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98章 手册反馈与传承新声

太极医道传承 第98章 手册反馈与传承新声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周二上午的图书馆,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阅览区,几个学生捧着书坐在桌前,手边大多放着张折叠的纸 —— 正是林辰他们制作的校园中医手册复印件。林辰刚走到书架旁找《本草纲目》,就听到有人轻轻喊他名字。

“林辰学长!” 一个穿浅蓝色外套的女生快步走过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手册复印件,脸上满是笑意,“我是临床系的小周,上周看了手册,用酸枣仁远志水泡着喝,还按了神门穴,这三天终于能睡够七个小时了,之前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上课总走神。”

林辰停下找书的动作,笑着点头:“能帮到你就好,是不是按手册里写的‘睡前一小时喝,少喝浓茶’做的?”

“对!” 小周把复印件展开,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小圈,“我还在失眠那页标了自己的情况,比如‘喝了三天见效,按穴位时酸胀感很明显’,想着要是有同学问,也能说说经验。”

这时赵天宇背着书包走进来,手里拿着个新的笔记本,看到小周手里的手册,主动走过来:“你是用了酸枣仁的方子吧?我昨天帮室友也试了,他加了点茯苓,说喝完胃不胀了 —— 我把这个‘加茯苓适合脾胃弱的人’记下来了,想着下次完善手册时加上。”

小周眼睛一亮:“我就是脾胃有点弱,上次喝了没加茯苓,偶尔会反酸,下次我也试试加一点!”

林辰接过赵天宇的新笔记本,上面除了之前的方子,还多了几页 “反馈记录”,比如 “3 月 12 日,帮室友治肩颈痛,羌活葛根水热敷三次见效,室友体质偏寒,加了生姜片”“3 月 13 日,小周用酸枣仁方,无茯苓略反酸”,字迹比之前更工整。

“你记录得真详细,” 林辰把笔记本还给他,“这些反馈正好能帮咱们完善手册,比如在每个方子下面加‘体质提示’,像脾胃弱的加茯苓,体质寒的加生姜,这样大家用着更安全。”

赵天宇点点头,掏出笔:“我早上还问了张教授,他说‘中医讲究辨证,就算是小方子,也得看体质’,比如治风湿腿痛的桂枝水,阴虚的人要少放桂枝,不然容易上火,这个也得加上。”

两人聊完,决定去中药园采点新鲜的酸枣仁 —— 手册里写的是干品,有同学问能不能用鲜品,他们想亲自试试效果。刚走出图书馆,就看到苏晓冉拎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着刚从食堂拿的山药。

“林辰!赵天宇!” 苏晓冉跑得有点喘,“食堂刘阿姨说,用手册里的山药粥加莲子,喝了五天,脾胃舒服多了,之前吃点凉的就胃痛,现在居然能吃半个苹果了!她让我带点新鲜山药,说咱们要是采药材,累了可以煮粥吃。”

胖子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张纸条,上面记着好几行字:“这是大家的反馈!有三个同学用了羌活葛根方治肩颈痛,两个见效,一个说没效果 —— 后来问了才知道,他是因为总低头看手机,敷完药又接着玩,没注意休息,我都记下来了,下次完善手册要加‘调理期间少低头’的提醒。”

四人一起往中药园走,路上遇到不少同学跟他们打招呼,有的还举着手册复印件问问题,林辰和赵天宇都耐心解答,苏晓冉则把大家的新问题记在纸条上,胖子偶尔还会插一句 “我妈之前也这样,得这么弄”,引得大家笑起来。

中药园里的酸枣仁苗已经长到膝盖高,叶子绿油油的,林辰蹲下来,小心地摘了几颗成熟的酸枣,剥开壳取出里面的仁:“鲜酸枣仁比干品温和,适合体质敏感的人,咱们煮水试试,要是效果好,就加到手册里。”

赵天宇掏出小本子,一边记一边问:“鲜品和干品的用量一样吗?比如干品一次五克,鲜品是不是要多放些?”

