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刑侦支队的办公室里,空调老旧的外机发出嗡鸣,把七月的暑气切成碎片塞进窗缝。林野盯着桌上的现场照片,指尖在两个字上反复摩挲。照片里,白露倒在书房中央,胸口插着一把老式拆信刀,刀柄上只有她自己的指纹。书房门从内部反锁,窗户是焊死的老式钢窗,玻璃完好无损,甚至积着层薄灰——这是个完美的密室。
法医报告显示,白露的死亡时间在当晚八点到十点之间。监控录像能证明,八点十五分,白露的前夫赵启东曾出现在公寓楼下,但他声称只是来送女儿的画,没上楼。更关键的是,公寓楼的电梯监控显示,赵启东八点半就离开了,而白露的邻居在九点左右还听到书房有翻书的声音。所以问题来了,新来的实习生小张推了推眼镜,如果赵启东是凶手,他怎么在离开后锁上门?如果不是他,谁能在密室里杀人?
林野没说话,他注意到照片里门锁的细节。那是种智能电子锁,带指纹识别和远程操控功能,品牌是——本市公安局的合作品牌,以安全性着称。他想起赵启东的简历:电子工程系毕业,现在在一家智能家居公司做技术总监。把技术科的报告再调出来。林野突然开口。
小张愣了一下,很快调出文件。技术科的初步鉴定很简单:门锁无外力破坏痕迹,指纹记录显示最后一次开锁是白露本人在当晚七点五十,之后没有任何操作记录。
就这些?林野皱眉。嗯,技术科说可能是电池耗尽,自动锁死了。小张补充道,毕竟那锁用了三年,白露好像没换过电池。
林野拿起现场勘查时拍的门锁特写,照片里的锁孔边缘似乎有极淡的划痕,像被什么细小的东西蹭过。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技术科老周的电话。老周,白露家的门锁,你们仔细查过内部线路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老周含糊的声音:当时没拆,毕竟看起来没被撬动...怎么了?现在拆。林野的声音不容置疑,重点查主板,看看有没有异常电流的痕迹。
挂了电话,他盯着窗外的雨幕。赵启东接受询问时,右手食指上贴着块创可贴,说是前几天修电脑时被零件划伤。林野当时没在意,但现在想来,电子工程师的手指受伤,总带着点刻意的味道。
三天后,技术科的报告让整个刑侦队炸开了锅。老周带着浓重的黑眼圈闯进办公室,手里捏着份报告,声音都在发颤:林队,你猜对了!那锁的主板上,有个微型电容被击穿了,周围的电路有灼烧痕迹——是电子干扰的特征!
报告里附带着显微镜下的照片:主板角落的绿色电路板上,有个芝麻大的黑点,周围的铜箔线路呈现出不规则的融化状态。老周解释说,这种损伤只有在短时间内受到强电磁脉冲时才会出现,普通的电池故障绝不可能造成这种痕迹。干扰源呢?林野追问。
不好说,老周挠头,可能是特制的干扰器,距离不能太远,大概在五米以内。但奇怪的是,干扰应该会让锁失灵,可现场是反锁状态...
林野突然想起智能锁的应急功能。安盾的说明书里提过,当系统检测到异常电流时,会触发自保程序——自动反锁,同时清除最近一次的操作记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指纹记录在七点五十之后是空白的。
赵启东有不在场证明。小张拿着考勤记录进来,他公司的监控显示,八点五十到十点,他一直在办公室加班,有三个同事能作证。 时间线彻底乱了。如果赵启东在八点半离开公寓楼,八点五十出现在公司,那他根本没时间在五米内用干扰器。除非...干扰不是在他离开时发生的。
林野重新梳理时间线:
七点五十:白露用指纹开锁进门(最后一次记录)
八点十五:赵启东出现在公寓楼下
八点半:赵启东离开公寓楼
八点五十:赵启东在公司打卡
九点左右:邻居听到书房有动静
十点后:白露死亡
邻居听到的动静,会不会不是白露本人?小张突然问。林野摇头:法医说致命伤是一刀毙命,不可能在九点还有力气翻书。他停顿了一下,除非那声音是伪造的。
他立刻让人去查白露的社交关系。白露是自由撰稿人,最近在写一篇关于商业黑幕的报道,得罪过不少人。但这些人里,没人懂电子技术,更没人能接触到安盾锁的内部构造。
这时,林野的手机响了,是白露的女儿,十岁的赵萌萌。小姑娘在电话里哭着说,爸爸前几天偷偷拿了她的智能手表,说是帮她升级系统,还回来的时候,手表的定位功能坏了。智能手表?林野心里一动,什么牌子的?就是爸爸公司出的,叫,说能和家里的锁连在一起。
林野猛地站起来。安盾锁的母公司,正是赵启东所在的智能家居公司。他们去年推出的系列智能设备,主打全屋互联功能——也就是说,赵萌萌的手表,极有可能和白露家的门锁连在同一个系统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