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谷的黎明,来得格外早,也格外刺眼。惨白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泼洒在无垠的沙地与农田上,将那座孤零零的废弃看守屋烤得如同一个蒸笼。屋内,王强和赵明,以及五名“龙牙”队员,正经历着他们潜入美国后第一个完整的白天,一种与蒂华纳截然不同的、令人窒息的氛围开始悄然弥漫。
第一节:无所不在的“眼睛”
“强哥,不对劲。”赵明的声音透过骨传导耳机传来,带着一丝罕见的紧绷。他面前的六块屏幕正同时闪烁着各种数据流和监控画面。“这里的公共监控密度,远超蒂华纳。几乎每个十字路口、每个加油站、甚至很多农场入口,都有高清摄像头。而且……信号扫描显示,这片区域的无线信号监听基站数量异常多,覆盖频段极广。”
王强凑近屏幕,看着赵明调出的一个实时街景画面。那是卡利科小镇的主街,阳光明媚,车辆稀疏,行人寥寥。但放大画面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电线杆上、商店屋檐下,一个个黑色的摄像头如同冰冷的复眼,静静地注视着一切。
“不仅仅是政府的天网,”赵明切换画面,指向几个隐藏更好的广角镜头,“很多是私人安装的,农场主、商店老板……他们似乎对监控有种偏执的热爱。我们的人只要进入这些区域的覆盖范围,就有被记录的风险。”
这与蒂华纳截然不同。在蒂华纳,混乱本身就是最好的掩护,你可以消失在嘈杂的市集和曲折的小巷里。但在这里,空旷和寂静反而成了敌人,任何不属于这片土地的移动物体,都可能在监控屏幕上显得格外突兀。
“改变策略。”王强立刻下令,“白天非必要不外出。所有外部侦查和情报收集,全部推迟到夜间进行。阿明,能不能干扰或者暂时屏蔽这些摄像头?”
“大面积干扰容易暴露,会立刻引来巡警。”赵明摇头,“但可以尝试定位其信号传输线路,进行精确的、短暂的节点干扰,为我们的人创造时间窗口。不过这需要时间分析和测试。”
第一个文化冲击:在这个看似自由开放的国度,技术的“老大哥”正以另一种方式无处不在,编织着一张难以察觉的巨网。
第二节:当“低调”成为“高调”
下午,王强决定亲自进行第一次近距离侦察。他换上了一身在美国沃尔玛就能买到的工装服,开着一辆毫不起眼的旧皮卡,扮演成一个寻找零活的墨西哥裔工人,前往卡利科小镇购买补给,并顺路观察边境巡逻站。
小镇安静得让人心慌。街道宽阔整洁,车辆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当他停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时,旁边一辆校车上的金发孩子们正好奇地、毫不掩饰地盯着他看。几个坐在路边咖啡馆的白人老人,也投来审视的目光——不是黑帮分子那种充满敌意的打量,而是一种带着距离感的、平静的观察,仿佛在判断这个陌生的拉丁面孔是否属于这里。
王强保持着镇定,但手心微微出汗。在蒂华纳,他混迹于人群中可以像水滴融入大海。但在这里,他这张亚洲面孔,以及刻意模仿的、略带口音的西班牙语(他伪装成墨裔),在这种几乎全是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小镇核心区,反而成了一种醒目的“异类”。他感受到的不是枪口的威胁,而是一种无形的、基于种族和社区认同的排斥感。
在一家便利店购买瓶装水和快餐时,收银的白人老太太虽然礼貌,但眼神中的警惕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让王强感到极其不适。这种“文明”的疏离,比直接的敌意更难应对。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刚刚离开便利店,一辆车身上印着“US Border Patrol”(美国边境巡逻队)的雪佛兰萨博班SUV就慢悠悠地驶过店门口,车内的两名巡逻队员戴着墨镜,目光如同扫描仪般扫过街面,在王强的皮卡上短暂停留了一秒,才加速离开。
没有盘问,没有检查,但那种例行公事的、强大的威慑力,已经足以让任何心中有鬼的人脊背发凉。
第三节:“规矩”的陷阱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赵明遭遇了另一种麻烦。他尝试通过网络渗透进入当地警局的非加密通讯系统,过程异常顺利,美国的许多基层执法通讯缺乏高级别加密。然而,就在他试图下载一些过往的巡逻日志时,触发了系统一个他未曾预料到的、极其简单的警报机制——异常流量访问来自非授权IP段。
几乎在警报触发的一分钟内,赵明通过监听警方频道听到了一段对话:
“指挥中心,这里是7David5,收到网络安全提示,卡利科图书馆公共Wi-Fi节点有异常数据请求,指向我们的服务器。可能是哪个大学生的恶作剧,需要我们去看看吗?”
“7David5,收到。例行检查一下,记录在案即可。”
赵明立刻切断了连接,清除了所有临时日志,背后惊出一身冷汗。他没想到对方对于这种低级别的、看似无关紧要的试探,也会有如此迅速和标准的响应流程。这不是某个**警察的贪腐或懒惰,而是一整套成熟、高效、且被严格遵守的体系在运作。在这里,破坏“规矩”会立刻引发机制性的反应,而不是个人的、可以收买的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