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李对陆辰希那份关于区域性债务风险推导文档的认可,化作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参与一个针对某东南亚国家基建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小组。这个项目涉及复杂的政府关系、当地法规和庞大的资金流动,恰好给了陆辰希一个绝佳的借口,可以名正言顺地深入分析跨国资本运作的流程与潜在陷阱。他将这视为一个模拟沙盘,试图从中找出可能与陆氏集团当前困境相关的蛛丝马迹。
与此同时,周屿那边的调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现。他利用高超的网络渗透技术(在陆辰希划定的严格伦理边界内),追踪到那几笔流向离岸公司的“咨询服务费”,最终指向了一家注册在维京群岛的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近期的资金流向,与陆氏集团在国内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有着千丝万缕的间接关联。
“老大,这看起来不像简单的资金周转问题,”周屿在加密通话里,语气罕见地严肃,“更像是有预谋的资本围猎。有人在做空陆氏的债券,同时通过这些隐蔽渠道抽走流动性,制造恐慌。伯父他……可能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动用了些非常规手段来维持股价和信用评级。”
陆辰希听着周屿的分析,眼神冰冷。这与他的猜测不谋而合。陆正渊刚愎自用,习惯了掌控一切,面对这种有备而来的金融攻击,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不是寻求专业帮助或坦诚沟通,而是试图用更强势的手段硬扛,甚至不惜铤而走险。那通未接来电和母亲欲言又止的担忧,此刻都有了更残酷的注解。
压力像不断上涨的潮水,漫过脚踝,逼近膝盖。他站在基金公司冷气十足的办公室里,却感觉后背沁出了细密的冷汗。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这关乎整个陆氏集团数以万计员工的生计,关乎父母半生心血可能毁于一旦,也关乎他未来能否摆脱家族阴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他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了解父亲到底走到了哪一步,需要知道对手是谁,布局有多深。但他与父亲之间那道冰墙,坚硬且厚实。
就在这时,林夕的消息发了过来,不是视频请求,而是一张图片和一段长长的语音。
图片拍的是一张摊开的、写满娟秀字迹和复杂箭头的思维导图,中心节点写着“陆氏集团近期舆情与公关策略分析”。旁边还堆着几本厚厚的财经杂志和剪报。
陆辰希点开语音,林夕清亮而认真的声音流淌出来,驱散了些许办公室的冰冷:
“陆辰希,我查了一些公开资料。发现最近三个月,针对陆氏集团的负面报道其实不少,主要集中在‘扩张过快、资金链承压’这个话题上,但奇怪的是,这些报道出现后很快就会被其他热点覆盖,或者被一些不痛不痒的正面宣传冲淡。看起来像是……有一种很强的公关力量在刻意引导舆论,维持表面平静。”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思考:“我还注意到,有几家平时很喜欢挖掘企业负面消息的财经自媒体,对陆氏却异常沉默。这不太正常。我怀疑,要么是陆氏付出了高昂的公关费,要么就是……有人不希望某些事情被过早曝光,在刻意压制。”
陆辰希心中一震。他专注于财务报表和资本市场的冰冷数据,却忽略了舆论战场这一环。林夕从新闻传播角度发现的这个细节,像一块关键拼图,印证了周屿关于“有预谋围猎”的判断。对手不仅在资本市场动手,也在舆论层面铺垫,双管齐下,目的是彻底摧毁市场信心。
他立刻回复:「这个发现很重要。继续留意,特别是那些突然沉默的媒体,背后可能的关联。」
林夕很快回复:「明白!我会顺着这条线再挖挖看。你别太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
“我们一起想办法。”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他没有告诉她具体困境,她却凭借自己的敏锐和专业,已然踏入了他的战场,用她独有的方式,为他点亮了一盏探照灯,照亮了他忽略的角落。
这种被理解、被支持,并且是以一种平等、并肩作战的方式被支持的感觉,前所未有。它不同于母亲依赖性的担忧,也不同于周屿纯粹技术性的协助。它带着林夕特有的温度、智慧和韧性,精准地填补了他内心某处因孤军奋战而产生的缝隙。
他靠在冰冷的玻璃幕墙上,望着楼下如蚂蚁般穿梭的车流,第一次感觉压在心口的巨石,似乎被撬动了一丝缝隙,透进了一点微光。
晚上,他主动给林夕拨了视频。这一次,他不再试图完全掩饰自己的疲惫,眉宇间的凝重也卸下了一些伪装。
林夕看着他明显消瘦了一些的脸颊和眼底淡淡的青黑,心疼得不行,却没有再追问“怎么了”,而是兴致勃勃地跟他分享她今天的“调查进展”:
“我托新闻社的师兄打听了一下,那几家沉默的财经自媒体,背后都接受过一家叫‘鼎晖资本’的投资机构的注资,而这家‘鼎晖资本’,据说明里暗里和你家……和陆氏集团的一些竞争对手关系密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