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光,总带着艾草特有的温辛气息,像祖父林鹤年生前煨药时的味道,悄然漫过青石门槛,在紫檀木药柜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小雨像只欢快的雀儿,举着手机从后院一路小跑到正堂,鼻尖还沾着晨露打理药草时留下的湿气,发梢间飘着薄荷与艾叶的混合清香——那是她清晨分拣“三伏灸”用的艾绒时沾染的气息,指尖还留着捻搓艾绒的细腻触感。
“师父!师娘!快看!”她声音里裹着雀跃,将手机屏幕凑到正在整理木匣的林墨和端着茶盏走来的苏清瑶面前。屏幕上,《家庭艾灸入门》直播课的弹幕正刷得飞快,在线人数的数字稳稳停在“”。“弹幕都在问,什么时候开‘辨艾识草’的番外,想看看九尖艾和七叶蕲艾的区别!还有个网友说,照着上周教的温和灸足三里,他奶奶的老寒腿这几天能自己下楼买菜了,催着我们出老年人保健灸法专题呢!”
林墨正小心擦拭着木匣里的《守脉录》,泛黄的书页边缘微卷,祖父林鹤年亲笔写的“守脉如守心”五个小字,在晨光中透着温润的光泽。他放下麂皮布,指尖还残留着纸页的粗糙质感,抬头时眼中带着笑意:“番外不急,基础得打牢。小雨,你回复大家,明天上午发《常见艾草鉴别图册》电子版,标注清楚产地、叶形和药效差异,免费供学员下载。老年人专题要做细,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艾灸禁忌症单独列出来,配着穴位图讲,避免新手出错。”
他转头看向苏清瑶,语气温和:“你校对的《家庭艾灸安全手册》到了吗?电子版就按这个框架增补,把网友问的老年人取穴技巧加上,比如用‘同身寸’找足三里时,怎么借助拐杖辅助测量。”
苏清瑶将白瓷茶碗轻轻放在案几上,黄芪枸杞茶的热气氤氲而上,模糊了她清丽的眉眼。碗沿还留着她指尖的温度,茶水中的药材舒展着,散发出淡淡的药香。“上午刚到五百册,插图请赵铁山叔拍了真人示范,足三里、三阴交这些常用穴用红色标注,新手一看就懂。电子版增补内容我今晚加班弄好,明早同步上线。”她顿了顿,指尖轻叩碗壁,“对了,赵叔刚打电话,说邻市‘德善堂’的周老先生要转让一批古籍,里面有《禹贡地域考》《本草乘雅旁注》的孤本,记载了地域水土和病症的关联。周老年近八旬,膝下无徒,怕古籍蒙尘,想找懂行的人接手。”
“地域水土与病症关联?”林墨心中一动,指节无意识地叩着木匣边缘。《守脉录》里“东南卑湿多痿痹,西北高寒多脏寒”的记载突然浮现在脑海,那些晦涩的字句,或许能在古籍中找到实证。“这线索太重要了,必须去看看。江浩,你跟我们去,带上古籍检测仪和光谱扫描仪,测测纸张年代和墨迹成分;小雨,你守着百草堂,线上课程答疑和线下问诊别出岔子;张宏,阳艾基地正值花期后养护,土壤湿度和通风要盯紧,这批艾绒要做‘雷火灸’的原料,品质不能差。”
众人应声行动。江浩从实验室搬来设备,小心翼翼地将古籍检测仪放进防震箱,还不忘带上备用电池;苏清瑶收拾行李时,把清艾条、冰台草膏和银针包塞进背包,又装了几袋百草堂自制的薄荷糖——她知道林墨坐车久了会犯恶心。林墨则将《守脉录》和那枚祖传玉佩放进贴身的布袋,玉佩触手生温,祖父说过这玉能感应特殊药材和古物,或许能帮着甄别古籍真伪。
出发前,李建国大爷揣着一包刚烙好的芝麻烧饼赶了过来,油纸袋里的香气混着热气扑面而来。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拍了拍林墨的肩膀:“林大夫,路上垫肚子。邻市老巷绕得很,周老性子倔,最看重礼数,说话多带个‘请’字‘您’字。”他压低声音,皱纹里藏着担忧,“听说那边不少人得了怪痒症,西医查不出病因,只能开止痒药治标。你们要是遇上了,给瞧瞧,也让年轻人知道中医的厉害。”
林墨接过烧饼,指尖触到油纸的温热,心里暖烘烘的:“谢谢您李大爷,我们记着了。治病救人是本分,遇上了肯定管。”
三小时后,汽车驶入邻市老城区。高楼渐渐被青砖灰瓦取代,行道树从修剪整齐的樟树变成了枝干虬结的老槐树,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德善堂”的匾额藏在巷尾,漆皮剥落露出木质纹理,却透着经年累月的庄重。推开门,檐下铜铃轻响,细碎的铃声驱散了巷中的静谧。
店内光线偏暗,四壁的老榆木书架直达屋顶,摆满了线装古籍和瓷瓶药罐。空气中飘着陈旧纸页、松烟墨和甘草的混合气息,像是时光沉淀的味道。一位头发雪白的老者正伏在紫檀木案上,就着黄铜台灯的光晕,用水晶放大镜翻看一卷古籍。听到动静,他缓缓抬头,老花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缓如古钟:“林鹤年的孙子?比我预想的早到半个时辰。”
林墨执晚辈礼,腰微躬:“周老您好,晚辈林墨。受赵铁山叔引荐,特来拜会。听闻您有古籍转让,晚辈对地域医理颇有兴趣,冒昧叨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