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龙章,九禁镇世
第一章 龙脉觉醒,气贯九州
楚雄立于泰山之巅,俯瞰着苍茫大地。自洞玄境大成后,他的元神已能贯通天地,此刻闭目凝神,识海中浮现出一幅横贯神州的脉络图——那是人间王朝的龙脉走势。
黄河如一条土黄色的巨龙,自西向东奔腾,龙首潜于渤海,龙尾藏于昆仑;长江似一条青色巨龙,蜿蜒于南国,吐纳着云梦泽的水汽;更有无数支流如小龙般盘绕其间,滋养着两岸的人族聚落。这便是人道龙脉,由亿万人族的生息劳作、兴衰更替凝聚而成,无形无质,却承载着人族气运的根基。
“以往只知操控五行阴阳,却忽略了这最根本的‘人’道之力。”楚雄喃喃自语。他想起过往所见的战乱流离,想起王朝更迭中百姓的苦难,心中突然明悟:修士之力若脱离人道根基,纵有通天本领,也不过是无根之萍;若以人道为基,借龙脉气运滋养,方能成就真正的“守护之道”。
他盘膝坐下,元神沉入地底。不同于以往对五行的精细操控,这次他放开感知,任由元神顺着大地的肌理蔓延,去触碰那些沉睡的龙脉节点。
起初,龙脉的回应微弱而抗拒——人族历经千年战乱,龙脉早已布满伤痕,如同沉睡的巨龙,对任何外来力量都保持警惕。楚雄没有强行介入,只是以元神传递着纯粹的善意,将这些年在洞天中领悟的“平衡之道”化作信息流,缓缓注入龙脉。
他“说”给龙脉听:水涝时如何疏导,干旱时如何引泉;战乱时如何护佑百姓,太平世如何滋养生息。这些源于人间烟火的智慧,竟让龙脉的抗拒渐渐消融。
三日后,泰山脚下的黄河突然掀起巨浪,一道土黄色的气柱冲天而起,直扑泰山之巅。楚雄睁开眼,只见那气柱在他面前化作一条丈许长的土龙,龙鳞上印着阡陌田垄的纹路,眼中带着古老的审视。
“人族修士,你欲借龙脉之力做什么?”土龙开口,声音如同大地开裂。
“不为己私,只为护佑。”楚雄起身拱手,“见惯了修士争斗祸及凡人,想以龙脉气运设下禁法,约束修士不得在人间王朝妄动杀念,伤及无辜。”
土龙沉默片刻,龙爪指向西方:“去长安看看吧,那里有最浓厚的人道气运,若能得它认可,再说不迟。”说罢,土龙化作气浪沉入大地。
楚雄望着西方,那里曾是十三朝古都,承载着最厚重的人族记忆。他知道,这是龙脉对他的考验——唯有真正理解“人道”的重量,才能驾驭这份力量。
第二章 长安旧梦,气运凝章
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楚雄一身布衣,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叫卖声、车马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最鲜活的人间烟火。他没有动用元神之力,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
在西市的茶馆里,他听说书先生讲贞观之治的故事,看茶客们听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时眼中的向往;在城东的贫民窟,他见白发老妪将最后一块窝头分给流浪的孩童,孩童捧着窝头笑出的满足;在皇城根下,他望着那些等待科举放榜的举子,他们脸上的忐忑与憧憬,比任何法术都更有力量。
“原来这就是人道气运的本源。”楚雄站在钟楼之下,看着夕阳为古城镀上金边,心中豁然开朗。龙脉并非冰冷的地脉,而是由无数这样的瞬间、无数人的喜怒哀乐凝聚而成;人族气运也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声欢笑、每一滴汗水里。
当夜,楚雄登上长安城的城墙。月色下,他再次沉入元神,这一次,他没有传递“平衡之道”,而是将日间所见所闻化作记忆碎片,送入地下的龙脉节点。
“看,这是他们的生活。”
“听,这是他们的期盼。”
“感,这是他们的坚韧。”
回应他的,不再是抗拒。
先是皇城下方传来一声悠长的龙吟,一道金色的气柱冲破地表,在夜空中化作一条金龙,龙鳞上印着宫阙楼宇的纹路。紧接着,西市下方升起青色龙气,印着商铺酒旗;贫民窟下升起褐色龙气,印着田埂农舍……九条不同颜色的龙气从长安城的九个方向冲天而起,在城墙上方盘旋汇聚,最终化作一道七彩气柱,注入楚雄体内。
他的识海中,无数记忆碎片开始重组:有大禹治水的疏导,有商汤灭夏的义,有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有贞观之治的纳谏……这些人族历史中守护百姓、延续文明的片段,与他的元神之力交织,渐渐凝聚成一篇古老的符文——那是由人间烟火、王朝兴衰、百姓心声淬炼而成的“人道龙章”。
“此章当有九禁。”楚雄睁开眼,眼中闪过九条龙影,“一禁屠戮,二禁掠夺,三禁妄言,四禁惑众,五禁毁田,六禁断流,七禁乱法,八禁欺弱,九禁逆天(违逆人道存续)。”
话音落下,长安城的九条龙气突然俯冲而下,在城墙砖上烙下九道古老的符文。符文亮起的瞬间,整个长安城的修士都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威压——那些心怀不轨者,只觉灵力滞涩,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而行善积德的修士,则感到一股暖流护持周身,格外舒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