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村庄被一层金黄包裹,田埂上的玉米秆举着饱满的穗子,风一吹就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催促村民们赶紧收割。村头的大喇叭一早便响了起来,村支书浑厚的声音传遍每个角落:“各位乡亲,这几天天气好,咱们组织集体秋收,各家各户抓紧时间,别等下雨把粮食泡了!”
苏青刚把晓雨送到幼儿园,听到广播就加快了脚步。路过李婆家时,她特意拐进院子——李婆今年六十多了,儿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老人,往年收玉米都要请人帮忙,今年村里组织集体秋收,可她还是早早地扛着小镰刀,在玉米地里慢慢挪动,身影在金黄的玉米秆间显得格外单薄。
“李婆,您怎么自己下地了?这么多玉米,您啥时候才能收完啊?”苏青快步走进地里,接过李婆手里的镰刀,看着她额角的汗珠,心里一阵发酸。
李婆直起腰,捶了捶僵硬的后背,笑着说:“苏青啊,我想着早点收完,免得给大家添麻烦。可这老骨头不争气,割了半天才收了一小捆。”她望着眼前成片的玉米地,眼神里满是焦急,“天气预报说后天可能下雨,要是收不完,今年的收成可就毁了。”
苏青顺着李婆的目光看去,金黄的玉米穗在阳光下泛着光,可地里只有李婆一个人的身影。她心里忽然有了主意,对李婆说:“李婆,您先歇着,我帮您割。等会儿我再去跟其他乡亲说说,大家互相帮忙,肯定能在下雨前收完。”
“这怎么好意思呢?大家都有自己的地要收……”李婆话还没说完,苏青已经拿起镰刀,弯腰割了起来。她的动作利落,左手抓住玉米秆,右手的镰刀轻轻一勾,玉米秆就应声倒地,再随手把玉米穗掰下来,扔进身后的竹筐里,不一会儿就割出了一片空地。
李婆看着苏青忙碌的身影,眼眶慢慢红了,只能在一旁帮忙捡拾玉米穗,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
苏青一边割玉米,一边想着怎么号召大家互助。她知道,村里有不少人家都有困难——张婶家虎子还小,老周的伤刚好不能干重活;陈姐家只有她一个劳动力,还要照看上学的闺女;还有几户老人家里,孩子都在外地,收玉米全靠自己。要是大家各顾各的,不仅效率低,还可能赶不上天气。
割完李婆家半亩地的玉米,苏青擦了擦汗,提着竹筐往村头的打谷场走——那里是村民们集中晾晒粮食的地方,这会儿肯定有不少人在。果然,远远就看到刘嫂、陈姐、张婶他们都在,有的在翻晒玉米,有的在捆玉米秆,热闹得很。
“大家先停一停,我有个事跟大家说!”苏青走上前,清了清嗓子,“刚才我去李婆家的地里,看到她一个老人割玉米,半天也没收多少,还担心后天下雨毁了收成。咱们村里还有不少人家跟李婆家一样,劳动力不够,要是各顾各的,肯定赶不上天气。我想着,咱们不如互相帮忙,先帮劳动力少的人家收,再收自己家的,这样既快又能保证大家的收成,你们觉得怎么样?”
刘嫂第一个响应:“我同意!我家老周的伤刚好,本来我还愁收不完呢,大家一起帮忙,肯定快!”
陈姐也跟着说:“是啊,我家就我一个人,要是大家能帮我,我肯定也帮大家!”
张婶更是积极:“苏青说得对!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咱们先帮李婆、王大爷他们这些老人收,再收咱们自己家的,保证在下雨前收完!”
其他村民也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很快就分好了组——年轻力壮的负责割玉米、搬玉米穗;妇女们负责掰玉米、捆玉米秆;老人和孩子们则负责把玉米穗运到打谷场晾晒。大家分工明确,干劲十足。
苏青带着一组人先回到李婆家的玉米地。刘嫂、老周、张婶的丈夫都来了,他们手里的镰刀飞快地舞动着,玉米秆“唰唰”地倒地,不一会儿就把剩下的玉米地割完了。李婆在一旁看着,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地给大家递水、递毛巾。
“李婆,您别忙了,坐着歇会儿就行!”苏青接过李婆递来的水,笑着说,“咱们人多,很快就能收完,您放心吧!”
李婆点了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忙碌的村民们,心里满是感激。她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困难,竟然引来这么多乡亲帮忙,这份温暖,比什么都珍贵。
收完李婆家的玉米,大家又马不停蹄地去了王大爷家。王大爷今年七十多了,儿子在城里打工,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看到村民们浩浩荡荡地来帮忙,王大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给大家作揖:“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你们真是好人啊!”
“王大爷,别客气,咱们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苏青笑着说,拿起镰刀就带头割了起来。
村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割玉米的、掰玉米的、运玉米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没有一个人喊累。田埂上,大家的笑声、说话声、玉米秆的“唰唰”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丰收之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