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老张将从王正明书房带回的那杯红酒小心翼翼地放在操作台上,准备进行全面的毒素检测。苏然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看着操作台上的仪器,她是市局的痕检专家,以细致入微和逻辑缜密着称。
先进行初步的理化反应测试。老张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无菌操作台。他戴着双层手套,用移液管抽取了少量红酒样本,滴入了几个不同的试剂瓶中。试剂瓶中的液体瞬间发生了变化,有的变成了鲜艳的红色,有的则产生了絮状沉淀。有反应了。老张的眼睛微微一亮,这说明红酒中确实含有某种化学物质,但具体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苏然凑近观察着试剂瓶中的变化,眉头微蹙:从反应的剧烈程度来看,这种物质的毒性可能很强。我们需要尽快确定它的种类,这对案件的侦破至关重要。
接下来,老张将样本放入了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这是一种精密的分析仪器,能够通过分离和检测样本中的各种成分,准确地确定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仪器启动后,发出了轻微的嗡嗡声,屏幕上开始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图谱。
液相色谱仪可以将样本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然后根据它们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判断是什么物质。老张向苏然解释道,我们之前遇到的毒杀案件中,很多毒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检测出来。
苏然点了点头,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图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图谱上的峰形越来越清晰。突然,老张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你看这个峰,保留时间在8.32分钟,峰面积很大,这和氰化物的标准图谱非常相似。氰化物?苏然的心中一震,如果真的是氰化物,那毒性确实非常强,服用后几分钟内就会致人死亡,这也符合王正明的死亡特征。
为了确认结果,老张又将样本放入了质谱仪中进行进一步检测。质谱仪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分子质量和结构,提供更准确的鉴定结果。经过一个小时的等待,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
确定了,是氰化物。老张拿着检测报告,语气肯定地说道,而且是高纯度的氰化钾,含量达到了0.5毫克/毫升,这个剂量足以杀死一个成年人。
苏然接过检测报告,仔细看着上面的数据,眉头皱得更紧了:氰化钾是剧毒化学品,受到严格的管制,普通人根本无法获取。凶手能够拿到这种高纯度的氰化钾,说明他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渠道。
拿到检测结果后,李锐立刻召开了案情分析会。会议室里,气氛严肃,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张检测报告上。
根据法医的检测结果,王正明是死于氰化钾中毒,毒药被投入了他喝的红酒中。李锐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追查这瓶氰化钾的来源,找到购买或获取它的人。
氰化钾属于剧毒化学品,购买和使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市局的化工专家赵教授说道,一般只有科研机构、医院和一些特定的企业才有资格购买,而且每次购买都需要登记备案。我们可以从这些单位入手,排查近期是否有异常的购买记录。
李锐点了点头:好,赵教授,就麻烦你负责这件事,尽快排查全市有资质购买氰化钾的单位,看看有没有可疑的情况。没问题。赵教授站起身,拿着检测报告快步走出了会议室。
与此同时,苏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凶手不仅知道王正明有晚上喝红酒的习惯,还能准确地将毒药投入他的酒杯中,这说明凶手对王正明的生活习惯和别墅的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很可能是他身边的人,比如家人、秘书或者管家。
苏然说得有道理。李锐表示赞同,我们已经对林慧、王浩和张岚进行了初步询问,但他们都有所隐瞒。接下来,我们要加大审讯力度,特别是针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和近期的活动进行深入调查,看看有没有和氰化钾来源相关的线索。
会议结束后,各路人马立刻行动起来。赵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对全市几十家有资质购买氰化钾的单位进行了逐一排查。他们查阅了这些单位的购买记录、库存清单和使用登记,发现大多数单位的管理都比较规范,没有明显的异常。但在排查到一家名为宏远化工的企业时,赵教授发现了问题。这家企业的购买记录显示,上个月他们购买了100克氰化钾,但库存清单上却只剩下了50克,使用登记上也没有相关的记录。
这很可疑。赵教授立刻将情况汇报给了李锐,宏远化工的负责人说,剩下的50克氰化钾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但他们没有报警,这不符合常理。
李锐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带人赶往宏远化工。宏远化工位于市郊的工业园区内,是一家生产化学原料的企业。李锐等人来到企业的负责人办公室,负责人是一位名叫孙涛的中年男子,见到警察,他显得有些紧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