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劲余韵
白杨村的晨雾还没散,楚根已经站在院角的空地上。他脱了外衫,只穿件粗布短褂,晨光透过薄雾落在他身上,能看到少年单薄却结实的肩背——那是十年间用吐纳、劳作、箭术一点点打磨出的模样。
他抬手按住小腹,那里的气团比三年前又凝实了几分。气流顺着小周天缓缓流转,像条温顺的溪流,滋养着四肢百骸。但今天,他要练的不是太极的圆融,而是另一门藏在记忆深处的拳术。
“八极者,发力于极远,触敌于极近,运劲于极刚,应势于极快……”
脑海里响起前世师父的声音。楚雄年轻时曾拜在八极拳大师门下,苦修三十载,终得“化劲”真谛。那是国术的至高境界之一,能以气催力,劲透骨髓,凭此才得以在九十高龄仍身轻体健,寿至九十八岁。
只是现代灵气稀薄,他的“化劲”终究局限于肉身打磨,未能触及超凡。如今在这灵气充沛的世界,十岁的楚根看着自己日渐强健的筋骨,知道是时候拾起这门刚猛拳法了。
“根儿,又在练你那慢动作?”楚大山挑着水桶从河边回来,见儿子站在院里一动不动,笑着打趣。这三年楚根练太极,动作慢悠悠的,在庄稼人眼里总像“没睡醒”。
楚根没回头,只是沉声道:“爹,今天换个练法。”
话音未落,他双脚猛地踏地。不是太极的虚实转换,而是硬生生将力道灌进脚掌,“咚”的一声闷响,脚下的泥地竟陷下去半寸!
楚大山挑着水桶的手猛地一顿,惊得差点把桶摔了。
二、八极初兴
八极拳讲究“开门出手,六力合一”。所谓六力,是顶、抱、担、提、挎、缠,需将全身筋骨拧成一股绳,发劲时如惊雷炸响,势不可挡。
楚根先练“桩功”。他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屈,双手在胸前环抱,如同抱着块千斤巨石。这是八极拳的“两仪桩”,看似简单,却要将气沉丹田,劲贯四肢,让全身筋骨如绷紧的弓弦。
起初,他总习惯性地用太极的“松沉”发力,刚劲刚起就泄了大半。楚根闭上眼,回忆前世师父练拳时的模样——脖颈如顶千斤,脊背似有钢条,发劲时不是用肌肉蛮力,而是用筋骨的拧转,像拧麻花般把力道从脚底一路传到拳面。
“要的就是这股‘犟劲’!”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气流在体内不再是温顺的溪流,而是被强行压缩、拧转,顺着筋骨的走向奔腾。小腹的气团剧烈震颤,温热的气流顺着脊椎上涌,冲过肩臂,最终汇聚于双拳。
半个时辰后,楚根额头上的汗珠砸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小泥点。他睁开眼,只觉浑身筋骨都在发烫,像有团火在经脉里烧,但奇怪的是,非但不累,反而有种说不出的畅快,仿佛积压了十年的力量终于找到了宣泄口。
“这……这是啥拳?”楚大山早就放下水桶,蹲在门槛上看得直咂嘴。儿子刚才站桩时,他明明没看到大动作,却感觉院子里的空气都在跟着震动,像要下雨前的闷雷。
“八极拳。”楚根拿起搭在石碾上的毛巾擦汗,声音有些发哑,“练力气的。”
接下来练“拳架”。八极拳的招式简练直接,没有太极的迂回,讲究“打人如亲吻,离得近才有力”。楚根走“十字拳”,左脚向前跨步,右手握拳猛地向前顶出,同时左肩下沉,右胯前送,全身力道拧成一股,拳风带着破空声,“呼”地扫过面前的空气。
他对着院角的老槐树练“顶肘”。左臂屈肘,猛地向前顶出,气流顺着胳膊的筋骨爆发,“嘭”的一声撞在树干上,老槐树的叶子簌簌往下掉。楚根只觉胳膊肘一阵发麻,却也清晰地感觉到,这次的力道比太极的“柔劲”强了数倍,竟让老树都晃了晃。
“好家伙!这要是打在野猪身上,不得当场开瓢?”楚大山看得心惊肉跳,又忍不住喝彩。
楚根却皱起眉。刚才顶肘时,他感觉到气流在肘部有些滞涩,显然是筋骨还不够坚韧,无法完全承载这股刚劲。八极拳“硬打硬进”,最伤筋骨,若根基不稳,很容易练出暗伤。
“看来得先打磨筋骨。”他心里有了计较。
三、筋骨打磨
打磨筋骨,需“外练皮肉,内练骨髓”。楚根结合前世的国术经验,想出了几套法子。
清晨,他会把家里的粗布沙袋绑在腿上,沿着村外的山路跑步。沙袋不轻,每跑一步都能感觉到双腿的筋骨在受力,气流则顺着步伐的节奏,一遍遍冲刷着紧绷的筋骨,像溪水打磨石头般,让其日渐坚韧。
上午练拳前,他用温水泡手。把双手放进装着艾草和生姜的热水里,趁着热气,用手指关节轻轻敲击石板,从指根到手腕,每处关节都要敲到。起初敲得指节发红发肿,他就运转气流滋养,第二天接着练,直到指节变得厚实坚硬,敲击石板时发出“砰砰”的闷响。
下午,他会去河边搬石头。不是蛮力搬起,而是用八极的“缠劲”,双手扣住石块侧面,腰腹一拧,借着旋转的力道将石头翻个身。从最初搬不动三十斤的石头,到后来能轻松翻动百斤巨石,他的腰腹和手臂筋骨,在一次次拧转中变得如钢似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