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这座**与机遇交织的都市,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了陆辰希。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如同冰冷的钢铁丛林,哈德逊河上吹来的风带着大西洋的咸涩与刺骨寒意。时差像一层无形的薄膜,将他的生物钟与感官短暂地剥离,但更深层次的割裂感,来自于心理上的遥远距离。
研讨会安排在位于中城的一家顶级酒店会议中心。与会者皆是来自全球顶尖金融机构、对冲基金、智库乃至部分央行的精英。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空气中弥漫着资本、权力与智慧碰撞的气息。陆辰希穿着合体的定制西装,跟在詹姆斯·李身边,神情是一贯的冷峻平静,仿佛他本就属于这里。
然而,他的大脑却如同高性能的并行处理器,一边高效地吸收着台上关于全球货币政策转向、新兴市场债务可持续性、地缘政治风险定价等前沿议题的激烈讨论,并能在适当的时机,用精准的英语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或见解,引得周围投来或欣赏或探究的目光;另一边,属于“陆辰希”私人线程的角落,却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大洋彼岸那片土地上正在酝酿的风暴。
会议间隙,他会迅速查看加密邮箱和周屿的留言。信息零碎而压抑:陆氏集团那笔五亿的信托计划兑付日逼近,市场上已有零星负面传闻,股价开始出现小幅异常波动;父亲陆正渊依旧没有寻求外部帮助的迹象,反而在内部会议上更加独断,据说正在全力推动那个如同黑洞般的城南地块项目,试图以此“扭转乾坤”;母亲杨婉茹打来过一次电话,声音疲惫,只说他父亲最近几乎住在了公司,家里气氛冰冷。
每一个消息,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心湖。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纽约车水马龙的街道,却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那艘名为“陆氏”的巨轮,正以一种固执而悲壮的姿态,一步步驶向肉眼可见的冰山。这种“隔岸观火”的无力感,比亲身陷入其中更加煎熬。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可以清晰地预判危机的每一步演进,却无法施加任何直接影响。
唯一的光亮,来自林夕。
她似乎完全理解他此刻的处境和心情。她没有频繁地发消息询问“怎么样了”,也没有传递任何会增加他焦虑的负面信息。她的联系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节奏和温度。
有时,她会发来一张北京雪后初晴的照片,阳光洒在覆雪的红墙上,配文:「看,阳光总会来的。」
有时,是她刚刚完成的、关于那个成功转型老字号的调查报告节选,文字鲜活,充满生命力。
更多时候,是简单的日常分享:食堂新出的黑暗料理,苏晚晴闹的笑话,或者她熬夜写报告时手边那杯冒着热气的咖啡。
这些看似琐碎的消息,像一滴滴温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他因焦虑而干涸的心田。她在用她的方式告诉他:生活还在继续,世界不只有冰冷的数据和迫在眉睫的危机,还有细碎的美好和坚韧的日常。她是他与那个正常世界保持连接的纽带。
一天晚上,纽约时间已近午夜,他刚结束一场与几位欧洲基金经理的非正式交流,回到酒店房间,疲惫地松了松领带。手机屏幕亮起,是林夕发来的一条长语音。
他点开,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神秘:
“陆辰希,我可能发现了一点有趣的东西!你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有几家财经自媒体对陆氏的负面消息异常沉默吗?我今天无意中在一个非常冷门的、专门讨论企业公关策略的学术论坛里,看到一个匿名帖子。发帖人好像在抱怨,说他们团队之前接到一个关于陆氏的深度负面报道任务,资料都搜集得差不多了,却被上面直接叫停,理由是‘不符合当前舆论导向’。关键是,发帖人隐晦地提到,叫停指令并非来自陆氏内部的公关部门,而是某个‘更有能量的第三方’。”
陆辰希的睡意瞬间消散,他坐直身体,将语音又听了一遍。林夕发现的这个细节,与周屿之前关于“有预谋围猎”和“舆论压制”的判断完全吻合!这个“更有能量的第三方”,极有可能就是幕后推动做空陆氏、并试图控制舆论发酵的对手!
他立刻回复:「这个信息非常关键!能把论坛链接和那个帖子的截图发我吗?(注意隐藏你自己的访问痕迹)」
林夕很快发来了加密处理过的截图和链接。陆辰希立刻将信息转发给周屿,并附言:
「顺着这条线深挖!重点排查能同时对多家媒体施加这种级别影响的‘第三方’,尤其是与鼎晖资本或陆氏主要竞争对手关联紧密的公关公司或特殊利益团体。」
放下手机,陆辰希走到窗边,望着纽约璀璨的夜景,心中波澜起伏。他身处全球金融中心,听着最宏观的经济议题,而远在北京的林夕,却凭借她的敏锐和执着,在微观的、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为他找到了撕开对手伪装的一丝缝隙!
这种奇妙的“并肩作战”感,再次深深击中了他。她不是被动地等待他的庇护,而是主动地、用她擅长的方式,潜入了他所在的战场,成为了他延伸出去的、最敏锐的触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