

司马老贼 第34章 出师表后

作者:土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1:10:36

汉中城外的校场上,冬日的稀薄阳光洒在井然有序的军阵之上,兵甲的反光刺人眼目。大军凯旋,辎重无损,旌旗依旧鲜明,这本该是一场值得畅饮三日的胜利。然而,中军大纛之下,丞相诸葛亮端坐于四轮车中,脸上却寻不见半分破敌归来的欣然。他手中摩挲着一卷明黄诏书,指尖冰凉,那上面“机密事宜,即刻回朝”八个字,像一根根无形的棘刺,扎在他的心头,远比战场上的明枪暗箭更令人窒息。

“升帐,赏功。”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

参军杨仪手持功劳簿,高声唱喏,金银绢帛依次颁下,士卒的欢呼声浪此起彼伏。可这喧闹,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在诸葛亮身外。他目光掠过一张张因受赏而兴奋的面孔,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是陈仓坚城下,将士们浴血攀爬的身影;是渭水河畔,堪堪已成合围之势的营垒……一切戛然而止,只因为那一纸来自锦官城的诏书。

“魏延、吴懿听令。”待赏功毕,诸葛亮开口。

“末将在!”二将出列。

“大军暂交你二人统带,于汉中休整,加固城防,勤加操练,以备再战。”

“遵命!”

安排妥当,诸葛亮并未耽搁,只带着少数亲随僚属,轻车简从,星夜赶回成都。车驾穿过褒斜道的险峻,越过剑阁的雄关,窗外的景色由北地的苍茫渐变为蜀中的温润,可他心头的寒意,却未有半分消减。

成都,皇宫御花园内。

熏香袅袅,暖意融融,与汉中前线的肃杀恍若两个世界。虽是上朝时分,园中却丝竹悦耳,舞姿曼妙。后主刘禅正倚在软榻上,随着节拍轻轻点头,宦官黄皓侍立一旁,满面堆笑地剥着时新水果奉上。

“陛下,您看这新排的舞蹈,可还入眼?”黄皓细声问道。

“甚好,甚好!”刘禅看得眉开眼笑,浑然忘却了时辰。

就在这时,一名小黄门连滚带爬跑入园中,脸色煞白,声音颤抖地禀报:“陛…陛下!丞相…丞相诸葛亮已到承光殿,正在等候朝见!”

“哐当!”刘禅手中的玉杯失手跌落,摔得粉碎。他猛地从榻上弹起,脸上血色瞬间褪尽,写满了孩童做错事被家长发现的惊惶。

“相父…相父怎地回来得这般快?!”他声音发颤,手足无措地看向黄皓,“快!快替朕更衣!上朝!”

一阵鸡飞狗跳的忙乱后,刘禅在黄皓和宫人的簇拥下,仓皇奔向承光殿。他甚至顾不上仪容,头顶的冕旒因跑动而歪斜,十二串玉藻晃荡不止,显得颇为狼狈。

承光殿内,气氛凝重如铁。

诸葛亮垂首静立于百官之前,身形挺拔如松。侍中郭攸之、董允等大臣肃立两侧,他们望向丞相的背影,眼神复杂,既有对权宦惑主的愤慨,亦有对北伐功败垂成的痛惜,更有未能成功劝谏天子的自责。

脚步声由远及近,众人抬头,只见刘禅慌慌张张地步入大殿,几乎是踉跄着登上御座,连呼吸都尚未平顺。

“臣诸葛亮,奉诏回朝,参见陛下。”诸葛亮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平稳得听不出丝毫情绪。

这平静反而让刘禅更加不安。他慌乱地抬手:“相…相父平身。一路辛苦。”他试图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相父此番…保全大军,有功于社稷…”

诸葛亮直起身,目光如古井深潭,直视刘禅,打断了他的客套话:“老臣敢问陛下,臣出师祁山,形势一片大好,长安在望。陛下忽以‘机密事宜’降诏召回,不知究竟是何等关乎国运存亡之大事,竟比克复中原更为紧要?”

一句话,如同利剑,直刺核心。

刘禅浑身一颤,嘴唇哆嗦着,眼神躲闪,下意识地就望向侍立一旁的黄皓。黄皓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死死低着头,不敢与之对视。

满殿寂静,落针可闻。郭攸之、董允等人亦屏息凝神。

良久,刘禅才用细若蚊蚋的声音,说出那个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理由:“朕…朕久未见相父,心中…心中甚是思念,故而下诏…并无他事…”

“陛下!”诸葛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无尽的痛心与失望,“此绝非陛下本心!定是有奸佞小人,在陛下面前进献谗言,诬陷老臣怀有异志,方使陛下行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

“噗通”一声,刘禅仿佛被抽干了力气,瘫软在御座上,脸色惨白,冷汗涔涔而下。

看着刘禅这副模样,诸葛亮心中悲凉更甚。他撩起衣袍,郑重跪倒,以头触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老臣受昭烈皇帝(刘备)厚恩,白帝城托孤之重,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矢志北复。此心此志,可昭日月!今内有奸邪,构陷忠良,使陛下与臣离心,猜忌既生,信任何在?臣纵有擎天之志,有百万甲兵,又如何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若陛下疑臣,臣请就此解甲归田,以免……以免他日身死名裂,负先帝于九泉!”

