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零域建筑师 > 第76章 空中走廊的设计构想

零域建筑师 第76章 空中走廊的设计构想

作者:星星的烁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6 17:22:08

我盯着终端上的警报信息,北区重力传感器记录到的0.3G波动持续了4.8秒。这个数值和我在试验舱内测得的数据几乎一致。刚才的实验明明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理论上不会影响外界。但现在看来,零域的能力突破已经开始对外界产生作用。

这让我意识到,重力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它已经能渗透进现实结构中。

我转身走向指挥中心,脚步比想象中稳。身体还残留着实验后的疲惫,双腿发沉,但大脑异常清醒。重力场的参数还在脑海里循环滚动,像一条不断刷新的代码流。我需要把这些数据转化成实际用途。

指挥中心的沙盘灯亮着,废墟城区的立体投影浮在桌面上。我伸手调出城市地图,手指划过东区到净水舱之间的断裂带。那里原本有一段高架桥,现在只剩两墩立在裂缝两侧,形成三十多米的断口。

老周推门进来时,我正放大那段区域的结构模型。

他把一份侦察简报放在桌上,“西区那边暂时安静,但巡逻队发现北面废墟有新的脚印,不是我们的人。”他顿了顿,“要是有条天桥跨过去,来回能省二十公里路。”

我没有立刻回应。他的这句话却在我脑子里撞了一下。

“不只是省路的问题。”我说,“如果能在断裂带上建一条空中走廊,不仅可以缩短通行距离,还能避开地面可能埋设的陷阱或污染区。”

老周皱眉,“你是说再造一座桥?材料不够,地基也不稳。那地方下面全是空洞,承不住重。”

“不用传统方式建。”我打开终端,调出一段模拟动画。

屏幕上,一条轻质合金骨架从一端桥墩延伸而出,中间部分没有实体支撑,而是分布着数个小型光点。每一个光点都在释放微弱的引力场,将走廊主体轻轻托起。整条通道呈现出一种半悬停的状态,像被无形的手扶着。

“这是……你那个重力场?”老周凑近看。

“对。走廊本身只做轻量化结构,关键节点用现有桥墩固定。其余部分由微型重力场阵列提供浮力补偿。这样既能减少材料消耗,又能适应复杂地形。”

他盯着模型看了很久,“万一哪天这什么场突然没了呢?人走在上面掉下来怎么办?”

“不会全断。”我指着屏幕,“每一段都是独立模块,有自己的供能和控制系统。就算其中一段失效,相邻模块会自动增强输出,争取三到五秒的缓冲时间,足够发出警报并让人撤离。”

老周摸了摸下巴,“听着靠谱,可这玩意儿得一直开着吧?你的能力撑得住吗?”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我点头,“持续供能确实耗大。如果一直维持最大输出,我的精神力扛不住。”

“那怎么解决?”

“不一直开。”我说,“改用脉冲式供能。”

我切换画面,显示一组波形图。重力场不是连续运行,而是在特定时间点短暂激活,利用惯性让结构保持短时平衡。就像踩水漂的石头,不需要一直托着,只要在要下沉时轻轻抬一下就行。

“每次激活间隔0.8秒,单次持续0.2秒。测试模型显示,这种模式下能耗降到连续模式的百分之三十七,结构稳定性仍能达到安全标准。”

老周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你还真敢想。不过……这法子能行。只要第一段试建成功,后面就能一段段接上去。”

我心里松了一点。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空中走廊不只是交通设施,更是机动性的提升。一旦建成,伤员转运、应急调度、物资运输都会快得多。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刻快速转移整个小组。

“还有一个问题。”我说,“首段三百米,跨度两百米,需要至少六个重力节点同步运作。我现在一个人控制,勉强能做到,但如果以后要扩展,必须简化操作流程。”

“可以做成预设模式。”老周建议,“像开关灯一样,一键启动,不需要每次都手动调整。”

“已经在做了。”我调出后台界面,“每个节点都设计成自检自启,输入坐标和负载参数后自动校准。后期还能接入社区主控系统,远程监控状态。”

他点点头,“那就先建一段试试。选哪儿?”

