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政治上的,其节奏从来不是均匀的狂轰滥炸。它是由一系列激烈的爆发点和其间至关重要的、相对平静的间歇期所组成。真正的战略家,不仅懂得如何在爆发点倾泻力量、摧毁敌人,更善于利用那些短暂的间歇期——喘息之机——来恢复元气、巩固阵地、积蓄力量,为下一轮更猛烈的爆发做好准备。对于陆少华而言,伊莎贝拉在墨西哥城奇迹般争取到的这三周时间,就是这样的黄金窗口。这不是休战,而是战争的另一种形态,一种无声却同样致命的竞赛:看谁能更快地舔舐伤口,重整旗鼓。
陆少华站在“龙宫”地下指挥中心的巨大战术板前,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资源点和时间节点。这三周,被他精确地分割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验收标准。
第一阶段(第1-5天):紧急恢复与加固。
核心任务:医治伤员,修复据点,补充最低限度的弹药和给养。
“屠夫”卡洛斯负责军事层面。他带着重新集结的“龙族”队员,像不知疲倦的工蚁,日夜不停地加固各个据点的防御工事,布设新的诡雷和预警装置,将上次战斗中暴露的弱点一一补强。从俄罗斯人那里获得的重武器被迅速分发下去,队员们争分夺秒地熟悉这些新“玩具”的性能和操作。
与此同时,陆少华亲自巡视了每一处受伤队员的安置点。他不仅提供最好的医疗资源(通过赫克托的私人医生网络),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到场,与每一个伤员交谈,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贡献。这种无声的关怀,比任何奖金都更能凝聚人心。一名腹部中弹、刚刚脱离危险的队员挣扎着想坐起来,陆少华轻轻按住他,只说了一句:“活着,就是最大的功劳。我需要你下次还能跟我一起冲锋。” 这句话很快在队伍中传开,士气为之大振。
第二阶段(第6-12天):整合与扩张。
核心任务:消化新盟友,打通新渠道,将潜在的助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伊莎贝拉负责外交与资源整合。她与华人商会王会长紧密对接,那笔“社区安全基金”迅速到位。第一批经过严格筛选的华人青年,拿着合法的安保公司合同,开始接受“龙族”老兵的秘密训练。他们将成为一支隐藏在民间、关键时刻能发挥奇效的后备力量。
与俄罗斯“战斧”的港口共管协议正式启动。大伊万派来的“物流监理队”(实为一支精悍的武装小队)抵达蒂华纳港。陆少华派出李俊(幽灵)带领的技术小组与之对接,迅速掌握了港口的监控系统和部分调度权。这条海上通道的初步打通,意味着未来的人员和物资输送多了一条相对安全的路径,战略意义巨大。
陆少华则亲自处理了与**警察奥尔蒂斯的关系。他没有只是等待对方提供“绿色通道”,而是主动设计了几套利用警方巡逻规律进行掩护的运输方案,交给奥尔蒂斯去“执行”。这让奥尔蒂斯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提供便利,而是在主动参与一项“伟大事业”,进一步绑紧了他的利益链条。
第三阶段(第13-19天):训练与情报。
核心任务:高强度演练新战术,精准刺探敌方动向。
有了新的装备和人员补充,陆少华下令开展一轮近乎残酷的高强度实战演练。他将队伍分成红蓝双方,在模拟的城镇环境中进行对抗演习,重点演练巷战、突袭、反伏击以及新重火力的协同应用。他自己也全程参与,时而担任指挥,时而作为突击手,与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吃住都在训练场。这种身先士卒的态度,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训练热情和战术水平。
同时,他撒出去大量的情报网。华商会的伙计们、重新开业的服务员玛丽亚、甚至一些被收买的街头混混,都成了他的眼睛和耳朵,密切关注着蒂华纳城内任何与锡那罗亚相关的风吹草动。“幽灵”李俊则带领他的小组,日夜不停地尝试破解截获的通讯信号,分析卫星图像,试图找出海湾集团主力队伍的集结地和可能的进攻路线。
第四阶段(第20-21天):最后的准备与心理建设。
核心任务:战前动员,检查每一个细节,让所有人进入临战状态。
最后两天,陆少华停止了所有大规模训练,让队员们充分休息,保养装备。但他自己却更加忙碌,他逐一检查每一个据点的防御准备,测试每一条通讯线路,清点每一个弹药库的库存。他像一台精密计算机,核查着所有数据,不容许任何疏漏。
在最后一天的傍晚,他将所有核心成员和小队负责人召集到“龙宫”地下室。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他只是平静地站在众人面前,目光扫过每一张或坚毅、或紧张、或充满战意的脸。
“我知道,这三周,大家都很累。”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流的汗,是为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少流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