这一番陈情,字字血泪,既是自白,更是泣血的诘问。刘禅何曾见过诸葛亮如此姿态,顿时慌了手脚,那点被黄皓灌入的猜忌瞬间被巨大的愧疚和恐惧覆盖。他连忙起身,几乎是踉跄着走下御阶,想要搀扶诸葛亮。

“相父!相父何出此言!折煞朕也!”刘禅声音带着哭腔,“是朕……是朕过听宦官之言,一时不察,召回相父……今日听相父一言,如拨云见日,茅塞方开,悔之不及矣!”

真相已然揭破,接下来的追查便顺理成章。诸葛亮没有半分犹豫,当即于偏殿召见所有近日侍奉刘禅左右的宦官,严加讯问。在诸葛亮那洞悉人心的目光和威严的气场下,那些本就心惊胆战的内侍们很快便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

正是中常侍黄皓与其心腹,小黄门李安,利用采买物资、传递宫外消息的便利,听到在成都坊市间散布的“丞相功高,恐非人臣”、“军政独揽,陛下奈何”等流言蜚语。随后,他们又将这些精心炮制的“民间舆情”,添油加醋、似是而非地禀报给刘禅,利用刘禅的懦弱与疑心,最终促成了那一道撤军诏书。

“黄皓、李安!”诸葛亮目光如冰,扫过跪在地上抖如筛糠的两人,“构陷大臣,惑乱君心,断送北伐良机,其罪当诛!来人!”

殿前武士应声而入,铁甲铿锵。

黄皓亡魂大冒,不等武士近身,便连滚带爬地扑到刘禅脚边,死死抱住刘禅的腿,涕泪横流,哭嚎道:“陛下!陛下救命啊!奴婢对陛下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奴婢只是……只是听闻些风言风语,担心陛下,这才……这才多嘴了几句!绝无陷害丞相之心啊陛下!奴婢侍奉陛下多年,旦夕不敢离,陛下!陛下开恩啊!”

刘禅看着脚下哭得凄惨的黄皓,想起他平日里的体贴入微、曲意逢迎,心头一软,不由得看向诸葛亮,语气带着恳求:“相父……黄皓虽有过错,但……但他侍奉朕日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此番也是一时糊涂,能否……能否饶他一命?小惩大诫便是……”

诸葛亮看着这一幕,心中一片冰冷。杀黄皓,易如反掌。但杀了之后呢?“权臣欺主”、“跋扈专权”的骂名会立刻如影随形。他与刘禅之间那本就脆弱的信任将彻底崩塌,朝堂之上本就存在的益州、东州等派系矛盾可能因此激化。北伐大业未竟,最大的敌人是曹魏,此时若在内部掀起血雨腥风,消耗国力,动摇根基,岂非亲者痛,仇者快?

瞬息之间,万千思绪已在他脑中流转。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匍匐在地的黄皓,那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将他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看清。黄皓感受到这目光,抖得更加厉害。

良久,诸葛亮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带一丝温度,却做出了决断:“李安,构陷大臣,罪证确凿,惑乱军国,立斩!传首各营,以儆效尤!”

“诺!”武士一把抓起面如死灰、连求饶都忘了的李安,拖了出去。

诸葛亮的目光再次落到黄皓身上:“黄皓,虽非主谋,然妄传流言,亦有重罪!姑念陛下求情,暂饶死罪。褫夺中常侍之职,杖责四十,暂留宫中,戴罪效力!若再敢妄言朝政,窥探军机,定斩不饶!你可听清?”

黄皓如蒙大赦,磕头如捣蒜:“听清了!听清了!谢陛下隆恩!谢丞相不杀之恩!奴婢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处置完宦官,诸葛亮的目光转向了侍中郭攸之、董允,以及费祎等人。他的目光不再是面对宦官时的冰冷,而是充满了沉痛与失望。

“郭侍中,董侍中,”他缓缓道,“尔等位居枢要,官拜侍中,受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匡正阙失。职责何在?为何让阉宦之言,轻易直达天听,而尔等竟无一人能及时洞察,无一人能于殿前强力谏阻,坐视陛下行此……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若尔等能尽忠职守,防微杜渐,何至于此!何至于令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郭攸之、董允满面羞惭,汗流浃背,伏地叩首:“下官失职,愧对先帝,愧对丞相,甘受责罚!”

诸葛亮看着他们,最终只是无力地挥了挥手:“望尔等日后,谨记今日之训,恪尽职守,勿负皇恩。”

风波暂息。诸葛亮拜辞刘禅,走出承光殿。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充满了无尽的孤独。他赢了场面,却输了时机,更在君臣之间,刻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

回到府邸,他即刻修书给江州都督李严:

“李都护:前番粮草转运,赖公尽力,三军感念。今北伐再启在即,粮秣为三军命脉,望公统筹后方,竭力供给,务必按期运抵汉中,以助王业。亮,于成都翘首以盼。”

另一道命令发往汉中,只有八字:“整军经武,以备再战。”

掷笔于案,诸葛亮推开窗,望向北方。成都的暗流让他心力交瘁,但唯有那片烽火连天的战场,才是他实现先帝遗志的归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