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青藤巷浸着一股潮湿的霉味,青石板路被冲刷得发亮,倒映着两侧老旧居民楼斑驳的墙面。李锐踩着积水走进巷口时,眉头不自觉地皱了皱——这地方像被时光遗忘了,连墙上的小广告都带着几分陈旧,与巷外车水马龙的城市格格不入。
李队,就是这儿了,青藤巷37号院。年轻警员王磊快步跟上,手里的笔记本已经翻到了记录报案信息的那一页,报案人是小区物业,昨天下午接到住户反映,说3单元502的张大爷好几天没出门了,门口的快递堆了一大堆,物业上门敲门没人应,联系不上家属,就报了警。
李锐点点头,目光扫过眼前的居民楼。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六层红砖楼,没有电梯,墙面的红砖已经褪色,部分地方还生了青苔。3单元的楼道口堆着几个废弃的纸箱,墙角蜷缩着一只橘猫,见有人来,警惕地缩了缩身子,钻进了纸箱缝隙。张大爷的基本情况再跟我说说。李锐一边往楼道里走,一边问道。楼道里光线昏暗,即使是白天也得开着声控灯,脚步声踏上去,头顶的灯泡吱呀一声亮起,昏黄的光线下,墙壁上的涂鸦和污渍清晰可见。
张建国,男,72岁,退休工人,原市机床厂的。王磊快速念着信息,无儿无女,离异多年,前妻早就定居外地,联系方式已经失效。社会关系简单,据物业说,平时很少和邻居来往,独来独往的,唯一的亲戚是个远房侄子,叫张明,偶尔会来探望他。
走到502门口,果然如物业所说,防盗门外侧的鞋架上积了一层薄灰,门边堆着三个未拆封的快递,最上面那个的快递单日期显示是五天前。李锐示意王磊敲门,咚咚咚的敲门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响亮,连敲了三遍,门内毫无回应。物业有钥匙吗?李锐问。联系过了,张大爷没给物业留钥匙,说自己身体好,不用麻烦。王磊答道,要不要联系开锁师傅?
李锐沉吟片刻,抬手摸了摸门板,门板冰凉,没有一丝人气。先联系开锁师傅,另外,去问问楼上楼下的邻居,看看最后一次见张大爷是什么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什么异常。开锁师傅来得很快,十分钟后,防盗门被轻轻打开,一股混杂着灰尘和淡淡中药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李锐示意王磊戴上手套和鞋套先进去,自己则站在门口观察屋内环境。
这是一套两居室的老房子,装修还是十几年前的风格,墙面有些发黄,客厅的电视柜上摆着一台老旧的液晶电视,旁边放着一个玻璃茶杯,杯底还剩着些残茶,已经结了一层茶垢。沙发上铺着一条灰色的针织毯,叠得整整齐齐,看起来不像是有人仓促离开的样子。李队,屋里没人。王磊仔细检查了卧室、厨房和卫生间,出来报告道,卧室的床上被褥叠得很整齐,衣柜里的衣服都在,没有翻动的痕迹。厨房的水槽里没有碗筷,冰箱里有一些蔬菜和鸡蛋,看起来放了有几天了,已经不太新鲜。
李锐走进屋里,目光扫过各个房间。书房的书桌上摆着几本养生类的书籍,还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一些日常开销,最后一笔记录是七天前,写着买中药,320元。书桌抽屉里放着一些存折和银行卡,还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年轻的张大爷和一个陌生男子,两人笑得很开心。这照片上的人是谁?李锐拿起照片问。王磊凑过来看了看:会不会是他那个远房侄子张明?回头可以问问。
李锐点点头,把照片放回抽屉。再仔细搜搜,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比如字条、录音之类的。另外,查一下小区的监控,看看张大爷最后一次出门是什么时候,有没有人跟他一起走。两人在屋里搜查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发现任何打斗痕迹,也没有找到张大爷留下的字条或其他线索,看起来就像是张大爷突然凭空消失了一样。
从张大爷家出来,李锐和王磊先去了小区物业办公室调取监控。小区的监控设备比较老旧,只在大门口、单元楼门口和楼道里装了几个摄像头,画面清晰度不高。麻烦把七天前到现在的监控都调出来,重点看3单元门口和大门口。王磊对物业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点点头,开始操作电脑。李锐则坐在一旁,翻看王磊刚才询问邻居的记录。记录显示,邻居们对张大爷的评价大多是孤僻、古怪、不爱说话。住在张大爷楼下402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她告诉王磊,张大爷搬来这小区快二十年了,很少和邻居来往,平时买菜都是早出晚归,碰到邻居也只是点点头,从不主动打招呼。有时候我想跟他说说话,他都摆摆手就走了,感觉不太好相处。陈老太太说。
住在501的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说自己搬来才一年多,见过张大爷的次数屈指可数,只知道他是个独居老人,没见过有亲戚来探望他,直到最近一个多月,才经常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敲张大爷家的门。那男的看着挺热情的,每次来都提着水果牛奶,还跟我们打招呼,说自己是张大爷的侄子。李锐的目光停留在最近一个多月、经常来这几个字上。王磊之前说张明偶尔会来探望,但邻居的说法却是经常来,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些矛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