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希那句“收网的时候快到了”,像一颗定心丸,又像一剂强心针,让林夕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得以维持着一种奇异的平静。她照常上课、去图书馆、整理资料,甚至和苏晚晴一起去逛了新开的面包店,买了据说很好吃的芋泥蛋糕。生活仿佛真的回归了某种日常的轨道,只有偶尔在图书馆角落瞥见那个依旧锲而不舍的“黑框眼镜”,或在林荫道上感觉到身后若即若离的脚步声时,她才会清晰地记起,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她不再为此感到不安,反而生出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心态。她开始留意那个“黑框眼镜”的作息,发现他似乎比自己更“敬业”,总是早早出现在图书馆,又在她离开后才消失。她甚至在心里给他起了个代号,“影子”。她将这种带着点自嘲的观察分享给“LX_SecretGarden”,陆辰希的回应依旧简洁而精准:
「干扰源行为模式已记录。能耗较高,预计持久力不足。保持观察。——L」
他的用词总是带着一种技术性的冰冷,却奇妙地化解了这件事可能带来的情绪负担。林夕看着那句“能耗较高,持久力不足”,几乎能想象出“影子”疲惫又不敢松懈的样子,忍不住莞尔。
然而,真正的寒流,从来不会只满足于在暗处窥探。
周三下午,林夕接到了指导老师王教授的邮件,让她“方便的时候来办公室一趟”。邮件语气看似平常,但那个“方便的时候”带着一种不容拖延的意味。林夕的心微微一提,有了预感。
她收拾好东西,走向王教授所在的文学院办公楼。秋日午后的阳光很好,将红砖墙照得暖融融的,但林夕的脚步却不自觉地有些沉重。
敲开门,王教授正坐在堆满书籍的办公桌后,看到她,推了推眼镜,脸上是惯常的温和,但眼神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林夕来了,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林夕依言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姿态恭敬而平静:“王老师,您找我?”
王教授没有立刻进入正题,而是先关心了一下她最近的课程和学习情况,又问起她下一个课题的构思。林夕一一作答,心里却清楚,这只是铺垫。
果然,寒暄过后,王教授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变得慎重起来:“林夕啊,你之前那个关于学术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很有想法,也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素养。”
“谢谢老师。”林夕不动声色。
“不过……”王教授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学术研究,尤其是涉及现实问题的调查,有时候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层面。最近,院里听到一些关于这个课题的……不同声音。”
他措辞谨慎,但“不同声音”几个字,已经足够清晰。林夕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作为你的指导老师,我当然是相信你的学术操守和能力的。”王教授看着她,语重心长,“但是,你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有时候,过于执着于某个点,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机会。比如……一些宝贵的实习名额,或者推荐信。”
这话语里的暗示,已经近乎明示了。压力不再仅仅是匿名举报和暗中监视,而是通过她信任的师长,以一种“为你好”的姿态,施加了过来。让她放弃,让她妥协,以换取“顺利”的未来。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阳光透过窗户,在王教授花白的头发上跳跃。林夕看着这位一向温和的师长,心中涌起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沉的悲哀。连王教授这样的学者,也不得不向某种无形的压力低头吗?
她沉默了几秒,然后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直视着王教授:“王老师,谢谢您的关心和提醒。我明白您的意思。”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但是,那份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是基于事实和逻辑推导出来的。我没有捏造,也没有夸大。如果因为触及了某些‘复杂的层面’就要放弃坚持真相,那么,我觉得这违背了我学习新闻专业的初衷,也辜负了您一直以来教导我们的‘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王教授显然没料到她会如此直接而强硬地回应,一时有些语塞,眼神中的复杂情绪更浓了。
“林夕,我不是要你放弃坚持,”王教授试图解释,“只是希望你更……灵活一些,注意方式方法……”
“老师,”林夕打断了他,语气依旧恭敬,却带着不容转圜的决绝,“我认为,在事实和原则面前,没有‘灵活’的余地。如果调查本身没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就是那些试图掩盖事实、施加压力的人。我愿意为我的报告承担一切学术上的质询和检验,但我不会因为压力而否认我自己核实过的事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