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沉沉压在青川市的上空。老城区的巷弄里,路灯昏黄的光晕被湿漉漉的石板路折射开,映得墙角的青苔泛着冷绿。李建军蹲在张大爷家门前的台阶上,指间的烟燃到了尽头,烫得他猛地回神,随手将烟蒂按在台阶的砖缝里。
李队,技术科的初步勘查结果出来了。年轻警员小林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他手里攥着一叠报告,额前的碎发被汗水粘住,张大爷家门窗完好,没有撬窃痕迹,屋内物品摆放整齐,除了茶几上少了一个搪瓷杯,没发现其他异常。李建军站起身,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张大爷失踪已经是第七天了。七十二岁的张守义,无儿无女,退休前是老城区的木匠,为人和善,街坊邻里都说他这辈子没跟人红过脸。七天前的早上,常和他一起下棋的老王头没在公园见到人,到他家敲门也无人应答,报了警后,警方才正式介入调查。
监控呢?老城区那几个关键路口的监控,有没有拍到张大爷失踪当天的行踪?李建军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他今年四十五岁,从警二十年,经手的失踪案不计其数,但像这样毫无头绪的,并不多见。拍到了。小林点开手机里的监控截图,张大爷是七天前早上七点二十左右出的门,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手里拎着那个搪瓷杯,往巷口的方向走了。但巷口往公园去的那段路,有个监控坏了,之后就再也没拍到他的身影。
李建军皱起眉,指腹摩挲着下巴上冒出的胡茬:走访的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人看到他跟谁一起走,或者遇到了什么人?街坊们都说没看到异常。小林叹了口气,不过有个大妈说,当天早上好像看到张明在巷口徘徊,还跟张大爷打了个招呼。但张明自己说,他那天是去老城区拉货,刚好碰到张大爷,聊了两句就走了。
张明。李建军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眼神沉了下来。张明是张大爷的远房侄子,三十多岁,在郊区开了个小五金店,平时偶尔会来看看张大爷,关系不算亲近,但也没听说有什么矛盾。之前排查嫌疑人时,张明的不在场证明看似成立——他说自己当天拉货去了郊区,下午才回来,店里的学徒和几个客户都能作证。他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李建军突然问道。
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登记在他名下,已经用了五六年了,主要用来拉五金配件。小林立刻回答,之前我们问过,他说那天就是开着这辆车去的郊区,来回跑了两趟,车上除了货物没别的东西。李建军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老城区狭窄的巷弄,又望向远处郊区的方向。青川市的老城区和郊区之间隔着一片待开发的荒地,只有一条双向两车道的公路相连,沿途监控不多。不对劲。他突然开口,张大爷失踪的时间,刚好是张明说的拉货时间;张大爷最后出现的地点,离张明拉货的必经之路不远;而且,张明是张大爷唯一的亲戚,按道理说,张大爷失踪这么久,他的反应也太冷静了点。您是怀疑……张明有问题?小林眼睛一亮。
不是怀疑,是需要验证。李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通知技术科,立刻调取老城区到郊区那条公路近半个月的所有监控,重点排查张明的那辆面包车。另外,申请搜查令,我们要对他的面包车进行全面勘查。明白!小林立刻转身去安排。李建军再次看向张大爷家的方向,心里有种强烈的预感:这辆面包车,很可能藏着张大爷失踪案的关键线索。
第二天一早,技术科就传来了消息。监控排查工作比想象中更困难,郊区公路沿途的几个监控要么分辨率太低,要么存在盲区,好在技术人员通过车牌识别和车型比对,还是梳理出了张明面包车的行驶轨迹。李队,你看。技术科的老周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路线图,张明说他失踪当天只拉了两趟货,但监控显示,他那天早上八点半从市区出发,九点二十到了郊区的五金店,十点半又出发返回市区,十一点十五分进入老城区,停留了大概二十分钟,然后再次前往郊区,下午两点、四点、六点各有一次往返。也就是说,他当天往返老城区和郊区足足有五趟,这根本不是正常拉货的频率。
李建军的手指点在屏幕上的时间节点:十一点十五分进入老城区,停留二十分钟。这个时间,刚好是张大爷失踪后的一个小时左右。他在老城区停留的二十分钟,做了什么?我们调取了老城区巷口附近的民用监控,拍到他的车停在巷口不远处的僻静角落,但是没拍到他下车后的具体行踪。老周补充道,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张大爷失踪前三天,张明的车也有两次往返老城区和郊区的记录,都是在晚上,停留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晚上往返?李建军的眉头皱得更紧,一个五金店老板,晚上拉什么货?而且还是往返老城区和郊区。种种疑点都指向了张明。当天下午,搜查令批了下来,李建军带着小林和技术科的人员,直奔张明的五金店。张明的五金店开在郊区的一个建材市场里,门面不大,门口堆着各种钢管和板材。看到突然上门的警察,张明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堆着笑迎上来:李警官,你们怎么来了?是张大爷的案子有进展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