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尽,百草堂前的青石板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陈小雨背着装满宣传册的双肩包,手里举着块手绘的木牌,上面用彩色粉笔写着 “夏至节气灸义诊”,旁边画着个咧嘴笑的艾灸小人。“林医生,赵爷爷说社区活动中心八点开门,我们得提前去占位置!” 女孩的运动鞋踩在石板上,发出轻快的哒哒声。
石板缝里凝结的夜露被晨光折射出细碎的银芒,陈小雨蹲下身,用指尖蘸着露水在青石板上画了个小小的太极图。这是她跟着林医生学中医推拿时养成的习惯,总爱用随处可见的自然之物练习基本功。露水画出的阴阳鱼渐渐洇开,像极了记忆里老家池塘里泛起的涟漪 —— 那时奶奶总在夏至这天,用艾草煮鸡蛋给她当早饭。
小雨,把保温箱再检查一遍。 林秋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晨雾特有的湿润。这位四十岁出头的中医师正将针灸包仔细叠进牛皮箱,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专注而沉稳。他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泛黄的《黄帝内经》,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书签随着动作轻轻颤动。
陈小雨应了一声,拉开帆布包拉链。薄荷绿的保温箱里,二十个艾绒柱整齐排列,还冒着丝丝缕缕的热气。这些艾绒都是林医生亲自调配的,混合了蕲春三年陈艾、当归、川芎等药材,在夏至阳气最盛时施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想起昨夜加班捣制艾绒的情景,捣药臼与杵碰撞的声音,和窗外的蝉鸣织成了独特的夜曲。
突然,街角传来三轮车的铃铛声。卖豆腐脑的王大爷推着木车拐过来,白围裙上还沾着豆浆渍:小林大夫又要去义诊啦?我今早特意多熬了两锅,给你们带碗尝尝! 说着掀开保温桶,腾腾热气里飘出黄豆和卤水混合的清香。
林秋白连忙摆手:使不得使不得,您老留着做生意。 但王大爷已经麻利地盛了两碗,撒上虾皮、榨菜和葱花,夏至要吃热乎的!我这豆腐脑加了黄芪,补气提神正好。
陈小雨接过碗,瓷碗的温度透过指尖暖到心里。她望着木牌上的艾灸小人,忽然想起林医生说过的话:中医不仅是药方和银针,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此刻晨雾渐散,阳光给王大爷的白发镀上金边,这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温暖,不正是他们坚持义诊的意义吗?
正想着,手机在包里震动起来。陈小雨掏出一看,是社区网格员发来的消息:林医生,张阿姨听说你们来义诊,特意推迟了去菜市场的时间,说要第一个来做节气灸。 她把消息读给林秋白听,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欣慰。
这时,百草堂的卷帘门哗啦拉开,学徒小吴探出头:师父,药材都按您说的备好了,需要现在装车吗? 林秋白点头,转头对陈小雨说:你先去活动中心布置,我把这些药材送去义诊点,咱们路上见。
陈小雨背着包往社区走去,晨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过巷口的老槐树时,几个晨练的老人正在打太极。李奶奶看见她手里的木牌,笑着问:丫头,今天义诊能调理老寒腿不?我这膝盖一到阴雨天就疼。
当然能! 陈小雨停下脚步,从包里掏出宣传册,夏至是调理虚寒体质的最佳时机,林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施灸。您看,这里详细写了节气灸的好处...... 她一边讲解,一边比划着人体穴位,老人们围拢过来,晨练的队伍变成了临时的健康课堂。
等她赶到社区活动中心时,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赵爷爷正拿着喇叭维持秩序:大家别挤!按号排队,每个人都能看上! 见陈小雨来了,连忙招手:丫头,快把易拉宝支起来,宣传册发一发!
陈小雨刚把木牌挂好,就听见人群里传来惊呼。回头一看,只见林秋白推着装满药材和器械的手推车匆匆赶来,额头上沁着汗珠。他顾不上擦汗,立刻投入工作:小雨,帮我把脉枕拿出来。张阿姨,您先坐这边,我给您看看舌苔......
义诊现场渐渐热闹起来。艾灸的烟雾袅袅升起,混合着药材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陈小雨穿梭在人群中,给老人量血压、讲解艾灸注意事项,偶尔抬头望向忙碌的林医生。阳光透过活动中心的玻璃窗,照在他专注施灸的侧脸上,那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走过来,眼眶通红:医生,我家宝宝总咳嗽,吃药也不见好...... 林秋白轻声安抚:别着急,让我看看。 他用食指轻轻点按孩子的天突穴、肺俞穴,手法轻柔得像春风拂过。孩子原本不安的哭闹声渐渐平息,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跳动的艾火。
记住,小儿艾灸温度要控制好,时间不宜过长。 林秋白一边操作,一边给陈小雨讲解,夏至灸大椎穴,可以激发阳气,增强免疫力。 陈小雨认真记录着,突然明白为什么林医生总说 临床是最好的老师。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正是中医传承的精髓所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