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沉舟现世
殑伽河支流的晨雾还未散尽,浑浊的水面下突然传来闷雷般的震动。起初只是几处淤泥翻涌,黑褐色的泥浆裹着水草浮出水面,转眼便连成横贯河面的浊浪带。“轰隆——”一声巨响,河心处的水面骤然隆起,三百具裹满淤泥的唐军战船残骸如巨兽骸骨般破水而出,船板上的铜铆钉在初升烈日下泛着暗绿光泽,“贞观十七年将作监造”的阴刻铭文虽被淤泥侵蚀,却仍能辨出遒劲的刻痕,像是在烈日下灼烧着某种被遗忘的秘密——那是《卫公兵法》失传百年的“水战篇”曾存在的印记。
王玄策身着玄色锦袍,腰间悬挂着太宗亲赐的金鱼符,立于河岸的青石上。他目光锐利如鹰,死死盯着那些浮出水面的战船残骸,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去年使团二十七人血染天竺王庭的场景仍在眼前,刀锋划破皮肉的刺痛、同僚临死前的嘶吼,还有他与蒋师仁踏着血泊逃出时,身后冲天的火光,每一幕都像烙铁般烫在心头。如今他率从吐蕃借来的一千二百骑兵、泥婆罗驰援的七千精锐,共计八千余骑复仇而来,却在殑伽河前陷入困境——天竺水军扼守河面,战船沿江巡逻,若无水师接应,骑兵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难渡此天堑。
“王正使!”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蒋师仁一身银甲,肩扛长近丈的陌刀,甲胄上的血污还未洗净,那是昨日突袭天竺前哨时留下的痕迹。他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探马回报,天竺水军主力已在下游三十里处集结,若我军今日无法渡河,待其援军赶到,恐难再有良机。”
王玄策抬手示意他起身,目光仍未离开那些战船残骸:“蒋校尉可知,这些沉船为何偏偏在此刻浮出?贞观十七年,正是李靖公督造水师之时,据传他曾将《卫公兵法》水战篇要义刻于战船隐秘处,只可惜当年征高句丽后,水师战船多沉没于海外,水战篇也自此失传。”
话音未落,王玄策脚踝处突然传来一阵灼热。他低头看去,那道当年随使团出使时,太宗亲赐的断足金线——实则是用西域寒铁混合金丝锻造的信物,竟自行挣脱束带,如活物般刺入水中。金线入水的瞬间,河面骤然平静,原本散落的战船残骸开始微微震动,船板残片顺着金线的牵引,缓缓向河心聚拢。阳光穿透水面,金线在水中折射出金色光带,将三百具沉船的残片串联成网,不过半柱香的时间,一幅完整的楼船复原图便在河面显现——楼船分三层,下层设桨舱,中层置弩炮,上层立望楼,甚至连船舷两侧的防撞木、甲板上的拴马桩都清晰可见,仿佛当年的大唐楼船正重现河面。
蒋师仁看得目瞪口呆,随即握紧手中陌刀,沉声道:“王正使,末将去探探这沉船虚实!”说罢,他纵身跃起,银甲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陌刀带着破空之声劈向最近的一具船骸。刀锋触碰到船板的刹那,没有预期中的木屑飞溅,反而传来“铛”的一声脆响,像是金属相撞。蒋师仁手臂一麻,陌刀险些脱手,他定神看去,船骸的断口处竟震出数十根密封的铜管——铜管长约尺许,两端用红铜封口,表面刻着细密的云纹,显然是当年特意封存的物件。
“快取一根来!”王玄策高声喊道。蒋师仁俯身拾起一根铜管,用陌刀刀尖挑开封口,里面裹着一卷泛黄的麻布,展开后竟是一张张墨色图纸,图纸上用朱笔标注着“弩炮设计图”“绞车结构图”等字样,线条精细,连弩箭的尺寸、炮架的榫卯结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正是当年唐军水师配备的重型弩炮图纸,也是如今渡河作战最急需的装备。
就在众人惊叹之际,天空突然掠过一道金光。众人抬头,只见一尊铜佛残核从上游飘来——那是去年天竺军队劫掠佛寺时,被打碎的佛像残片,不知为何竟顺着河水漂到此处。铜佛残核径直飞入图纸,佛身残留的暗红色汁液(当地人称之为“佛血”,实则是佛像内部镶嵌的朱砂与铜锈混合而成)滴落在图纸上,瞬间将墨色线条染成金色。诡异的一幕发生了:图纸上的三弓床弩图案突然脱离纸面,在空中化作立体的构件,弩臂、弓弦、绞车依次显现,仿佛有无形的工匠在虚空之中组装,不过片刻,一架丈高的三弓床弩便稳稳落在河岸,弩槽内还残留着金色的光纹,仿佛随时能射出穿云箭。
“这……这是神迹啊!”泥婆罗骑兵中有人惊呼,随即跪倒在地,双手合十。吐蕃骑兵虽素来勇猛,见此情景也不禁面露敬畏。王玄策却目光凝重,他走到三弓床弩旁,指尖抚过冰冷的弩臂,突然指向河面:“你们看天竺战船的龙骨!”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不远处几艘天竺战船正仓皇后退,阳光照射下,战船的龙骨清晰可见——那根本不是天竺常用的柚木,而是唐军战船特有的铁力木,每根木料上都刻着细小的文字。蒋师仁取来望远镜细看,不由怒喝出声:“是阵亡将士的籍贯!‘陇右道秦州李三’‘河东道并州王五郎’……这些都是当年沉没战船的桅杆,竟被天竺人拆来做了龙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