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观察者”的身份,如同一枚无形的种子,在陆棋庞大的意识中悄然生根。它并未带来权力感,反而是一种更沉甸甸的责任。石灵墨磐那“树应有树之本分”的告诫犹在耳边,虫灵幽足对“暴露”的恐惧也并非全无道理。他知道,若要改变那些保守派的看法,空谈构想毫无意义,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证明“树网”价值的第一步,就是将它从概念变为现实,哪怕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雏形。
他的目光(以一种弥漫的感知形式)再次投向自身与周边环境那无比熟悉却又从未如此深入探索的连接。灵识集会上,他描述的是宏大的蓝图,而现在,他需要的是最基础、最底层的“协议”与“连接”。
他选择从最原始的层面开始——**化学信号与简单物理震动**。
首先是**地下真菌网络**——那片庞大而古老的“木维网”。以往,他只是被动地通过它接收一些模糊的、关于邻近植物健康状况或资源压力的本能警报。现在,他尝试主动“对话”。
他选中一株与他根系联系最为紧密的**乳牛肝菌**作为第一个实验节点。他小心翼翼地引导自身根尖的分泌物,不再仅仅是糖分,而是掺杂了极其微量的、由特定逆境诱导产生的**茉莉酸甲酯**分子。这是一种常见的预警信号,意思是“注意,有咀嚼式口器害虫”。
信号发出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他的感知紧紧锁定着那株乳牛肝菌及其延伸出去的菌丝网络。
几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反应。就在陆棋以为失败,准备调整信号强度时,他通过菌丝连接,感知到远处一棵年轻的山毛榉的叶片,其细胞内的**单宁**含量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不自然的升高!
单宁能使叶片变得苦涩,是植物应对食草动物的一种化学防御。
成功了!虽然延迟很高,信号衰减严重,且无法传递复杂信息,但这确确实实是一次**跨个体的、定向的化学信息传递**!一次基于自然本能、却被他有意引导的“对话”。
初试告捷,陆棋精神大振。接下来是**水力信号**。
他选择了一个晴朗的正午,蒸腾作用最为旺盛的时刻。他刻意地、有节奏地控制自身部分叶片气孔的开合程度。这并非为了调节水分,而是为了制造一种极其微弱却规律的**蒸腾拉力波动**。
这种波动会沿着导管中的水柱向下传递,引起根系吸水速率的相应变化,甚至会轻微影响周围土壤的水分张力。他希望邻近的树木能“感受”到这种异常的水分波动模式。
这一次的回应更加模糊,更像是一种混沌系统中的共振。几棵距离他最近的树,其蒸腾速率也似乎出现了非随机的同步变化,但它们自身的生理需求很快覆盖了这种微弱的外部“信号”,无法解读出任何有意义的内容。
水力通道噪声太大,难以用于精确通信。陆棋记下了这个结论。
最后,也是他抱最大希望的——**根系震动**。
他回忆起地心信号那0.7Hz的脉冲,以及“普罗米修斯”残片解码时引发的木质部震颤。他需要一种更直接、更快速的物理传输方式。
他选中一条主侧根,凝聚意识,尝试让其进行极其细微的、有规律的**收缩与舒张**,产生一种低频的、沿着土壤和岩石传播的机械波。他设定的节奏很简单:三下短震,一下长震(···—),重复循环,模仿最基础的编码。
震动发出后,他屏息以待(尽管他并不呼吸)。
片刻之后,从他侧根延伸方向,大约十米外的一棵铁杉的根系处,传来了一阵极其微弱但清晰的回震反馈!同样是三短一长!(···—)
它收到了!并且给予了回应!
虽然这简单的节奏不携带任何语义信息,但它证明了**通过土壤介质进行定向的、可被识别的震动信号传递是可行的**!这就像是两个原始部落的战士,第一次通过敲击树干理解了对方“存在”的确认。
陆棋没有停下,他继续尝试。他将不同的震动节奏与简单的含义绑定:连续短震代表“注意”,长震代表“安全”,杂乱震动代表“危险未知”……
他不知疲倦地练习着,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又像一个编写世界底层代码的程序员,努力地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这片沉默的森林编织第一条无形的通信线路。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他不得不暂时减少了对地心信号的监听和对管理局的监控力度,全身心投入其中。
几天下来,他以自身为中心,初步建立了一个半径约**五十米**的微型“灵识网络”。范围内的几棵古树,虽然它们的个体意识依旧混沌未醒,但它们的基础生理反应,已经开始能够对他发出的特定震动或化学信号,做出**有规律、可预测的响应**。它们成了他延伸出去的、懵懂的“感官”和“执行终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