“东区到净水舱这段。”我指了指地图,“桥墩还能用,旁边有供电残线,适合低耗启动。而且这条线连着医疗站和后勤区,优先级最高。”

老周看了看时间,“明天我就带人去现场勘测,清理周边障碍。等你这边方案定下来,随时能开工。”

“不用等全部完成。”我说,“我已经把设计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建基础骨架和两个重力节点,实现局部悬浮测试。第二阶段补全剩余节点,开放单向通行。第三阶段加装防护栏和应急照明,正式投入使用。”

他听完,拍了下桌子,“行,就这么干。第一段通了,我亲自带队走一趟。”

他说完准备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下,“你别把自己逼太狠。这东西再重要,也得等人活着才能用。”

门关上后,我坐了下来。

终端屏幕还停留在建模界面。我把整个方案重新检查了一遍,确认所有参数无误后,上传至主系统备份,并标记为“优先级b ”项目。系统弹出确认提示,我点了确定。

休息时间不多。

我知道守夜人不会一直按兵不动。他们上次出现在北面废墟,绝不是偶然。空中走廊必须尽快落地,否则一旦开战,我们的反应速度会严重受限。

我闭上眼,靠在椅背上。

身体还是累,尤其是太阳穴一带隐隐发胀。但思路很清晰。这次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庇护所或防御墙,它是建立在新能力基础上的全新尝试。不再只是“造”,而是“改”。改变空间的承载方式,改变资源的分配逻辑,改变我们在这个废墟世界里的生存姿态。

零域的能力正在进化。

我不再只是一个建造者,更像是一个规则的调整者。

只要控制得当,哪怕是一小段走廊,也能成为撬动整个局势的支点。

终端突然震动了一下。

是自动提醒:东区地下车库的温控数据显示,夜间温度稳定在18.5度,湿度低于60%,符合长期实验环境标准。我之前考虑过把下一个试验平台设在那里,现在看来条件可行。

睁开眼,我重新调出空中走廊的施工预案。

第一段建设需要四十八小时连续作业,人员轮班,材料分批运送。重力节点的安装必须精确到厘米级,否则会影响整体平衡。这些细节都要写进执行文档。

我开始逐项补充注意事项。

突然,终端弹出一条新消息:净水舱压力值出现轻微波动,幅度0.15mpa,持续时间12秒,已自动调节恢复。

我盯着这条记录,手指停在键盘上。

这不是设备故障。压力波动的时间点,正好对应我刚才在脑内模拟重力场运行的瞬间。

又是外泄。

一次是数据记录,我可以当成巧合。两次,就是趋势了。

这意味着,我的能力在无意识状态下也开始影响现实环境。虽然目前影响极小,但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范围可能会扩大。

我删掉了原本准备发送给后勤组的常规检查请求。

这件事暂时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如果有人发现我的能力正在失控边缘,难免会引起恐慌。尤其是在当前这种敏感时期。

我转而给系统设置了新的监测规则:一旦检测到非主动释放的重力异常,立即锁定坐标并记录能量特征。

做完这些,我才继续完善施工预案。

最后一项是风险预案。我加上一条:若主控系统失联,所有重力节点将在三十秒后自动切换为最低功耗维持模式,确保结构不会突然坠落。

保存完毕,我退出编辑界面。

屏幕暗下去之前,最后看了一眼空中走廊的三维模型。它横跨断裂带,像一道连接希望的线。

我坐了很久。

窗外风声渐起,吹得铁皮屋檐发出轻微响动。远处有灯光一闪,应该是巡逻队换了岗。

我起身把终端合上,没有关机。

背包就放在椅子旁边,里面还装着实验日志的备份盘。只要这个还在,即使我倒下,别人也能接着干下去。

手搭在桌边,指尖碰到一张纸。

低头看,是刚才打印出来的一张草图。我随手画的,走廊中间加了个小型观测台,两边种了两排抗辐射植物箱。没人要求加这些,但我还是画了。

也许将来某一天,人们走在这条走廊上,不只是为了赶路。

也可能只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