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地防军的作战体系里,除了此前聚焦的塔利芙班,其余两个特殊编制的班级——亨利班与尼克班,有着独特的组建渊源。它们是从北、西、南、中、东北、西南这六大军团的精锐力量里,经过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组建而成。这六大军团,如同博崇军营的坚固屏障,各自镇守一方,在长期的军事防御与作战任务中,积累了丰富且各异的作战经验与特色战术。能从这些军团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亨利班和尼克班的战士,无疑都是具备顶尖军事素养与战斗能力的佼佼者。
亨利班,其班长为亨利·哈明佩斯,这位隶属于北美地防军的指挥官,有着鲜明的个人军事风格。北美地防军在军事训练体系、作战理念上,与东亚地防军既有协同之处,又存在因地域作战需求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亨利·哈明佩斯将北美地防军强调的快速机动作战、精准火力打击等理念融入亨利班,使这个班级在面对复杂战场局势时,具备独特的应变策略。班内战士们来自不同军团,却在亨利·哈明佩斯的指挥下,迅速磨合,形成了一支擅长长途奔袭、敌后突袭的精锐小队,他们仿佛是穿梭在战场上的“利刃”,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
尼克班的班长尼克·布加勒斯,隶属西欧地防军,同样有着不凡的军事履历。西欧地防军长期处于复杂地缘局势中,在阵地防御作战与多军团协同配合方面,积累了深厚且独到的经验。尼克·布加勒斯深受这种军事环境熏陶,在尼克班的战士选拔上,便更侧重于对阵地防御技巧、团队协同作战默契度的严苛考核。他在军事指挥中,尤为注重构建严密且灵活的防御体系,强调团队成员间的配合要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环环相扣又能随战局动态调整。当敌人来袭,尼克班战士们能迅速依托地形,构建起一道道坚固防线,凭借彼此间经年磨合出的默契配合,将敌人汹涌的进攻浪潮一次次瓦解。他们就像深深扎根于阵地的“堡垒”,稳稳坚守着防线,为东亚地防军整体作战布局筑牢稳定的后方支撑,成为战友们心中可信赖的“守护者” 。这两个班级,在不同班长的带领下,以各自独特的作战风格,在东亚地防军的战斗序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为守护地区安全、抵御外敌威胁贡献力量。
亨利班人物如下:亨利·哈明佩斯、卢旺远、戴舒国、屈凡娇、习仲拓、孙柔汐、郭元令、霍封丽、殷隆烽、辛若涵、马泽缘。尼克班人物如下:尼克·布加勒斯、汤焕、程宁、张缕春、吴英奎、鲁勤格、蒋适宇、谷子同、莎贵斯、何保香、曹益文。
这三个班齐聚于此,完成了历史性的集结,在往后悠长的历史长河里,被后世满怀敬意地冠上“观战三班”之名。它们宛如军事史上的独特符号,凭借非战斗编制却承载传奇色彩的经历,成了军事史学家们反复研讨、挖掘细节的对象,那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在学术研讨与民间传说中不断发酵。
在那个看似平常,实则因后续引发的一系列波澜,注定要被郑重载入史册的上午九点二十三分,博莱公园西畔的空间好似被无形的力量压缩,空气仿佛彻底凝固。那艘此前像凶神恶煞般,对博莱驻扎军营发动疯狂袭击的神秘飞船,此刻如同暂时收起爪牙、却依旧威慑力十足的巨兽,稳稳当当停靠在郊区附近空域,飞行高度仅有两千来米,那高度像是精心测算过,故意放低姿态,朝着地面发出无声却嚣张至极的挑衅,仿佛在嘲弄地面上严阵以待的人类部队。
而史义光总团政治委员麾下,由一万八千名军人组建的这支部队,规模极为特殊。人数远远超出常规师级编制设定的框架,可若称之为集团军,兵力又稍显不足。就在众人纠结如何定义时,军中一位智者灵机一动,赋予其“六团师军”的独特称谓,这般奇妙的命名,也让史义光顺理成章地成为手握重权的六团师军长。六个团,总计一万八千名将士,恰似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以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集结在郊区四周。那整齐划一到仿佛用尺子丈量过的队列,将士们脸上肃穆得能凝成冰的神情,好似在向天地庄严宣告扞卫领土的决绝决心,每一个身姿、每一道目光,都汇聚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要与那未知的威胁死战到底 。
附近的警察与消防员,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加急的手掌按下“协同加速键”,彻底抛开平日清晰如刻在钢板上的分工边界。他们迅速组成的临时协作小队,配合精准得好似经过千万次模拟对战、千万次调试的精密齿轮,每一次咬合、转动,都带着一种能让慌乱民众安心的流畅韵律。警察们大步流星走在前面,藏青色的制服在奔走中猎猎作响,他们用浑厚且急切,甚至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挨家挨户动员:“老乡们!情况十万火急,为了咱老百姓的安全,麻烦尽快撤离!耽误一秒,危险就多一分!”消防员则紧跟在侧,橙红色的战斗服被汗水洇湿大片,帮着居民搬抬重物时,粗壮的手臂青筋暴起,指引路线时,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砸在满是尘土、被热浪烤得发烫的地面,转瞬就被蒸腾的热气卷成细碎的白雾,消失得无影无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