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国际机场外的棕榈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林墨拖着行李箱的金属拉杆碾过地砖接缝,发出细碎的咔嗒声。手机在西装内袋震动,苏清瑶发来的消息带着冰裂纹特效:海关抽查到两箱艾绒,我在 17 号窗口。
他转身逆着人流挤向海关大厅,玻璃幕墙折射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透过排队长龙,看见苏清瑶正踮着脚和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比划,米色风衣下摆被空调风吹得猎猎作响。她胸前的工作证随着动作晃动,国际艾脉联盟研究员 的烫金字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这些是传统中药材,我们有完整的检疫证明。 苏清瑶的声音带着常年研究艾灸形成的温润,却在尾音处透出不易察觉的焦灼。林墨快步上前,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叠文件:这是美国 FDA 关于传统草药的临时准入批文,编号 2023-IMC-0712。
海关人员推了推金丝眼镜,纸张翻动声中,林墨注意到苏清瑶后颈细密的汗珠正顺着脊椎滑进衣领。三天前在实验室调试子午艾钟时,她也是这样专注到汗湿后背,3D 打印机的蓝光在她侧脸投下流动的光晕,墨哥,你看这个时辰刻度的凹槽深度,能不能再增加 0.3 毫米?
当海关终于放行,苏清瑶瘫坐在机场咖啡厅的皮椅上,抓起冰美式一饮而尽:再晚半小时,我们就赶不上下午的设备调试了。 林墨望向落地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圣安娜山脉在云层后若隐若现,突然想起出发前导师在电话里的叮嘱:这次论坛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一战,尤其是你们那个子午艾钟......
出租车驶上 110 号高速公路时,夕阳把道奇公羊的车身染成琥珀色。苏清瑶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飞速滑动,屏幕蓝光映亮她眼下的青黑:陈小雨刚发来消息,国内分会场的直播设备出了故障,现在改用备用方案 B。 她调出实时数据,过敏性鼻炎项目的对照组数据波动有点异常,可能和洛杉矶的花粉浓度有关。
林墨从背包侧袋摸出保温杯,枸杞在陈皮水中沉沉浮浮:先喝口安神茶,你已经连续 48 小时没合眼了。 保温杯的温度透过杯壁传递,苏清瑶恍惚想起昨夜在酒店房间,3D 打印机的嗡鸣与窗外好莱坞大道的霓虹交织,林墨戴着老花镜校准模型纹路的样子 —— 明明才三十出头,却总像个固执的老学究。
洛杉矶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在暮色中亮起,宛如倒扣的水晶宫。林墨站在安检处,金属探测门的红光扫过腰间时,他下意识护住西装内袋 —— 那里装着子午艾钟的核心芯片,储存着十年临床数据和算法模型。苏清瑶正在寄存处安置艾绒箱,浅灰色套装勾勒出她纤细的腰线,与三年前实验室里那个总穿白大褂的姑娘判若两人。
主会场前厅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各国专家介绍,林墨的目光停在 威廉?卡特教授 —— 斯坦福大学整合医学中心主任 的头像上。三年前在《柳叶刀》子刊的论战仿佛还在耳边,那位金发教授曾公开质疑:中医经络理论缺乏现代科学验证,所谓的子午流注不过是古代玄学。
紧张吗? 苏清瑶不知何时站到身边,递来薄荷糖的包装纸沙沙作响。林墨把糖含进嘴里,凉意驱散了些许焦虑:当年在实验室烧坏第七个艾灸温控器时,我就学会了和失败共处。 他想起那个暴雨夜,两人蹲在消防通道里吃泡面,雨水顺着窗缝渗入,在电路板上晕开细密的水痕。
推开主会场大门的瞬间,镁光灯如潮水般涌来。林墨的瞳孔微微收缩,看清座无虚席的会场里,各国学者的西装革履与阿拉伯长袍、和服交相辉映。前排贵宾席上,卡特教授正在翻阅会议手册,铂金钢笔尖在 基于 AI 的子午流注艾灸系统 标题处停顿。
第 3 排 17 座是世界卫生组织观察员。 苏清瑶的耳语带着淡淡茉莉香,右边第五个戴贝雷帽的是《自然》杂志记者。 林墨调整话筒高度时,指尖触到子午艾钟微缩模型的凸起刻度,那些用纳米级精度雕刻的十二地支纹路,此刻仿佛在皮肤上烙下温热的印记。
当 PPT 开始播放时,苏清瑶悄悄将笔记本电脑转向林墨,屏幕右下角陈小雨的弹幕像不断上涨的潮水:林哥加油!国内联盟学员都在看直播呢! 老教授们搬着小板凳占前排啦!针灸科王主任说要记笔记! 画面切换到国内分会场,年轻学员们举着 艾行天下 的横幅,针灸铜人模型在镜头里泛着古拙的光泽。
传统艾灸讲究 得气 ,这种主观感受曾被视为中医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林墨的声音通过环绕音响传遍会场,苏清瑶调出脑电波监测数据,但我们通过 3000 例临床实验发现,当子午流注时辰与穴位刺激精准匹配时,受试者大脑边缘系统的 γ 波强度提升 47%。
卡特教授突然举手,他的英式发音带着明显的质疑:如何证明不是安慰剂效应? 林墨示意苏清瑶播放视频,画面里,AI 算法控制的子午艾钟自动调整温度与时长,实时数据在屏幕上跳动:这是双盲实验,对照组使用的是外观相同的普通加热装置,而实验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