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阳光明媚,我心情愉悦地随着两位客户经理一同前往正汉街副食品市场拜访那里的商户。这个市场位于我们网点的正对面,交通十分便利。
据了解,正汉街副食品市场成立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它是由长江食品市场、桥兴.糖酒市场、华镒副食品市场、汉武副食品市场、昇记副食品市场、侨康副食品市场等 6 处批发市场以及沿街零散商铺共同构成的。整个市场占地面积达到了 1.8 万平方米,规模相当庞大。
这里汇聚了大约 800 家商户,他们主要经营蜜饯、糖果等副食产品。可以说,正汉街副食品市场基本包揽了正汉街的副食品批发业务,是正汉街规模最大的市场,没有之一。
当我们漫步在江汉一桥下的沿河大道上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只见道路两旁,“扁担”如林,数不胜数。这些“扁担”们或挑着货物,或背着行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而打货的汽车更是排起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仿佛让我看到了“天下第一街”的繁华盛景。
走到正汉街口,更是人头攒动,客户如云。商户们在这千年流淌的汉江之畔,忙碌而有序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他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副食产品,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美食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忙碌碌,古埠的繁华由此可见。
正汉街副食品市场不仅有着“卖全国”的美誉,更是居民们采购喜糖的热门去处。
当我穿过汉江一桥涵洞时,发现路面变得异常拥挤。人潮如织,摩肩接踵,让人几乎无法顺利前行。好在我身边有两位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他们巧妙地带领着我在人群中左冲右突,犹如灵活的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
经过一番艰难的跋涉,我们终于成功穿过了汉江一桥涵洞。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涵洞的另一边同样是人满为患,拥挤程度丝毫未减。正当我有些不知所措时,两位客户经理迅速反应过来,他们眼疾手快地将我拉到了附近的一家商铺前。
这是汉江一桥下一家名叫杨玉珍蜜饯店的小店,它的老板徐兰芳已经习惯了倾听汉江那深沉而悠扬的涛声。这涛声如同一曲永恒的旋律,伴随着她度过了将近 30 个春秋。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 80 年代初,那时的徐兰芳还是武汉永贸副食品厂的一名职工。然而,不甘平凡的她毅然决然地脱下了那身工装,勇敢地迈出了走进正汉街的第一步。
“当时,我在一家药铺门口租下了一块小小的地方,摆起了地摊,开始做起了蜜饯生意。”徐兰芳回忆道。那个年代,物资相对匮乏,油票和粮票还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凭证。但徐兰芳却独具慧眼,她从广州采购来一袋袋精美的蜜饯,这些蜜饯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迅速吸引了众多武汉人的目光。
每天,徐兰芳的蜜饯摊前都会排起长队,人们争相购买这些来自远方的美味。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这样的新奇食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徐兰芳的蜜饯,无疑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在那个计划经济体制盛行的时代,她的这一举动却让她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投机倒把对象”。每天,当工商执法人员如幽灵般出现在街头时,她便如同惊弓之鸟一般,迅速卷起摊子,然后像一阵风似的狂奔而去。这种“游击战”式的生活,就这样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
然而,时间来到了 1992 年,这一年对于她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从这一年开始,小商品市场逐渐合法化,而汉正街也开始正式成立市场。终于,徐大姐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她在江汉一桥下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商铺。
这一刻,她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像一块石头一样落了地。
徐大姐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万分地说:“那时候啊,人们用的还是分、角钱呢。我每天都是白天忙着做生意,晚上回到家后,就会坐在灯下,一分一角地数着当天赚来的钱。”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分角钱,在徐大姐的辛勤努力下,竟然积累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一年下来,这些钱竟然装满了整整一口袋!
“万把块钱绝对不成问题!”徐大姐自信地说道。
不仅如此,徐大姐的生意还越做越大,全省不少其他地市的老板都经常光顾她的店铺,甚至有些来自遥远的恩施州。
我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两位客户经理的介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听到他们提到徐老板时,我心中一喜,连忙快步上前,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主动向徐老板打招呼。
与此同时,胡斌也迅速反应过来,他立刻转身面向徐老板,语气亲切地介绍道:“徐总,这位就是我们网点新调来任职的尧艳主任,他今天刚到这里,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下来拜访您呢!”
徐老板听闻此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他连忙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热情地说道:“哎呀,尧主任啦,真是太客气了!我可当不起呀!感谢您这么快就来看望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