“应该要多放两倍,” 林辰想了想,“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鲜药药力浅,干药药力浓’,之前煮鲜葛根时,用量就是干品的两倍,这个规律应该适用。”

正说着,身后传来脚步声,张教授背着帆布包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张泛黄的纸 —— 是《本草纲目》里 “酸枣仁” 章节的手抄件。“你们在试鲜酸枣仁?” 张教授走到畦边,把手抄件递过来,“这里写着‘鲜酸枣仁煮水,加少量蜂蜜,安神不伤胃’,正好适合脾胃弱的人,你们可以加到手册的‘失眠方’里。”

林辰接过手抄件,上面的字迹是张教授亲笔写的,还标了重点:“鲜品宜现采现用,不宜久放,否则药力散。” 他心里满是感激:“谢谢张教授,我们正愁不知道鲜品的用法,有这个就清楚了。”

张教授蹲下来,看着赵天宇手里的反馈记录,眼里闪过赞许:“你们能收集反馈、根据体质调整方子,比很多刚接触中医的人做得好。其实传承中医,不只是记方子,更是记‘人’——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法用量就得调整,这才是中医的精髓。”

赵天宇把笔记本递过去:“教授,我们想在手册里加‘体质辨识’部分,比如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胃弱、是不是体质寒,您觉得可行吗?”

“当然可行,” 张教授翻了两页笔记本,“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比如‘脾胃弱的人平时容易腹胀、大便稀’‘体质寒的人手脚凉、怕冷’,这样大家一看就懂,不用记复杂的理论。”

几人在中药园里忙了一上午,采了鲜酸枣仁、鲜葛根,还摘了点薄荷 —— 有同学说夏天快到了,想知道怎么解暑,他们想试试薄荷配菊花的方子。中午的时候,大家在中药园的石桌上煮了山药粥,加了刘阿姨给的莲子,还泡了鲜酸枣仁水,味道清甜,喝下去胃里暖暖的。

“我刚才收到小周的消息,” 苏晓冉看着手机,“她说加了茯苓的酸枣仁水喝着很舒服,没有反酸了,还说要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宿舍的同学。”

胖子喝着粥,笑着说:“咱们不如组织个‘中医小课堂’,每周在图书馆开一次,专门给大家讲手册里的方子,还有体质辨识的方法,这样大家有问题能当场问,多方便。”

赵天宇立刻点头:“我可以负责讲穴位!上次画的穴位图,还能做成 ppt,投影给大家看,比光说清楚多了。”

林辰看着大家热闹讨论的样子,心里很暖。他掏出笔记本,写下:“校园中医手册不是终点,是起点 —— 收集反馈、调整方子、开小课堂,都是让中医走进生活的方式;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接力。”

写完,他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意。阳光落在石桌上,粥碗里的热气轻轻飘着,中药园里的酸枣仁苗在风里轻轻晃。张教授看着他们,笑着说:“你们这股劲头,就是中医传承需要的‘新声’—— 把老智慧用新方式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受益,这才是传承真正的意义。”

下午的时候,他们在图书馆贴了 “中医小课堂” 的通知,写着 “每周四下午三点,图书馆 302 室,讲解日常调理方子与体质辨识”。刚贴上去,就有不少同学围过来,有的说要参加,有的还主动问能不能帮忙整理资料。

林辰看着围在通知前的人群,突然明白,之前张教授说的 “传承微光”,其实已经慢慢汇聚 —— 是小周手里皱巴巴的手册复印件,是赵天宇记满反馈的笔记本,是苏晓冉手里的问题纸条,是胖子嘴里 “我妈也这样” 的家常话,更是大家眼里对健康的期待、对中医的认可。

夕阳西下时,四人一起把采来的鲜药材整理好,装在小袋子里,准备下次小课堂分给大家。赵天宇看着手里的鲜酸枣仁,笑着说:“以前觉得中医很遥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身边的山药粥里,在随手摘的酸枣仁里,在帮同学解决小毛病的过程里。”

林辰点点头,望向远处的教学楼 —— 那里有他们贴的手册,有即将开讲的小课堂,更有传承下去的希望。他知道,这本小小的手册,这场热闹的小课堂,只是开始,往后还有更多温暖的故事,等着他们和更多人一起,在校园里、在生活里,慢慢书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