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带着几分凉意,吹得院墙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苏青刚把最后一批布娃娃打包好,准备明天给城里的商贩送过去,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刘嫂带着哭腔的声音传了进来:“苏青,苏青你在家吗?求求你,快帮帮我!”
苏青心里一紧,连忙放下手里的打包绳,快步跑去开门。只见刘嫂头发凌乱,衣服上还沾着泥土,眼睛又红又肿,脸上满是焦急和绝望,看到苏青,一下子就瘫软在地,哭得说不出话来。
“刘嫂,你别急,先起来,有话慢慢说!”苏青赶紧扶住刘嫂,把她扶到屋里的椅子上,又给她倒了杯热水,“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你慢慢说,咱们一起想办法。”
刘嫂接过水杯,双手不停地发抖,热水洒出来烫到了手也没察觉,她哽咽着说:“苏青……我家老周……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了……现在躺在工地的工棚里,老板只给了5块钱,说不管了……我……我没钱带他去看病,这可怎么办啊……”
说到最后,刘嫂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失声痛哭。苏青的心也跟着揪紧了——刘嫂的丈夫老周是个老实本分的汉子,为了给家里多赚点钱,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的工地干活,没想到竟然出了这种事。5块钱连买药都不够,更别说去县城看病了。
“刘嫂,你别哭,哭解决不了问题。”苏青轻轻拍着刘嫂的背,语气坚定,“老周的伤不能耽误,必须尽快去县城的医院看。钱的事你别担心,我这里有,你先拿去用。”
说着,苏青转身走到里屋,打开床头的木箱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布包——这是她这几个月做手工攒下来的钱,本来打算给孩子们买新衣服和课本的,现在救人要紧,其他的事都可以往后放。她数了数,一共23块5毛钱,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塞进刘嫂手里:“这里有23块5毛,你先拿着,赶紧带老周去县城的医院。要是不够,咱们再想办法。”
刘嫂看着手里的钱,又看着苏青,眼泪流得更凶了:“苏青……这是你的血汗钱啊……我怎么能拿你的钱……”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苏青打断她,“老周的伤最重要,要是耽误了治疗,留下后遗症,那才是一辈子的事。你赶紧拿着钱,去工地把老周送到县城的医院,我这就去帮你联系医生。”
苏青记得,之前帮张婶的孙子退烧时,认识了县城医院的王医生,王医生不仅医术好,人还特别热心。她赶紧找出之前记下的王医生的联系方式,让晓阳去村里的小卖部打电话,跟王医生说明情况,请他帮忙安排床位和检查。
晓阳很快就回来了,说王医生已经答应了,让他们尽快把老周送到医院,他会在医院等着。苏青把这个消息告诉刘嫂,刘嫂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连忙擦干眼泪,拿着钱就往外跑:“苏青,谢谢你……你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以后一定会把钱还给你的!”
“钱的事以后再说,你赶紧去送老周去医院!”苏青叮嘱道,“路上小心点,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联系。”
刘嫂点点头,快步跑走了。苏青看着她的背影,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又跟晓燕交代了几句,让她在家照看晓雨,自己则去村里找了几个相熟的邻居,帮忙把老周抬上拖拉机,送到县城的医院。
忙完这一切,已经是傍晚了。苏青回到家,累得瘫坐在椅子上,却一点也不觉得后悔——能帮刘嫂解决燃眉之急,让老周得到及时的治疗,比什么都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苏青每天都会去县城的医院看望老周,还特意做了鸡汤和鱼汤,给老周补身体。刘嫂看着苏青忙前忙后,心里满是感激,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王医生也说,老周送来得及时,没有伤到骨头,只是软组织挫伤,再休养一段时间就能康复了。
半个月后,老周终于康复出院了。刘嫂和老周特意带着家里的鸡蛋和小米,来到苏青家道谢,还把借的钱还给了苏青:“苏青,谢谢你当初帮我们,要是没有你,老周的伤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这钱你一定要收下,要是你不收,我们心里会不安的。”
苏青看着他们真诚的样子,只好收下了钱,又把鸡蛋和小米塞回他们手里:“钱我收下了,但这些东西你们拿回去,老周刚康复,需要补身体。咱们都是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别这么客气。”
刘嫂和老周拗不过苏青,只好把东西拿了回去。从那以后,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来苏青家帮忙做手工,刘嫂裁剪布料,老周帮忙搬布料和打包,成了苏青家的“常客”。
解决了刘嫂家的困难,苏青的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没过多久,陈姐又遇到了难题。
那天下午,陈姐来到苏青家,手里拿着一块旧布料,脸上满是愁容。苏青见她心情不好,连忙让她坐下,问她出了什么事。
陈姐叹了口气,说:“苏青,你也知道,我家闺女下个月就要上一年级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书包。我去集市上看了,最便宜的书包也要3块钱,我家里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我想着用这块旧布料给她做一个,可我又不会做,这可怎么办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