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支队的警车在医学院宿舍楼下停下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可这暖融融的氛围,却被警灯闪烁的红光彻底打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紧张感。张队,医学院这边已经提前沟通好了,302宿舍的学生都在教学楼上课,钥匙我们拿到了。年轻警员小林拿着一串钥匙快步走过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张敬东点点头,他刚从市一院赶过来——两个小时前,医学院大三学生李默在实验室突然昏迷,送医后查出体内含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残留,也就是俗称的砒霜,目前仍在ICU抢救,情况危急。而根据初步排查,李默今天上午唯一去过的地方就是学院的化学实验室,且近期与同宿舍的王辰因实验项目竞争多次发生争执,王辰自然成了首要嫌疑人。技术科的人到了吗?张敬东整理了一下警服,目光扫过宿舍楼门口围过来的几个学生,眉头微蹙。早就到了,在三楼楼道等着呢,已经做好现场保护了。小林说着,带头往楼上走。
302宿舍门口,两名技术科警员正守在那里,见张敬东过来,立刻点头示意。宿舍门是标准的防盗门,小林插入钥匙,轻轻转动,咔哒一声,门开了。一股淡淡的消毒水混合着男生宿舍特有的杂乱气息扑面而来。宿舍是四人间,上床下桌,靠窗的位置是王辰的床位——桌面上摆着几本书,大多是化学相关的专业教材,旁边还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屏幕漆黑。桌角的架子上,整齐地码着几个试剂瓶,不过都是些常见的化学试剂,看起来没什么异常。
开始吧,仔细点,重点排查桌面、抽屉还有垃圾桶,特别是可能残留试剂的容器。张敬东沉声吩咐,自己则站在门口,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宿舍内的每一个角落。技术科的小刘戴上手套和鞋套,拿着放大镜和取证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另一名技术人员则打开取证箱,准备收集可能的物证。
小林走到王辰的书桌前,轻轻拉开抽屉。抽屉里放着一些杂物,几支笔、一个计算器,还有一叠实验报告。他拿起实验报告翻了翻,大多是近期的实验数据,其中有几份是关于新型催化剂合成的,而这正是李默和王辰竞争的那个省级实验项目。张队,你看这个。小林指着其中一份实验报告,上面有明显的修改痕迹,最后一页的角落里,还画着一个小小的×,旁边写着李默两个字,字迹带着几分潦草的怒意。
张敬东走过去看了一眼,没说话,只是示意小林把实验报告收好,作为物证。就在这时,小刘突然发出一声轻呼:张队,这里有发现!众人立刻围了过去。只见小刘蹲在王辰书桌下方的垃圾桶旁,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瓶子已经空了,但瓶口边缘似乎残留着一点淡白色的粉末。这个瓶子上没有标签,我刚才在垃圾桶底部发现的,上面好像有残留的粉末,需要回去化验。
张敬东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玻璃瓶不大,材质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瓶,瓶口的粉末确实有些可疑。小心收好,标记好位置,回去立刻做成分检测,和医院那边李默体内的毒物做对比。好的。小刘立刻用密封袋将玻璃瓶装好,贴上标签。搜查继续进行,众人又在王辰的衣柜里找到了一件白色的实验服,袖口处有一块淡淡的黄色污渍,看起来像是被什么东西腐蚀过。实验服上的污渍也取样,一起回去检测。张敬东吩咐道。
就在大家以为搜查即将结束时,小林突然注意到王辰的笔记本电脑。张队,要不要看看他的电脑?说不定有聊天记录或者浏览记录能有线索。张敬东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好,技术科的人来处理,注意不要破坏数据。技术科的人立刻上前,将笔记本电脑关机,然后用专业的设备连接,准备恢复数据和提取信息。不过几分钟,电脑重新开机,技术人员点开了王辰常用的聊天软件。张队,有发现!技术人员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和一个备注为涛子的人,最近有频繁的聊天记录,内容涉及李默。张敬东立刻凑到屏幕前。聊天记录显示,就在三天前,王辰给涛子发了一条消息:李默那个家伙太碍事了,这次的实验项目要是再被他抢了先,我保研的名额就悬了。
对方回复:那你打算怎么办?总不能真让他一直压着你吧?王辰回道:我在想办法,实验室里有几种试剂,要是操作不当,能让他暂时没法做实验,你有没有什么主意?涛子回复:你可别瞎来啊,要是出了事,可不是闹着玩的。王辰又发了一句:我有分寸,就是想让他耽误几天,等我把实验数据整理好就行。之后的聊天记录就没有再提这件事,但这几句对话,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
涛子是谁?查一下这个账号的真实身份。张敬东沉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目前看来,王辰既有作案动机——与李默的项目竞争,又有作案的可能性——聊天记录中提及利用试剂让李默无法完成实验,再加上刚刚发现的可疑试剂瓶和实验服,证据链似乎正在慢慢形成。张队,宿舍里的搜查差不多结束了,物证都已经收好,现在要不要去教学楼找王辰?小林问道。张敬东看了一眼手表,下午三点半,这个时间王辰应该还在上课。走,去教学楼,先把王辰带回支队问话。另外,让人去查一下这个涛子的身份,还有李默今天上午在实验室的活动轨迹,以及实验室里三氧化二砷的领用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