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先生,这边请。”
赵刚脸上挂着温和而公式化的笑容,伸手指了指前方一排用木头和夯土建成的巨大仓库。
“这里是我们独立团三营的后勤补给点。条件简陋,让您见笑了。”
美国记者约翰·史密斯,代号鹰眼,扶了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蓝色眼睛里闪过一丝精光。
“政委先生太客气了。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下,能有如此规模的补给点,已经是一个奇迹。”
他的语气充满了赞叹,但他的大脑却像一台精密的分析仪器,飞速运转。
仓库门口,一队队士兵正在领取物资。
他们的步伐整齐,纪律严明,脸上没有国统区士兵常见的麻木和菜色。
每个人都领到了一袋鼓囊囊的,看起来像是精米或者白面的东西。
还有大块的腊肉和成捆的蔬菜。
史密斯不动声色地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这些物资,足以让任何一支**主力部队眼红。
但他知道,这些只是表面。
赵刚想让他看到的,是八路军的富足和民心所向。
而他要找的,是支撑起这一切的,那个看不见的根源。
“政委先生,我注意到你们的士兵,精神状态非常好。”史密斯一边走,一边貌似随意地问道,“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充足的食物吧?”
赵刚笑了。
这个问题,他昨天已经回答过一遍。
“史密斯先生,我依然是那个答案。当一个人找到了为之奋斗的信仰,精神的力量,就能超越物质的局限。”
又是这套理论。
史密斯在心里冷哼一声。
信仰不能从石头里变出钢筋混凝土,也不能让卡车载重翻倍。
他不再追问,只是举起相机,对着忙碌的士兵和堆积如山的物资拍了几张照片。
动作很专业,角度刁钻,总能将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囊括进去。
比如仓库地基边缘露出的,明显是高标号混凝土的灰色角。
比如远处地面上,被重型卡车压出的深深辙印。
就在他假装调整焦距,视线扫过一个角落时,他的瞳孔猛地一缩。
那是一个堆放杂物的角落,立着几个半满的垃圾桶。
其中一个桶里,一个墨绿色的扁平铁盒,在一堆烂菜叶和废纸中,格外显眼。
那个铁盒的形状,他太熟悉了。
更重要的是,铁盒上印刷的,是密密麻麻的,他能看懂的西里尔字母。
俄文!
史密斯的心脏,开始加速跳动。
他若无其事地转身,走到旁边一堆码放整齐的军装前。
“政委先生,你们的军服,质地很不错。”
他一边说着,一边弯下腰,装作仔细研究布料的样子。
身体恰好挡住了陪同人员王凯的视线。
就在这一瞬间,他左手闪电般地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微型相机,对着那个垃圾桶,无声地按下了快门。
“咔哒。”
声音轻微得可以忽略不计。
做完这一切,他直起身,脸上依然挂着职业性的微笑。
“看来,你们的工业水平,远比我想象的要高。”
赵刚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史密斯在心里,已经将这句话自动过滤。
大脑正在疯狂分析刚才那一瞥获得的信息。
那个罐头盒,不是普通的军用罐头。
从形状和包装看,极有可能是产自里海的黑鱼子酱。
在华盛顿,那也是顶级宴会上才能见到的奢侈品。
鱼子酱,出现在八路军的后勤补给点?
这简直比在这里发现一艘航空母舰还要荒诞!
除非……
它不是给普通士兵吃的。
它是特供给某位,或者某几位身份尊贵,且习惯了这种口味的……苏联人。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成型。
苏联人,已经在这里扎下了根。
而且,他们的地位极高,高到能在这里享用特供的鱼子酱!
接下来的参观,史密斯变得有些心不在焉。
直到他们走进一间战士的宿舍。
宿舍里窗明几净,被褥叠得像豆腐块。
两个年轻的战士,正坐在一张床边,似乎在为什么事情争论,声音压得很低。
看到赵刚和史密斯进来,他们立刻站了起来,敬礼。
“政委好!”
“你们在聊什么?这么热闹。”赵刚笑着问道。
一个看起来比较憨厚的战士,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报告政委,俺……俺在跟二牛学说洋话。”
“哦?”赵刚来了兴趣,“学的什么?”
那个叫二牛的战士,看起来机灵一些,他挺起胸膛,清了清嗓子,用一种蹩脚又带着炫耀的口吻说道。
“乌拉!达瓦里希!”
说完,他还得意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同伴。
陪同的宣传干事王凯,立刻笑着解释道:“史密斯先生,他们是从前几天打扫战场时,缴获的一些宣传品上学来的词,觉得好玩,瞎起哄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