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刑侦支队的会议室里,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有投影幕布的冷光映在每个人脸上。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空气里混着咖啡的焦苦和纸张的油墨味,像一张紧绷的网,罩在所有人心头——这已经是“10·17城郊火灾案”发生后的第三个通宵,案情却仍卡在最关键的节点上。
再把现场勘查报告念一遍。支队长江涛的手指叩了叩桌面,声音沙哑却有力。他面前摊着的现场照片上,烧毁的民房只剩黑黢黢的框架,墙角那片深褐色的焦痕格外刺眼——技术科初步判断,那里就是助燃剂的泼洒起点。
新人警员王锐赶紧拿起报告,清了清发干的嗓子:火灾现场位于城郊李家村23号,死者为房主李大海,男,52岁,无业。现场提取到大量助燃剂残留,经初步检测,成分含甲醇、乙醇及少量有机磷,属于市面上常见的‘高效农业助燃剂’,主要用于大棚升温或秸秆焚烧。但现场助燃剂用量极大,远超普通农业用途,初步推断为人为纵火。
农业助燃剂?老刑警李建国皱起眉,指尖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李家村周边全是农田,用这种助燃剂的农户不少,但用量‘极大’……这就排除了意外泄露的可能,凶手是有备而来,专门买了足够烧透整间房子的量。
江涛点头,将一张检测报告推到桌子中央:技术科刚送来的详细成分分析,这种助燃剂里添加了一种特殊的抗冻剂,是本地‘兴农’‘利民’两家农资连锁店独有的配方,其他店没卖过。也就是说,凶手的购买渠道,大概率就在这两家店里。
我带一组去查兴农,李哥带二组查利民!王锐立刻站起来,眼里透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这是他入职后参与的第一起纵火案,攥着笔的手心都出了汗。
李建国却没急着动,指了指报告上的日期:火灾发生在10月17号,助燃剂挥发慢,但也不会留存超过一周。凶手肯定是案发前三天内买的,咱们查的时候,重点问10月14号到16号的买家,尤其是买量大的,现金支付、没要收据的,都得记下来。
没错。江涛补充道,跟店主说清楚,别漏了任何细节——哪怕是顾客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是线索。现在就出发,中午之前必须有初步结果。会议室的门砰地被推开,冷风裹着雨丝灌了进来——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细密的雨珠打在警车玻璃上,模糊了通往城郊的路。
王锐带着组员赶到兴农农资店时,店主赵老板正蹲在门口修水管,裤腿溅满了泥点。听说警方要查高效农业助燃剂,他愣了愣,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灰:这种助燃剂我这儿卖得挺好,最近天凉,农户都用来给大棚升温,谁能想到会跟纵火案扯上关系?我们要查10月14号到16号的买家,尤其是买量超过5升的。王锐拿出笔记本,赵老板,你这儿有台账吗?
赵老板领着他们进了店,货架上摆满了农药、化肥,最里面的角落里堆着几箱助燃剂,标签上印着技术科提到的抗冻剂成分。他从柜台下翻出一个泛黄的本子,每页都记着日期、商品和金额,字迹歪歪扭扭:我这店小,没电脑记账,都是手写的。你们看,这三天买助燃剂的有七个人,最多的买了3升,是村东头的老周,他家有三个大棚,用量一直大。
王锐凑过去看,台账记得很详细,甚至标了买家的住址。他让组员把买家信息抄下来,自己则盯着那箱助燃剂发呆——难道线索断了?还是凶手去了另一家利民农资店?赵老板,王锐突然想起李建国说的细节,有没有人买的时候神色不对劲?比如不怎么说话,或者付了现金没要收据?
赵老板挠了挠头,蹲在地上翻了翻箱子,突然哦了一声:说起来,10月15号下午,好像有个老头来买过,量特别大——要了10升,还不让我给他装在一个桶里,非要分两个小桶装。我当时还纳闷,10升够烧半个月大棚了,他买这么多干啥。老头?王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多大年纪?穿什么衣服?你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吗?
大概六十来岁吧,头发花白,脸上有块疤,在右眼下面。赵老板回忆着,穿的是件深蓝色的旧外套,袖口都磨破了。付的现金,我要给他开收据,他说不用,拿着桶就走了。我当时觉得奇怪,但也没多问——农户买东西有时候嫌麻烦,不爱要收据。
王锐赶紧掏出手机,翻出李家村周边的常住人口照片——出发前,他让户籍科传了全村六十岁以上男性的资料。翻到第三张时,赵老板突然指着屏幕:就是他!这疤太明显了,我肯定没认错!照片上的人叫张老栓,男,61岁,李家村村民,家就住在李大海家隔壁。王锐的心跳瞬间加速——邻居、大量助燃剂、案发前一天购买,这几个关键词串在一起,几乎是把嫌疑指向了张老栓。
赵老板,你确定是他?王锐又确认了一遍,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特征?确定!赵老板拍了拍胸脯,他走的时候,我还看见他胳膊上夹着个布包,里面好像装着什么硬东西,走路有点瘸——左腿好像不太方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