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悦的指尖刚触到樟木箱最底层的绒布,潮湿的霉味就混着童年记忆里的奶糖香扑面而来。2024年深秋的雨敲打着旧公寓的玻璃窗,她刚处理完外婆的后事,在满箱老物件里翻找母亲苏曼留下的唯一念想——那只褪色的白色布偶熊,右耳缺了一角,是她五岁生日时母亲亲手缝制的。
布偶熊的填充物早已板结,林悦捏着它圆滚滚的肚子,忽然摸到一块坚硬的异物。不是小时候藏进去的玻璃弹珠,触感更像一块嵌在布料里的电子元件。她找来剪刀,小心翼翼挑开熊肚子上的缝线,一团泛黄的棉花滚落,露出了发声器——本该装着“妈妈爱你”录音的装置,此刻被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色芯片取代,金属触点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冷光。
这不是普通的存储芯片。林悦是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助理,对电子元件并不陌生,但这枚芯片的封装工艺带着明显的军工痕迹,边缘刻着一串她从未见过的字符:“Ω-731”。她把芯片插进笔记本电脑的读卡器,屏幕上弹出加密提示,破解软件运转了十分钟,才跳出来一段混乱的音频和几行碎片化的交易记录。
电流杂音刺得人耳膜发紧,隐约能辨出两个男人的对话,一个带着浓重的俄语口音,另一个的中文夹杂着东南亚腔。三批‘Ω药剂’,换两百支‘毒刺’,下月初在公海交接。母体容器必须确认安全,苏曼那边还没动静?她女儿在生物公司,或许能成为突破口。
林悦的心跳骤然停滞。“Ω药剂”“母体容器”“苏曼”——母亲的名字像一把钥匙,撬开了她封存多年的疑惑。母亲在她十岁那年“意外”坠海,官方结论是渔船失事,可父亲林建军第二天就被带走调查,三个月后以“泄露军事机密”的罪名入狱,七年前病逝在狱中。这些年,她活在“叛徒之女”的阴影里,唯一的慰藉是外婆说的“你爸妈都是好人”,可现在,这枚芯片却把母亲和境外势力、军火交易绑在了一起。
她反复听着那段音频,试图捕捉更多细节,直到第三遍时,杂音突然消散,母亲的声音清晰地响起来,带着压抑的哭腔,像是在匆忙中录下的:然然(苏然)的父亲不是叛徒,他在保护‘母体’的真正容器……悦悦如果看到这个,别相信任何人,尤其是张叔叔……
录音戛然而止,林悦攥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苏然是她的小名,母亲只有在紧张时才会叫她的大名林悦。而“张叔叔”,是父亲当年的战友张卫国,这些年一直以“世伯”的身份照顾她,上个月还帮她处理了外婆的葬礼。更让她心惊的是,“母体容器”这个词,她三天前刚在公司的机密文件里见过——那是一份关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报告,代号“母体计划”,而她所在的“瑞科生物”,正是这项计划的主要研发方。
窗外的雨势渐大,林悦起身拉上窗帘,却在转身时瞥见楼下路灯下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张卫国穿着黑色风衣,手里夹着烟,目光直直地盯着她的窗户。四目相对的瞬间,张卫国掐灭烟头,转身走进了雨幕。林悦猛地关上灯,后背抵着冰冷的墙壁,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母亲的录音里说“别相信张叔叔”,他此刻出现在这里,是巧合,还是早就盯上了这枚芯片?
第二天一早,林悦以“身体不适”为由向公司请假,把芯片拷贝进加密U盘,藏在鞋跟的夹层里,出门直奔市图书馆。她记得父亲入狱前,曾让她把一叠旧报纸放在图书馆的自助存包柜里,密码是她的生日。那时她不懂,现在想来,那些报纸里或许藏着线索。
存包柜打开的瞬间,一股陈旧的油墨味扑面而来。报纸堆最底下,压着一个棕色的牛皮纸袋,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和几张老照片。日记本是母亲的,扉页上贴着林悦五岁时的涂鸦,内容却从2010年母亲“失事”前一个月开始断断续续:“他们发现了‘Ω’的副作用,想毁掉所有数据”“建军把核心样本转移了,用了最安全的方式”“张卫国开始怀疑,不能让他靠近悦悦”。
照片里,母亲和一个陌生男人站在实验室门口,男人穿着白大褂,胸前的工牌上写着“瑞科生物 陈默”。林悦的心猛地一跳——陈默是瑞科生物的首席科学家,也是“母体计划”的负责人,上周还在公司例会上强调“必须确保实验样本的绝对安全”。她拿出手机,翻出陈默的公开资料,发现他和母亲是同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同学,两人曾共同发表过关于基因药物的论文,而论文发表的时间,正是母亲“失事”的前一年。
难道母亲和陈默早就认识?“Ω药剂”和“母体计划”之间有什么关联?林悦正盯着照片出神,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张卫国发来的微信:悦悦,外婆留下的旧箱子里,是不是有个布偶熊?我记得你小时候很喜欢,改天带来给我看看?
林悦握着手机的手指泛白。张卫国果然在找芯片,他怎么知道布偶熊里藏着东西?她强作镇定,回复“布偶熊太旧了,扔了”,随即关掉手机定位,打车前往瑞科生物。她必须弄清楚,“母体计划”的“容器”到底是什么,父亲要保护的东西,是不是就藏在公司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